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景点>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旅游景点

荆紫关

荆紫关景点照片

荆紫关旅游景点介绍

南阳市淅川县的景点

  荆紫关镇,隶属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位于淅川县西北部,地处豫、鄂、陕三省结合部,素有"一脚踏三省","鸡鸣三省荆紫关"之称。

  丹江穿境而过,是“南水北调”水源地。镇政府所在地南距湖北白浪镇5华里,西距陕西白浪镇5华里。全镇总面积168.8平方千米(2017年) ,人口57292人(2017年),辖37个村委会。

  荆紫关古镇历史悠久,有着丰厚的商业文化和绚丽的古建文化遗存。自古水陆并通,为南北交通之要塞,古时水运有“丹江通道”,陆运有“商於古道”,明清时期商业高度繁荣,有“小上海”之称。 清末的记载言:荆紫关“水陆輨毂,商贾辐辏,繁盛甲于全境”;又言:“全境商务以荆紫关为贸易总汇”,商业繁盛远胜于淅川城。

  荆紫关镇先后获得国家、省、市有关部门授予 “全国重点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 “河南省重点镇”、“ 省级卫生镇”、“省级文明镇”、“五星级小城镇”等荣誉称号。

荆紫关镇经济概况

荆紫关镇综述

  2013年荆紫关镇完成国民生产总值15亿元,增长15%;工农业生产总值40亿元,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亿元,增长2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030元,增长10%。荆紫关镇经济以工业、农业和旅游业为主。

荆紫关镇农业

  2011年全镇有湖桑总面积累计达3.5万亩,年供应蚕种达20000多张,年产鲜茧4200吨,从业人员近1万人。全镇建成蛋鸡场111家,存栏达到110万只,年产鲜蛋3500吨;肉鸡场8家,存栏39500只;蛋鸭场7家,存栏3.9万只;养牛场12家,存栏750头,年出栏200头。

  年产值2000多万元,总利润900万元。畜禽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1000多户,1万多人致富。

  现发展各种经济林、生态林3.5万亩,发展花椒、木瓜、核桃1万亩,油桐7000亩,柑桔800亩;沿丹江两岸1.2万荒滩造林绿化任务已完成8000亩,绿色屏障基本形成,森林覆盖率达42%。

荆紫关镇工业

  全镇非公有制企业达到600多家,安置就业近万人。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两家,其中玉典化冶公司年产值达到6.7亿元,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亚欣冶金公司产值突破亿元,达到1.2亿元;年产值超千万企业7家,其中路逾鞋业产值达到5000多万元;年产值5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56家,年营业额超100万元的服务业和商业企业48家。由此带动全镇非公有制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

  2013年全镇完成工业产值30亿元,比上年增长20%。玉典化冶、亚欣冶金、银志油业、路逾鞋业、紫鑫炉料投资亿元用于技改扩容及全面投产。尤其是华瑞制造,产值大增,已开始出口创汇;引进投资3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5家。其中,新宝涵服装加工项目,总投资近3000万元,已开始生产;金柱石业总投资3亿元,一期到位5000万元,设备已安装。

  三条生产线全部建成后,年加工量50万吨,年产值可达5亿元以上;金盛再生棉纺织项目,投资5000万元,两条生产线设备已安装,正在试生产。全镇企业达20多个,呈现出大个企业领跑、中小企业跟进,集群发展、梯次推进的新局面。

荆紫关镇旅游业

  荆紫关镇围绕历史文化名镇、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品牌,打造精品,培育亮点。三省友谊广场正在引进代表三省风格的饮食、娱乐、商贸等项目进驻经营,以形成集休闲、娱乐、小吃、购物、观光等为一体,吸纳三省、辐射三省的边际文化旅游新景点。

