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头遗址旅游景点介绍
二里头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点六大都邑之一 。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区境内,遗址上最为丰富的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其年代约为距今3800~3500年,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王朝时期。该遗址南临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黄河,范围包括二里头、圪垱头和四角楼等三个自然村,面积不少于3平方公里。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里头遗址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学术界公认为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古文化遗址之一。
二里头遗址是一座精心规划、庞大有序、史无前例的王朝大都,多项中国古代都邑和政治制度都源于此。 1959年开始发掘,遗存可划分为四个时期。遗址内发现有宫殿、居民区、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窖穴、墓葬等遗迹。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遗物,其中的青铜爵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 二里头遗址的发现揭开了古老“夏都”的神秘面纱,时至今日,二里头遗址实证为夏朝中晚期都城遗存已成为学界的普遍共识。
二里头文化与二里头都邑的出现,表明当时的社会由“满天星斗”式的若干相互竞争的政治实体并存的局面,进入到“月明星稀”式的广域王权国家时期。由之前多元化的邦国文明走向一体化的王朝文明。作为东亚大陆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遗存,二里头文化堪称“最早的中国”二里头文化的文明底蕴通过商周时代王朝间的传承扬弃,成为华夏文明的主流 。
二里头遗址发掘历史
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和1928年安阳殷墟的发掘,证实了殷商的存在。对《史记·殷本纪》的肯定,必然引发出《史记·夏本纪》也为信史的认识。由此,二十世纪50年代考古界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课题。
1959年夏,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率队在豫西进行“夏墟”调查时,发现了二里头遗址,从此拉开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
经考古工作者对二里头遗址数十次的考古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收获,1977年,夏鼐先生根据新的考古成果又将这类文化遗存命名为“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遗址范围为东西约2公里,南北1.5公里。包含的文化遗存上至距今5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下至东周、东汉时期。此遗址的兴盛时期的年代为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夏文化时期,考古界将其主要阶段称为“二里头文化”。
从1960年至今,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对遗址的发掘与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考古人员建立了一至四期文化框架序列,揭示了1号、2号宫殿基址,发现了青铜冶铸遗址,清理了不同等级的墓葬,确定了遗址的都邑性质。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考古人员进行了一系列的抢救性发掘,其中包括铸铜作坊遗址;发现了多处建筑遗址和墓葬,出土大量陶器、青铜器、玉器、漆器、绿松石器等。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自2001年起,工作队对宫殿区进行系统钻探与重点发掘,发现并清理大型建筑基址数座;对宫殿区及其附近的道路进行了追探,在宫殿区外围,发现了纵横交错的大路;2003年春季,对已发现的道路进行了解剖发掘,并发现了宫城城墙;2004年,又在宫城以南发现了另一堵始建于二里头文化第四期的大型夯土墙以及绿松石器制造作坊等重要遗存。
2011年,经过考古人员一年多的考古发掘,又有一座保存很好的早期大型夯土基址被发掘。此基址台基坐北朝南,总面积超过2100平方米,由至少三进院落及东围墙、东庑组成,至少经过三次修建或增建。考古人员推断,其年代为二里头文化第二期,距今3600年至3700年,这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多院落大型宫室建筑遗址。在宫城东北部、宫室建筑群以北发现的一处巨型坑,总面积约2200平方米,据专家介绍,这一遗址,为探索偃师商城相关祭祀制度的源头提供了重要线索。
