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景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旅游景点

呼兰清真寺

呼兰清真寺属于文化旅游景点
呼兰清真寺景点照片

呼兰清真寺旅游景点介绍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境内的寺庙

  呼兰清真寺,中国伊斯兰教清真寺,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呼兰河畔。据《呼兰县志》载,该寺始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初时仅草房3间。光绪元年(1875),由当地回民集资扩建,历时3年竣工。寺院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青砖围墙,大门内外有木刻“清真古道”与“认主独一”匾额两块。

呼兰清真寺历史沿革

  呼兰清真寺西濒风光秀丽的呼兰河,建於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由回族乡老王某牵头兴建。时仅草房三间,是一座简易的礼拜场所。

  回族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之一,《呼兰府志》称:“初,在陕、甘境,後乃东渐呼兰全府均有之”,且多在清真寺周围安家落户,人口逐年增多,原有的清真寺已不能满足宗教生活的需要。遂有重建一座较大清真寺的倡仪。据呼兰穆斯林韩在元老人的回忆:光绪初年,为扩建清真寺,由第一次牵头修寺的王乡老之子,组织当地教众筹集资金,又到绥化、哈尔滨等地穆斯林中请求资助。拟在清真寺原址建清真寺的倡仪,得到当时清朝地方官张协领的支持,且捐赠了土地。

  工程准备就绪,改建工作开始了。但地基刚刚砌完,便遭到当地驻军和八旗人(满族)的阻挠。他们借口建起瑶殿会压住龙头,破坏了坟茔地的风水。致使工程被迫停工。後经教众商议,决定请王乡老到奉天(今沈阳)向高州镇总兵左宝贵(字冠延,回族)求助。王天奉天後,经清真寺熟人介绍,得左的秘书引荐,才晋见了左宝贵,尽述呼寺建寺受阻之事。左当即表示支持,并亲题匾额,派军用马车专程运呼兰。事後在又进京,将此事奏报慈禧太後,据说慈禧太後将储於大库的康熙御笔九龙匾一块送呼兰(康熙御笔九龙匾为两块,一块康熙在世时御赐北京牛街清真寺)。御匾即圣旨,建寺受阻事,遂得以排除。改建工程於光绪三年(1877年)竣工。

  扩建的清真寺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当时是青砖围墙,对厅在东面,每逢伊斯兰教节日开大门,平时开南门。大门内外曾分别挂有木刻“清真古道”、“认主独一”匾额两块。四合庭院内铺设甬道,对厅西面是磨砖对缝砖砌花纹,穿枝过梗的礼拜殿,由大殿和瑶殿组成,门前曾高悬九龙匾和左宝贵匾额。大殿奠基较高,礼拜时拾阶而上,殿内可容2000人礼拜。大殿为“明三(间)暗三(间)”结构,交错起伏,飞檐四出,青灰色的垄瓦覆顶,显得格外壮观。瑶殿为三层方形,殿顶镶有白锡重130公斤窑顶,四角镶有龙形雕塑。耸立在大殿之後。礼拜殿壁的木雕,多为花卉与经文;窗户、殿门多系剔透木雕花卉;砖雕、石雕也全是浮雕的花卉图案;为整个建筑增彩添辉。对厅南面西侧是一栋砖房小暖殿,是冬天礼拜场所。东侧一栋砖房,是沐浴室,内设吊罐——穆斯林用来做大净的沐浴水罐,吊在房梁上,地下有接水槽;并设有汤瓶——有来做小净的水壶,高身长咀;还有厨房、帐房。对厅北面南侧一栋房,为教长室、海裏法(学生)宿舍、讲堂;东侧一栋草房分别为女沐浴室、水房子、女礼拜堂。大殿前种植了玫瑰、芍药、丁香花木,还有三棵大松树和一片葡萄架。大殿後身有二间架子分房——存放亡人的地方,还有寺内人员生活用的菜园。西面是大门。整个寺院显得对称、协调、雅静,是一座有主体、有陪衬、自成系统的中国宫殿式的古寺。

  日伪时期呼兰河水逐年东浸,危及整个建筑群,当局曾在清真寺的对厅南,采取相应措施。但河水继续东浸,土崖崩塌,致使整个寺宇处於危机之中。新中国成立後的1950年,阿訇、乡老们呈书於呼兰县人民政府,报告实情。此举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县和省水利局都曾先後派专人到呼兰河边勘测,并采取措施,但终因工程浩大,得不偿失,未能根治。1953年被迫将瑶殿拆除。1954年险情更加严重,回族集会决策,成立了清真寺理事会,众选许长荣、曹德芳、赵宝山、李经武、尹荣国等十几人为理事,并做出迁寺重建决定。是年6月29日,同理事李经武起草报告,呈县人民政府,请批建寺址。政府曾和理事会多次协商,於12月20日草签了协议,将寺址初定在和平街八间砖瓦公产房处。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旋於1955年1月10日正式签定协议,寺址问题圆满解决。教众深受鼓舞,信心大增,当晚集会研究请教长问题,并由理事会讨论,教众大会通过选举李经武为理事长,许长荣、曹德芳为副理事长;又经哈尔滨东、西两清真寺阿訇推荐,拟请沈阳东寺阿訇白立谦为教长。