  盛坤公司也在全力打造吴村湖桑生态示范基地,着力进行桑、鱼、莲、林立体化开发,培育“丹江水源地生态农业旅游观光长廊”。

荆紫关镇历史沿革

  西周时绵延八百里的丹江沿岸的六个古城中,荆紫关有两个。一个是位于荆紫关高中校址的永安城,一个是位于吴村和麻坑村的定阳城。

  春秋前期属鄀国地,后期至战国前期,荆紫关属楚国三户邑。

  战国后期是秦国所属的商(今陕西商县东南)、于(今河南内乡县东)之地。

  秦朝至晋朝,该地属丹水县。

  唐朝时期,荆紫关镇曾属内乡县。

  公元684年,武则天巡视途中路过荆紫关,在距荆紫关不远,现留有武则天歇息梳头的历史遗址一梳洗楼。

  安史之乱后,因藩镇割据,阻断了淮河和汴河的漕运,当时的唐朝政府只得通过丹江航运来转运江淮至关中地区的货物,丹江航运逐渐繁荣起来,位于丹江流域的荆紫关镇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了著名的商业古镇。

  宋朝时期,荆紫关镇属淅川县。

  元朝又复属内乡县。

  明朝至清代道光十二年(1832年),属淅川厅荆子里。

  民国初1909年为西二区。

  民国二十年(1931年)夏季,丹江洪水暴涨,一夜之间荆紫关集市变为白沙之洲,除洪水冲淹外,大量毁林开荒,使丹江河岸严重坍陷,致使河床淤塞,航道不通,荆紫关镇随之百业凋零。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公署管辖。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为第五区。

  1947年,改为乡。

  1948年3月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四纵十二旅三十六团,在地方游击队段抚育部配合下一举解放荆紫关。行政建制为第六区。

  1956年撤区改乡,设一个镇,4个中心乡,12个小乡。

  1957年又改乡置区。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

  1961年复置区,下辖6个人民公社。

  1965年下辖3个人民公社。

  1969年合为荆紫关大公社。

  1983年12月再改乡。

  1986年6月改为镇建制。

荆紫关镇历史古迹

荆紫关镇综述

  荆紫关古镇历史悠久,有着丰厚的商业文化和绚丽的古建文化遗存。自古水陆并通,为南北交通之要塞,古时水运有“丹江通道”,陆运有“商淤古道”,明清时期商业高度繁荣,有“小上海”之称。这里华东十三省、市保存最完整的明清五里长街;这里有掩映于茫茫竹海中的千年古刹——法海禅寺;这里有神秘幽深、险趣横生的天然溶洞——青龙山罗汉洞;还有三省一条街、平浪宫、山陕会馆、公鸡泉、猴山睡佛、猴山石崖……这些或古朴、或俊秀、或雄奇、或庄严的人文景观,无不充分展现出荆紫关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参见荆紫关古建筑群)。

荆紫关镇明清一条街

  响誉全国的“明清一条街”古建筑群,形成于公元1772年前后,该街全长五华里,南北走向,分南中北三段,它依山傍水,容南北建筑风格和自然特点为一体。

  街道两旁有房舍楼阁2200多间,1500余间门面房均为清代建筑,房屋建筑雕梁画栋,古色古香。

  古街现今还保存着陕山会馆、禹王宫、江西馆、平浪宫等典型建筑和刘家大院、陈家大院等富商住宅;古码头、古关门、古朴的吊角楼与其他古建筑群错落有致、相映生辉。2001年,“明清一条街”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阮氏三雄》、《包公》、《汉魂》、《内乡县衙》等影视作品先后在这里拍摄。

荆紫关镇学堂

  1898年,受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戊戌变法废科举制度的影响,各地开始兴办学堂,荆紫关在1901年创办了“荆紫关学堂”。1925年,在“荆紫关学堂”的基础上成立“荆紫关高小”。

  20世纪40年代,受日本入侵中原的影响,“河南大学”被迫撤离开封,于1944年6月辗转颠沛到荆紫关镇,热情的荆紫关人民自己省吃俭用,来支持河南大学师生在这里生活学习。

  河大师生为了感恩,力助荆紫关创办了“七七中学”。

  1956年,“七七中学”改名为“淅川县第六初级中学”。1969年“淅川县第六初级中学”升为“荆紫关高中”。

  2001年7月,“河南大学”在90年校庆期间,组织访问团沿着当年师生流亡的路线来到荆紫关镇,11月18日,“荆紫关高中”迎来百岁校庆,正式成为“河南大学荆紫关附属高中”。

