南阳遗址旅游景点介绍
南阳遗址,又称城坡,位于河北省保定市雄安新区容城县晾马台乡南阳村村南,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是春秋战国时期遗址 。
南阳遗址呈长方形,东西长600米,南北宽700米,文化层0.3-1米,遗址北坡高出地表2-3 米,南坡高出地表0.5 米,东坡高出 0.3 米;出土西宫铜壶、铜鼎、右征铜壶盖,易市陶钵、陶罐各以及带有陶鬲、陶鼎、陶豆、陶罐、陶尊、铜镟等文物40多件,出土燕刀币100余件;保存着春秋战国时期燕国易都的迹象,为燕国中期断代提供了充分依据 。
2006年5月25日,南阳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南阳遗址历史沿革
1958年,南阳遗址曾出土东周时期的燕王职戈1件,后来村民在生产中又相继挖掘出了燕国的铜壶、铜鼎和铜壶盖等物,刻有左征、右征尹、西宫等铭文。
1981年春,容城县文化局在晾马台乡考古调查,征集到南阳遗址出土的铜鼎、铜壶、陶钵、陶罐。
1984年,南阳遗址出土春秋时期钱币尖首刀。
2017年6月20日至7月20日,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组成雄安新区联合考古队,对南阳遗址进行文物勘探和发掘工作,勘探发现了一段残长约760米的东西向城垣,城垣东端与南北向城垣相连,形成城垣东南折角,南北向城垣残长150米。
南阳遗址历史文化
据《史记》记载,春秋初年的公元前692年左右,燕国国君燕桓侯把国都从蓟(今北京市西南)迁到临易。战国初期,燕国又将都城迁回蓟,临易作为燕国都城的历史在300年左右。根据《括地志》《水经注》等后世地理典籍,临易城与南阳村的位置十分接近。
南阳遗址遗址特点
南阳遗址,位于容城县城东14公里的南阳村南200米处,遗址呈长方形,东西长600米,南北宽700米,总面积42万平方米,文化层0.3-1米,遗址北坡高出地表2-3米,南坡高出地表0.5米,东坡高出0.3米,东、南、西三面有故河道,即南河、后河、东河、西河子。
南阳遗址其他介绍
南阳遗址位于容城县城东十三公里,在南阳村南四十米,被村民称作“城坡”,为周代时期遗存。遗址四周均有古河道,即“南河”、“后河”、“东河”、“西河子”,占地面积七万多平方米。出土“西宫”铜壶一件、铜鼎两件、“右征”铜壶盖一件,“易市”陶钵、陶罐各一件以及陶鬲、陶鼎、陶豆、陶罐、陶尊、铜镟等文物四十多件。尤其是一九八四年出土的春秋时期钱币“尖首刀”,为此遗址的断代提供了充分依据。
据《史记·燕召公世家》载:“宣侯十三年卒,子桓侯立。桓侯七年卒,子庄公立。”《集解》引《世本》曰:“桓侯徙临易。”宋忠曰:“今河间易县也。”后汉时的河间(国)易县,即今容城县东部南阳、古贤及雄县西部一带。《括地志》载:“雄县北废易县,是春秋鲁庄公时(前六九三至前六六二年)燕桓侯徙于临易的地方。”还说:“废易县,在今县(指雄县)北三十五里,本燕都邑也。春秋鲁庄公时燕桓侯徙临易即此。”
赵一清《水经注释》说:“自蓟徙临易水,谓之易京,城在易城西四、五里。”其方位、距离与今南阳遗址都大体一致。关于易都的年代,《嘉靖雄乘》载:“周武-商三年,封召公于北燕,庄王三年(前六九四年)燕桓侯徙都易。”《韩非子·有度》篇载:“燕襄公以河为界,以蓟(都)为国。”由此可见,燕国易都的营建年代是公元前六九四年,至燕襄公时(前六五七年),又自易都回蓟城,以易为都的时间三十七年左右。据遗址出土的文物看,后来易都也并未废弃,仍是燕国南陲一重要城邑,燕昭王时,国政剧辛在此驻防。
具体位置:南阳遗址位于容城县城东十三公里,在南阳村南四十米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南阳遗址”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