  是年2月9日白教长到任。途经哈市时,受到东、西清真寺的热情款待,并以锦旗三面为赠。2月11日呼兰清真寺理事会在寺内设摆公席,宴请白教长,并合影。2月13日下午召开群众大会,首由李经武理事长汇报理事会工作,白教长动员群众集资重建礼拜寺。群众当场报名,共捐款人民币1856元。後又卖出教产民房数十间。为筹集资金,白教长、许长荣等人还拿著呼兰县政府的有关批件和呼兰县回民联合会、呼兰县清真寺理事会的文信,先後到辽宁、吉林、内蒙古、哈尔滨、佳木斯等穆斯林中请求资助。得人民币3000多元。後经李经武、尹荣国到县政府民改科要求用五间草房换回七间门市房。又卖2500元。再加上原寺拆下的砖瓦木料,使迁寺重建工程得以开工。1956年礼拜殿竣工,比原礼拜殿多一层瑶殿;北面五间砖瓦房,分别为小暖殿、会客室、教长室。东面三间为四掌教宿舍、沐浴室;青砖围墙,大门设在南面。

  “文化大革命”时期,清真寺曾遭到严重的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後,始得恢复。1982年成立了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员会,尹荣国为主任,白立谦、蔡发为副主任,委员十人。并同政府出资修葺了部分大殿,翻建五间旧砖房,作为小暖殿、教长室、男女浴室,新建围墙160米。1982年10月竣工,教众开始过正常宗教生活。

  清真寺的宗教首领是教长(首席阿訇)。一般任期三年,任期满後,开斋节时,由众乡老商议是否留用,如不留用,则另请他人。阿訇职责主要是为穆斯林主持婚丧仪式,以及悼亡追思等活动。解放前,阿訇有权处罚违反教规穆斯林,如抽烟喝酒、放鞭炮等。二掌教协助阿訇处理教务;三掌教管理事物;四掌教(寺师傅)管理水房、屠宰等。屠宰费归阿訇、四掌教、清真寺三方分成。寺裏主要经济来源是“写月费”,每月写一次,由先生(会计)协同几位乡老到穆斯林家“写月费”,多少随各家自愿。日伪时期,按每家经济状况写月费。柴炭费一年一至两次。清真寺的收支每月公布一次。阿訇一年写一次“束修”。以上费用均由当地穆斯林担负。1958年政府为减轻回族群众的经济负担,实行教制改革,取消月费、束修。安排白教长到回民商店任副主任,使生活有了保障。後因年老自动辞职。还由政府拨款买了一头奶牛,其收入留作阿訇及寺裏的生活费。1983年、1984年又开始写柴炭费。

  呼兰清真寺,虽不是有名的“开学”(经堂教育)地方,但有的阿訇也开经学,培养海裏法。其教育方法是每天晨礼後,便是阿訇讲经的时间,一般多是讲授语言课程,大约有两个小时左右。到了午礼以後,又行第二次讲授,大都讲授教法和经注专课。晚礼後,是海裏法回讲。教学的进度,没有什麽计划,学习制度也较松散,学习时间则靠自己安排,所以修业时间长短不定,主要决定个人努力和经师的教育水平。海裏法达以毕业水平时由教长提议,经众乡老同意,举行毕业仪式,称为“挂帐子”。地方乡老给毕业的海裏法送贺帐,一般都题上“替天传道”的词句。现哈尔滨市清真寺丁国栋阿訇便是从呼兰挂的帐子。一般培养海裏法每次二、三名左右,最多是关东王。王子光阿訇任教时达八名海裏法。解放後,经堂教育辍止,如今又恢复。

呼兰清真寺规模建制

  整体建筑为四合庭院。东面为对厅,礼拜大殿坐西,殿门前高悬九龙匾和左宝贵题书匾额。拾阶而上,殿为“明三(间)暗六(间)”结构,可容300人礼拜。其建筑交错起伏,飞檐四翘。窑殿为2层方形,殿脊中间有银白锡窑顶,顶上镶月牙,青灰色垄瓦复顶。殿内壁有木雕花卉与古兰经文,殿门及窗户多为木雕花卉及砖雕、石雕。对厅南面有一栋砖砌小暖殿,系冬天礼拜场所。东侧砖房为沐浴室、厨房等。对厅北面为教长室、讲经堂等。东侧草房,分别为女礼拜殿、女浴室等。整体建筑对称、协调、雅静。1956年由于呼兰河水东浸,危及寺院,将寺址迁建于和平街。依原图纸施工,比原寺多建一层窑殿,北面5间砖瓦房为小暖殿、接待室、教长室,东面3间为掌教宿舍、沐浴室。青砖围墙,大门建于南面。

