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地河遗址旅游景点介绍
水地河遗址位于巩义市北山口镇水地河村西部310国道北侧。这里属于丘陵地区,黄土堆积较厚,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山泉、小溪和季节河遍布,水源充沛。白冶河自南向北流经310国道白河桥后在遗址南部转为东西流向,在遗址西北部与遗址北侧的水地河汇合转向北流。遗址就分布在白冶河与水地河夹角的台地上,高于河床约30米。
水地河遗址文化类型
该遗址是1985年文物普查时发现。东南长500米,宽300米,面积约15万平方米。从断崔上看,文化遗存因区域不同而堆积厚薄不均,一般都在1-2米之间,四、五级阶地上最为丰富,多在2-3米左右。
文化内涵以仰韶文化为主,裴李岗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次之。发现仰韶文化灰坑6处,房基两处,采集文物标本数十件,能看出器形的有:钵、鼎、罐、小口尖底瓶、碗、杯、短、纺轮等,陶质以泥质红陶、夹砂灰褐陶为主,其次为夹砂红褐陶;纹饰有绳纹、方格纹、蓖点纹等,其余多为素面,早期陶器制作粗糙,厚胎,火候低。这些不同阶段的文化遗存,反映了该遗址的文化内涵具有明显承袭关系。
水地河遗址文化堆积
通过这次发掘,弄清了该遗址的文化堆积情况,其文化堆积为:第一层为耕土层,灰褐色亚砂土,厚0.2至0.25米,土质较软,结构疏松。含有烧土粒、陶片、瓷片、残石器及现代砖瓦块。第二层为近代平整土地时垫土层,包含物与第一层相近。第三层为唐宋时期文化层,土质较硬,结构紧密,内含陶片、瓷片等唐宋遗物。第四层为战国秦汉时期遗存,厚0.1至0.8米,该层分布不普遍,内含物有绳纹罐、高柄豆、高折沿盆、绳纹瓮等残片。第五层,厚0.1至0.75米,属仰韶文化晚期堆积。内涵主要有红绕土块、炭屑、人骨和动物残骸、陶器残片和少量残石器遗存。第六层属仰韶文化中期堆积厚0.15米,均为房基垫层或房基塌毁后形成的堆积。包含物主要为陶器残片,另有少量残石器。第七层属仰韶文化早期至中期文化层堆积,厚0.1至0.35米,包含物较少,仅见少量碎陶片,层内有淤积现象。第八层属裴李岗时期文化层堆积,厚0.35至0.45米,土质较硬,包含物极少,除少量红烧土粒、炭屑外,还有部分陶器残片,火候较低,器形主要有钵、三足钵、深腹罐等。第九层属裴李岗文化较早阶段的文化堆积,厚0.5至1.1米。土质坚硬,粘性较大,结构紧密,包含物极少,除少量红绕土粒、炭屑外,未见其它遗物。第十层属红褐色原生粘土层。
文化遗存,可分为四期:即第八层、第九层及相关层位的遗存为第一期;第七层及相关层位的遗存为第二期;第六层及相关层位的遗存为第三期;第五层及相关层位的遗存为第四期。其中一期为裴李岗文化时期的遗存,二至四期为仰韶文化时期的文化遗存,虽然其文化发展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一环套一环,但其继承和发展关系还是显而易见的。
水地河遗址其他介绍
水地河遗址位于巩义市北山口镇水地河村西部310国道北侧。这里属于丘陵地区,黄土堆积较厚,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山泉、小溪和季节河遍布,水源充沛。白冶河自南向北流经310国道白河桥后在遗址南部转为东西流向,在遗址西北部与遗址北侧的水地河汇合转向北流。遗址就分布在白冶河与水地河夹角的台地上,高于河床约30米。
该遗址是1985年文物普查时发现。东南长500米,宽300米,面积约15万平方米。从断崔上看,文化遗存因区域不同而堆积厚薄不均,一般都在1-2米之间,四、五级阶地上最为丰富,多在2-3米左右。文化内涵以仰韶文化为主,裴李岗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次之。发现仰韶文化灰坑6处,房基两处,采集文物标本数十件,能看出器形的有:钵、鼎、罐、小口尖底瓶、碗、杯、短、纺轮等,陶质以泥质红陶、夹砂灰褐陶为主,其次为夹砂红褐陶;纹饰有绳纹、方格纹、蓖点纹等,其余多为素面,早期陶器制作粗糙,厚胎,火候低。这些不同阶段的文化遗存,反映了该遗址的文化内涵具有明显承袭关系。
水地河遗址,是河洛地区发现的一处重要的仰韶文化遗存为主,兼有裴李岗文化遗存和河南龙山文化遗存的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文化遗存丰厚,且延续时间较长,距离市区较近,交通十分方便,若有机会大面积揭露,将会有重大收获,为今后的考古研究和展示利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水地河遗址”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