荆紫关镇古街道

  荆紫关聚落沿丹江东岸分布,呈南北条状带走向,长2.5公里,地面均系青石铺砌,平净整齐,两侧700余间板门店铺,含南街、中街、北街。

  均具清代民间商业建筑风格,翘檐雕饰,古色古香,房门都是木板嵌成,昼抽夜闭,房屋多是进出几层院落,两边厢房对称,均有一堵两米长的封火硬山,高低错落,相互重叠,使街道更加古朴灵秀,曲型多姿。

  镇人民政府在中街。

荆紫关镇古关门

  在荆紫关镇南街最南端。砖石结构,跨街而立,高7米,宽6米,进深1米,中间是拱门顶部有砖砌斗拱,门楣上书"荆紫关"三字,进入关门,古代建筑群便映入眼帘。初名叫草桥关,以丹江上曾架设铺草、垫土的木桥而得名。南北朝时期,因其地形状如臼,易名臼口。明代以荆籽落布驿道,又处鄂豫陕戍守的关口,改名为荆籽口关。清代简称荆籽关,民国初年,以荆花色紫雅丽,寓意昌盛之兆,更名荆紫关。

荆紫关镇平浪宫

  平浪宫位于荆紫关南街东侧面。始建于清代。当荆紫关码头进极盛时期,船商们组建帮会,取“风平浪静”之意,筹建了平浪宫,成为船工娱乐、集会之地,该宫坐东向西,面对丹东,中轴线上现存大门楼、中宫、后宫及配房数间,另有钟鼓楼各1座。

  现有房舍22间,均为硬山式建筑,面积460平方米。大门楼面阔3间,进深2间,硬山式建筑,灰色瓦顶,门楣上方嵌大理石匾额,横书“平浪宫”3字。

  门南侧面题“风平”,北侧面题“浪静”各2字。大门楼两侧面各开1边门,边门外侧面是钟楼和鼓楼,为四角攒尖顶,三重檐,木结构,灰色瓦,砖雕花脊,顶部安有宝珠和塔刹,上书有"风调雨顺"4字。额枋上有木雕花草,梁架做工精致,结构完好,造型优美。沿中轴线往后是中殿后殿。

荆紫关镇山陕会馆

  位于荆紫关古街东侧面,创建于清道光年间,是山西和陕西两省商人集资创建,面积4000平方米。坐东向西,面临丹江。现存建筑6座,房屋29间,皆在中轴线上。依次有大门楼、戏楼、过道楼、钟楼、春秋阁(中殿)、后殿、卷棚等。大门楼3间,门前有青石阶,门两侧各伏1造型奇特的石狮子,门楣与檐间有两层石雕图案,庄重威严。戏楼3间,系两层硬山式建筑,下层为过道,上层中间为戏楼,北间为乐队室,南间为化妆室。楼的前后檐均有木雕组画"唐僧取经"等6组,雕绘精湛。

荆紫关镇禹皇宫

  又名湖广会馆。位于荆紫关古街道东侧,坐东向西,面江而建,清代建筑,是专门为治水有功的禹王所建造的,现存建筑分前宫、中宫、后宫三大部分,规模庞大,具有浓厚的清代建筑风格和建筑艺术。

荆紫关镇万寿宫

  又名江西馆。面对丹江,坐落在街道东侧,清代建筑,现存宫室12间,占地900平方米。该宫为江西商人集资而建,分前宫、后宫和耳房,均系硬山式建筑。

荆紫关镇府台衙门

  荆紫关府台衙门,坐落于荆紫关古镇明清古街南段,永安城里。明成化十年,荆紫关设有巡检司,营千总镇守。清时,设置副将都司。清嘉庆七年,设协镇都督府(从二品,位高于淅川县衙),清道光十二年,先由南阳府水利同知迁往驻防,后又设立分防县丞,派一些特殊身份的政府官员来管理。当时在这里建了大规模宏大规格较高的衙门,有东西城楼,花城门,击鼓楼,奎(kui)星阁,大堂,二堂,审衙,兵营等多项建筑。占地面积百余亩的衙门,戒备森严,让人怵(chu)目惊心。

  除了兵营的房舍建筑一般,其他各类建筑都是高墙阔背,檐顶豪华。随处可见,雕刻绘画,显现着古代建筑独特的艺术风格。现今其中的大门楼,审衙,厢房等建筑仍然保持完好。该地土壤肥沃,适宜树木生长,昔日古木森立,现仅留一棵高三丈,三人合抱的古皂角树了,具有珍贵的价值。府台衙门的外围是一条渠,而西周时期的古城永安城遗址也是临渠而建,城墙长约百丈,宽约丈条,尚且仍然能看出遗迹!