呼兰清真寺其他介绍

  清真寺坐落于西环路212号。始建于1877年清光绪三年,现迁建于1956年。主要建筑面积为182平方米。清真寺主要建筑为拜殿、瑶殿为161平方米,拜殿建筑特点为清式硬山、明柱、卷棚盖、磨砖对缝雕花式。一幢三间,进深三间。瑶殿位于拜殿南2米处,建筑面积为17平方米,通高二层楼高度近10米。建筑形制及特点为方形翘檐,攒尖顶古塔式。塔下雕筑四个大字:“清真古风”。寺院内北侧是一排五间的仿伊斯兰式建筑物。东侧为三间休息室,西侧为二间暖殿。寺院砖墙院套方正,大门南开。整个建筑布局古朴典雅,简洁大方。原清真寺建于呼兰河岸附近,当时由于河水侵蚀而倒塌。现在的清真寺建筑中的大部分构件均是原建筑中的。清真寺已成为多年居住在呼兰县内伊斯兰教民们的活动中心。

  地址:呼兰区西环路212号

  呼兰清真寺西濒风光秀丽的呼兰河,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由回族乡老王某牵头兴建。时仅草房三间,是一座简易的礼拜场所。

  回族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之一,《呼兰府志》称:“初,在陕、甘境,后乃东渐呼兰全府均有之”,且多在清真寺周围安家落户,人口逐年增多,原有的清真寺已不能满足宗教生活的需要。遂有重建一座较大清真寺的倡议。据呼兰穆斯林韩在元老人的回忆:光绪初年,为扩建清真寺,由第一次牵头修寺的王乡老之子,组织当地教众筹集资金,又到绥化、哈尔滨等地穆斯林中请求资助。拟在清真寺原址建清真寺的倡仪,得到当时清朝地方官张协领的支持,且捐赠了土地。工程准备就绪,改建工作开始了。但地基刚刚砌完,便遭到当地驻军和八旗人(满族)的阻挠。他们借口建起瑶殿会压住龙头,破坏了坟茔地的风水。致使工程被迫停工。后经教众商议,决定请王乡老到奉天(今沈阳)向高州镇总兵左宝贵(字冠延,回族)求助。王到奉天后,经清真寺熟人介绍,得左的秘书引荐,才晋见了左宝贵,尽述呼寺建寺受阻之事。左当即表示支持,并亲题匾额,派军用马车专程运呼兰。事后在又进京,将此事奏报慈禧太后,据说慈禧太后将储于大库的康熙御笔九龙匾一块送呼兰(康熙御笔九龙匾为两块,一块康熙在世时御赐北京牛街清真寺)。御匾即圣旨,建寺受阻事,遂得以排除。改建工程于光绪三年(1877年)竣工。

  扩建的清真寺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当时是青砖围墙,对厅在东面,每逢伊斯兰教节日开大门,平时开南门。大门内外曾分别挂有木刻“清真古道”、“认主独一”匾额两块。四合庭院内铺设甬道,对厅西面是磨砖对缝砖砌花纹,穿枝过梗的礼拜殿,由大殿和瑶殿组成,门前曾高悬九龙匾和左宝贵匾额。大殿奠基较高,礼拜时拾阶而上,殿内可容2000人礼拜。大殿为“明三(间)暗三(间)”结构,交错起伏,飞檐四出,青灰色的垄瓦覆顶,显得格外壮观。瑶殿为三层方形,殿顶镶有白锡重130公斤窑顶,四角镶有龙形雕塑。耸立在大殿之后。礼拜殿壁的木雕,多为花卉与-;窗户、殿门多系剔透木雕花卉;砖雕、石雕也全是浮雕的花卉图案;为整个建筑增彩添辉。对厅南面西侧是一栋砖房小暖殿,是冬天礼拜场所。东侧一栋砖房,是沐浴室,内设吊罐——穆斯林用来做大净的沐浴水罐,吊在房梁上,地下有接水槽;并设有汤瓶——有来做小净的水壶,高身长咀;还有厨房、帐房。对厅北面南侧一栋房,为教长室、海裏法(学生)宿舍、讲堂;东侧一栋草房分别为女沐浴室、水房子、女礼拜堂。大殿前种植了玫瑰、芍药、丁香花木,还有三棵大松树和一片葡萄架。大殿后身有二间架子分房——存放亡人的地方,还有寺内人员生活用的菜园。西面是大门。整个寺院显得对称、协调、雅静,是一座有主体、有陪衬、自成系统的中国宫殿式的古寺。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呼兰清真寺”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

我要对“呼兰清真寺”发表赞美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