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始文庙旅游景点介绍
建始文庙又称孔庙,原名学宫,史称文庙,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业州镇草籽坝社区朝阳大道。始建于元大德年间(1297~1307),庙址在县城西门外。 2019年1月31日被湖北省人民政府纳入文物保护单位。
建始文庙历史沿革
史载,建始文庙,原名学宫,又称孔庙,县业州城朝阳观北麓,现存大成殿,金声楼、玉振楼,占地面积约264平方米,建筑为穿斗式木质结构,重檐歇山式,施青灰布瓦,保存较好。文庙是崇文尊孔,传承文明的物质载体,对研究建始县古代教育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明末兵燹后,原文庙被毁。清康熙十二年(1673)改建于县城北部。清康熙三十年(1691)定址于城西北隅,此后又多次重修、扩建。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建始县委在内办公,经改建,1983年仅存大成殿和两侧的金声玉振楼。大成殿高10.57米,开间12.1米,进深10.54米,为重檐歇山式,丹漆柱壁,青灰色布瓦,脊以青砖及油灰为料,脊上精塑走兽,以铁链相牵。瓦当为“万”、“寿”、花卉形。殿内四排木柱,16根着地,青石柱础。梁架为六穿二重飞角,下有龙雕支撑,檐下缀风钤,四周为砖石为墙,封顶裹檐。金声玉振楼结构色彩与大殿相同。总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
1993年被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4月被恩施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0月经恩施自治州人民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同意,迁至朝阳观北麓,坐南朝北,搬迁中大殿的大梁被锯掉1米,面积缩小。
建始文庙历史意义
史载,建始文庙,原名学宫,又称孔庙,县业州城朝阳观北麓,现存大成殿,金声楼、玉振楼,占地面积约264平方米,建筑为穿斗式木质结构,重檐歇山式,施青灰布瓦,保存较好。文庙是崇文尊孔,传承文明的物质载体,对研究建始县古代教育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建始文庙历史变迁
1994年4月文庙公布为第二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将建始文庙仅剩的大成殿、金声、玉振楼迁至于广润河畔朝阳观脚下。
2018年10月-12月,建始文庙进行了全面修缮,同时实施了环境整治和亮化工程,让文庙融合进了现代元素,成为了市民们观赏游玩的好去处。
2019年被成功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在辗转反侧中终于得到了平静。
建始文庙其他介绍
建始文庙(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业州镇草籽坝社区)。
建始文庙又称孔庙,原名学宫,史称文庙,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业州镇草籽坝社区朝阳大道。文庙原由十个单体建筑组成,整体以甬道为中线,底端为崇圣祠,主要建筑为大成殿,两侧各有东西庑、名宦、乡贤祠相互对应。四周围墙将文庙连成一整体,占地面积约6037平方米。现仅存大成殿和金声、玉振楼,建筑占地面积262.76平方米。2000年,建始文庙从建始县委大院迁至凤冠山南麓。
建始文庙始建于元代,为元大德年间建,明洪武七年重修,因兵燹,荡然无存,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四年建始知县熊启咏监修,如今梁上还留有“同治四年知县熊启咏监修”的字迹。
建始文庙是纪念和祭祀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在书院兴起前,还是以教学为宗旨的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是教育与祭祀孔子的礼制性“庙”宇相结合的国家行政教育场所和祭孔场所,是建始县重要的儒教活动场所,是儒家文化的代表性建筑。
2018年10月-12月,建始文庙进行了全面修缮,同时实施了环境整治和亮化工程,建始文庙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将对建始县发展文化教育、培育合格人才,敦睦地方风气、构建和谐社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对于打造建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建始县文化旅游事业,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保护范围:建始文庙建筑本体四周10米范围内。
建始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延伸10米。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建始文庙”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