荆紫关镇清真寺

  始建于明朝,由当地回族兄弟集资兴建。此寺独具个性,非普通清真寺所比。该寺建筑风格系硬山式建筑,房顶盖灰板瓦,拱券门,后曾屡次修复,现状基本保持原貌,该寺为伊斯兰教礼拜场所,为我们研究穆斯林建筑以及该教在当地的传播发展历史,提供了实物标本。

  其所门楼屋顶、屋脊具典型中式特色。内部装饰虽仍有异域风格,但更多的则是经典的中国图案。如“醉八仙”、“宝相花”等频频出现,皆是典型的中式文化。该寺堪称国内清真寺建筑中的奇特范例。四周古木参天,碧草竟翠;寺内建筑典雅庄严,与周边景色相映生辉。

荆紫关镇法海禅寺

  位于荆紫关镇东北部猴山西南麓。原名莲花寺、大寺。为取佛法无边之意,取名法海禅寺。据寺碑记载,该寺是由西峰禅师创建于唐仪凤二年(677年),明朝中期由太虚禅师重修,明末清初两次遭动,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和康熙五年(1666年)又进行修葺。大雄宝殿及东西禅堂,也于乾隆和嘉庆年间进行修复。白衣阁东楼在咸丰九年(1859年),同治三年(1864年)两次遭破坏,又两次进行整修。

  该面积6700平方米,坐北面南。现存建筑颁在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大雄宝殿和后殿。现存建筑24间,其中山门3间,大雄宝殿5间,后殿5间。大雄宝殿东侧白衣阁东楼5间,后殿两侧有禅堂各3间,整个建筑错落有致均为硬山式砖木结构,典雅古朴。大雄宝殿前门上有木雕透花,殿檐上残存有“牧牛图”、“登山图”、“下棋图”、“捕鱼图”和“饮酒图”等。

荆紫关镇青龙山罗汉洞

  罗汉佛洞,位于荆紫关古镇西北三公里的青龙山半山腰,洞窟嵌于丛峦叠翠,怪石突兀的半山悬崖。悬崖不太高,但十分陡峭,每走一步都要十分小心,谨慎,否则一不留神,危险就会出现。罗汉洞,一个纯天然的溶洞,口并不大,形状尖圆,刚入洞就能看见两座天然乳石形成的似罗汉的佛像矗立着,似两位守门岗。洞内漆黑,闷热,入洞不久便有一种闷气似要窒息。罗汉洞奇,险,幽,深,洞洞相连,一洞一景。由钟乳石形成的石佛,石柱,照壁,穹顶,如墨画,似雕塑,栩栩如生,浑然田成。

  据说罗汉洞原有十二洞,这十二洞便是丹江河岸具有传奇色彩的金斗洞,总长约十余里。由于洞内潮湿,地下水位的上生,有六洞的原形也在次遮上了她神秘的面纱。现洞内已开发了六洞,供游客参观祭司,平日每逢逢年过节都有许多香客前来祈福,拜祭,祈求家庭和睦,幸福平安;每年的大年初一是这里香火最旺的时刻,来自豫、鄂、陕,三省的香客都纷纷慕名前来祈福,渴望奉上自己的第一柱香,山上山下,人流涌动,热闹非凡,这欢快的气氛用一个人山人海,摩肩接踵都感觉有些逊色了…真实的场景只有亲身体验的人才会懂的…幽幽青龙山,袅袅罗汉洞;

荆紫关镇一脚踏三省碑

  位于荆紫关镇西部白浪街中心,白浪街是荆紫关镇的门户。属豫、鄂、陕三省的交界点,西与陕西省商南县汪字店乡接壤,南与湖北省郧县洋溪相连,该街有居民59户,254人,因境内有白浪河故名。三省界碑原为一块顶角朝天的三棱石,上面分刻河南、湖北、陕西之省名字,故被誉为“一脚踏三省”之地。三省商店各居领地,鼎立街头,山民们进入购物,可走遍三省店铺。