2020年10月,二里头遗址考古公布新发现,二里头都城极可能是以纵横交错的道路和围墙分隔形成多个网格。历年,在其中多个网格内发现有不同等级的建筑和墓葬,每个网格应属不同的家族,极可能已出现了家族式分区而居、区外设墙、居葬合一的布局。随着2021年考古工作持续推进,研究人员在道路的南侧、北侧都发现了部分两米宽的夯土墙,与宫城的北墙、南墙分列于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也进一步证实了多网格式的布局。
2021年1月,二里头遗址发现一座高规格夏代墓葬,墓葬内首次出现蝉形玉器。该墓葬极可能是二里头遗址迄今为止发现的随葬品最为丰富的一座。12月,二里头遗址发掘出一处骨器、角器加工作坊及一座较完整的陶窑。
2021年12月,二里头遗址考古又有了最新发现,在遗址宫城区的西南角附近清理出多座骨料、角料坑,对以后研究二里头文化骨器、角器的加工流程、加工工艺、城市布局、规划理念等更多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
2022年9月16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工作进展会在北京发布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新成果。经过进一步探索,二里头夏代都城有了新发现,以道路和墙垣规划为多个方正、规整的功能区,形成多网格式宏大格局,确立了都邑规划布局的基础框架,或为“里坊制”城市布局的雏形:每个网格应属不同人群,表明二里头都城极可能已出现了分区而居、区外设墙、居葬合一的布局。严谨、规整的规划布局,显示社会结构分明、等级明显,统治格局井然有序,暗示当时有成熟发达的统治制度和模式,是进入王朝国家的最重要标志。
二里头遗址考古新发现进一步揭示了多网格式的结构布局,是探讨早期国家都城制度、手工业与社会经济、礼仪与丧葬制度等问题的重要线索。2022年9月16日,国家文物局召开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公布二里头遗址多项重要新发现,为二里头遗址为夏代都城的论断提供了更多实物依据。发掘出土800多片外表、断茬带有红漆的陶片,其中一个灰坑即出土了600多片。考古人员在遗址北缘中部首次发现较为丰富的制陶遗存,在宫城西南角发现了近百平方米的骨、角器加工作坊,在祭祀区以西发现了二里头文化大型居址及高规格墓葬,是探讨早期国家都城制度、手工业与社会经济、礼仪与丧葬制度等问题的重要线索。
二里头遗址所获荣誉
2021年9月,被评选为河南考古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2021年10月,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单。
二里头遗址其他介绍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村南的洛河之畔。
遗址是1959年历史学家徐旭生在豫西作考古调查时发现的,同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开始发掘并持续至今。
二里头遗址所代表的文化遗存,早在1952年就首先在河南省登封县的王村遗址发现了,1956年又在郑州洛达庙遗址发现,因为文化面貌区别于其它文化,故曾被称为“洛达庙类型”。1959年二里头遗址发现后,因文化堆积十分丰富,文化遗存更具有典型性,故定名为“二里头文化”。
遗址面积达3平方公里,文化堆积厚达3~4米,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现已发掘出宫殿遗址、居民区遗址、制陶作坊、窖穴、墓葬等遗迹。
宫殿建筑遗址共发掘2座,1号宫殿基址平面呈正方形,东西长108米,南北宽100米,残高0.8米;基址的中部偏北处有一长方形台基,长30.4米,宽11.4米,台基上有一周排列整齐的柱穴,每个柱穴前侧还有2个小柱穴,可能是支撑殿堂四檐的檐柱。据此可以复原出一座高大轩敞的四阿重屋式殿堂。殿前有面积达5000平方米的大庭。在基址的四周还环绕着一面坡或两面坡式的廊庑建筑。这一宫殿遗址的发现引起史学界的关注,专家们认为,四阿式宫殿建筑和回廊的出现,反映了当时建筑水平的发展,从形制到结构都保留了早期宫殿的特点,为以后的历代宫殿建筑所沿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开创了中国宫殿建筑的先河。
遗址中还出土了青铜器、玉器、陶器、石器、骨角器和蚌器等珍贵文物,其中的青铜爵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镶嵌绿松石的兽面铜牌饰制作极其精美,体现出了熟练的镶嵌技艺。
二里头遗址经过测定,其年代距今约3500~3600年,相当于在中国历史上的夏商时期,是研究中国夏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
目前关于二里头遗址与夏文化的关系有两种意见,一是认为遗址的第三期、第四期是商汤都城西毫的遗存,第一期、第二期是夏文化的遗存;另是认为郑州商城是西亳,二里头遗址是夏代晚期的一处都邑。这场学术之争目前仍在继续。(国家文物局)
地址:洛阳市偃师市偃师县二里头村
类型:古迹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开放时间:全天开放
门票信息:无需门票。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二里头遗址”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