  1987年三省乡镇自发集资,在此建立了一座小巧玲珑的三棱大理石塔式碑。通高5米,三足碑座,中空,碑顶部似塔式,三根贺珠状柱子支撑之角檐及塔顶,顶中心饰园形葫芦状作装饰。碑身用绿、黄色大理石贴面,为锥状三面体新界碑。白浪街-----一脚踏三省之地,背负青山,景色秀丽,多年来三省人民在此繁衍生息,操着不同的口音和睦相处,婚丧嫁娶,各操乡俗。如今白浪街一脚踏三省之处,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前来观光。

荆紫关镇特色美食

  贡米,产于荆紫关镇魏村,据传在明、清时期,当地官府每年必须向皇上呈送,故得名。

  脚踏肉,原为湖北赵川一带储藏肉的方法,因肉内部分油质被土吸去,食之香而不腻。

  粉蒸肉,也叫苜蓿蒸肉,此菜将肉蒸至七成熟,搅拌上细玉米面,与洗净的苜蓿一起上笼蒸(需要加碗盖),约10分钟即可。是荆紫关的一道特色菜,已流传数百年。

  石子烙馍,制作时,先在平底锅里放上光滑的石子,反复翻炒,然后把擀好的发面饼放在石子内蒸熟。烙熟后馍面布满小坑,外焦里软,酥香可口。

  叶叶凉粉,又名神仙凉粉,原料是一种植物的叶子,这种叶子是用境内猴山(荆紫关法海禅寺)上的一种野生灌木树叶加淀粉做成的。清洗后用温水边浇边搓洗,流下的汤汁加入少许淀粉放凉之后即成。性甘味苦,清热解素,杀菌抗癌;具有清火之功效。根据网上的资料,凉粉草,英文名为MesonachinensisBenth,含水解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木糖、鼠素糖和半乳糖醛酸及一种未知糖,该植物性甘味苦,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暑、解毒、杀菌抗癌功效,而且也是泰山仙草蜜、王老吉主要原料。

  酸菜,荆紫关镇所产的酸菜和东北、四川、两湖的酸菜都不一样。其所用原料凡是阔叶菜类均可,如白菜、腊菜、红薯叶等。洗净、下锅开始煮(水:菜≈1:4,类似于某些地方的焯),约6、7成熟,迅速出锅,装盆空掉一部分水后,直接按压在密封容器内(瓮、罐、桶等),浇上特制的酸浆(特别交代酸浆:此地为南水北调中线源头,水质清冽甘甜。酸浆用此水后,醇厚酸爽),密封后储存。急于吃的,约一周后即可。7——12天的酸菜口感、色泽最好,超过15天的不推荐食用,可能变质。

  神仙凉粉,是荆紫关镇特色小吃,性甘味苦,清热解素,杀菌抗癌;是用境内猴山上的一种野生灌木树叶加淀粉做成的,夏季吃了以后可以清热、解毒、活血,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关于这种凉粉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老家连遭三年大旱,饿殍遍野,十室九空,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灾民,成群结伙地向山外逃荒。途中遇一位神采奕奕的老奶奶,用拐杖挡住他们的去路,和善地说:“你们不必逃荒,荆紫关镇北猴山上有一种树,叶子能做凉粉,糊口度日不成问题。”接着她教大伙如何辩认叶子,如何制作凉粉。说罢驾一朵祥云腾空而去。众多灾民方知是神仙点化,便跪地叩头“多谢神仙救命!”

  灾民们返回家园后,按照神仙指点的辨认方法,采回了叶子,又依照神仙教给的制作步骤,果然做出了凉粉,度过了灾年。因这种凉粉为神仙点化,故称之为“神仙凉粉”。

  具体做法是,将采回的新鲜叶子淘净,空水、放到盆中用开水烫匀;再掺凉水搅拌,使其不烫手为宜,接着双手双复揉搓,直使叶子和热水成为糊状,然后用布袋过滤盆中,待冷却后即成凉粉。神仙凉粉用刀片打成小块,浇上油泼辣子、醋和蒜水,味道凉爽口,是夏天消暑降温的极好食品。

荆紫关镇地理环境

  荆紫关镇位于豫、鄂、陕三省结合部,素有“一脚踏三省”之称。地理坐标为北纬33度14分,东经111度1分。距淅川县城76公里,东至本县的西簧乡、西接湖北郧县白浪镇和陕西商南县白浪镇,南和本县的寺湾镇接壤,北与西峡县西平镇相联,南北长约42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丹江穿境而过。

  它脊倚群山,面临丹江,背负群山,下临清流,"西接秦川,南通鄂渚",它凭着优越而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历代贾客竞商云集和兵家逐鹿之地。丹江发源于商洛山,注入汉水,汇入长江,因而使之成为历史上可与运河、蜀栈并称的我国南北三大通道之一。丰富的丹江水力资源,使得荆襄、山陕、沪杭巨商大贾,直挂云帆,溯江而来。

  据权威人士言,中国版图三省交界之地共有40余处,而独有此地三省均设有基层政府。这里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全长5华里的清代一条衔,700余间明清建筑错落有致,古香古色;沿丹江河而建的吊脚楼更具江南情调;规模宏大的山陕会馆、平浪宫等古建筑群向人们展示着昔日的辉煌;竹海密林中的千年古刹法海寺(又名大寺)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周围有鬼斧神工的溶洞群,清幽神秘的八龙泉,悬崖绝壁上的千佛洞、万佛洞,佛光照垂帘等胜景多处。气候宜人,风光旖旎。

  荆紫关镇

荆紫关镇荣誉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荆紫关镇先后获得国家、省、市有关部门授予“全国重点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河南省重点镇”、“省级卫生镇”、“省级文明镇”、“五星级小城镇”等荣誉称号。

  2021年9月29日,荆紫关镇入选2021年河南省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名单。

荆紫关其他介绍

  荆紫关镇位于豫、鄂、陕三省结合部,素有“一脚踏三省之称”。地理坐标为北纬33度14分,东经111度1分。距淅川县城75公里,东至本县的西簧乡、西接湖北郧县白浪镇和陕西商南县白浪镇,南和本县的寺湾镇接壤,北与西峡县西平镇相联,南北长约42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丹江穿境而过。

  荆紫关镇形成于唐,兴盛于明清,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成语“朝秦暮楚”充分说明了它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古称“豫之屏障”。它脊倚群山,面临丹江,西接秦川,南通鄂蜀,据权威人士言,中国版图三省交界之地共有40余处,而独有此地三省均设有基层政府。这里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全长5华里的清代一条衔,700余间明清建筑错落有致,古香古色;沿丹江河而建的吊脚楼更具江南情调;规模宏大的山陕会馆、平浪宫等古建筑群向人们展示着昔日的辉煌;竹海密林中的千年古刹法海寺(又名大寺)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周围有鬼斧神工的溶洞群,清幽神秘的八龙泉,悬崖绝壁上的千佛洞、万佛洞,佛光照垂帘等胜景多处。气候宜人,风光旖旎。

  荆紫关古街道南北走向,分南、中、北三街。古老的集镇被山水环拱,且把南北的建筑风格和自然特点有机地融为一体,显得古朴而独特.长约五华里的古街道盖满古香古色的房舍楼阁,修建了一座座豪华壮观的馆舍殿堂。各种房舍大都是画粱雕栋,独具风格。一街两-连房,现存的700余间明清建筑,基本维持原貌。街道上的房舍,一般临街的都是门面房,木板嵌成门面,昼抽夜闭,便于做生意。里面多是一进几个院落,两侧有对称的厢房,厢房一般都是后墙高,前墙低,一个坡面,屋深很浅,便于利用狭窄的空地搞对称建筑,使其布局严谨,结构合埋:每一院落的门面房两侧前坡都有两米长的封火山高叠,意在阻断意外的火势,实际也增添了房舍的美观程度.古街道上的建筑群很多,座落有致,陪衬生辉。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荆紫关”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

我要对“荆紫关”发表赞美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