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景点>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旅游景点

玉堍古村

暂无玉堍古村景点图片我要提供景点图片

玉堍古村旅游景点介绍

  阳新县玉堍村,位于县城西北十公里处风景秀丽的黄姑山脚下,自然环境优美,村前有小溪长流,村后有群山环绕。翠竹摇曳,泉水叮咚,民风纯朴,家乐人和。

  玉堍村建村历史悠久,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据阳新县志和玉堍村李氏族谱记载,该村自宋元时期,便有先人居住。至明清两代,该村更是人丁兴旺,香火鼎盛。玉堍村后的黄姑山上,清代所建的西山寺,暮鼓晨钟,经声朗朗;百佛山上,明代所建的百佛庙,百尊铁佛、栩栩如生;崖头堡上,宝下古洞,洞中套洞,蝙蝠成群,凉风习习,幽深难测,至今,没有一人能够走到洞底;更有那沈家岭上的古樟,高约十余米,树冠如盖,围宽5米,需3人合抱,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玉堍村前,本有明代古桥一座,可惜山洪冲击,至今只有桥墩两座残存;村中有明代青石双井,井水依然清澈,百年从不干涸,至今还供村民饮用;村中近百米长的两条明代青石板小巷,仍然迎来送往过路的客人;村中的明代民居,四方墙斗一样高大,一字形门墙,只有屋尖、杉木衍条裹在方墙体内,简单实用,村民芦章黄至今还居住在这幢老屋里;村中最为醒目的,是村民李相军等6户人家仍然居住在清代民居建筑群。这批清代民居,有着徽式马头山墙和一字形门楼,有着鄂东南民居建筑风格的内大外小的刀条形窗口、门里缩大门、黑白分明的屋檐画、“四水归堂”的天窗天井以及拥有防盗贼功能的厚重杉木大门与方便看家狗出入的石雕狗洞。

  玉堍村的主要历史人文景观,是出生在该村的晚清名臣、正二品封典、新疆按察使李衡石,以及李衡石故居、李氏宗祠和李衡石之墓。据湖北省志、阳新县志记载,李衡石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推动经济、文化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历史名人,他不动干戈收复伊犁的重大历史事件曾被传诵中华(详见7月20日《挹江亭》副刊《李衡石利齿收伊犁》一文)。

  李衡石故居,于清代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兴建。李氏故居是由正堂、中堂、厢房等主体建筑组成,并建有供管家、厨师、佣人起用的次间,总计占地面积1391平方米。故居大门有清代“光禄大夫”石刻门匾,字体苍劲有力;室内有天井四个,谓之“四水归堂”;门窗则描龙绘凤,点金刷红,富丽大方。

  李氏宗祠,于清代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兴建。李氏宗祠是由戏台、正堂、过堂、祖堂等一进四重的主体建筑组成的,总计占地面积1673平方米。李氏故居和李氏宗祠这两处古建筑,同时顺应了“前有水、后有靠、左右有抱”的坐北朝南的中国风水理论,现均为湖北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李衡石之墓,现为无碑之墓,仅有几块青石垒在坟头,原因是当时李衡石位高显赫,名动中华。故李氏后人将李衡石与李氏先祖三位太公之墓并排埋葬在一起,以示尊重。由于当时李氏这三位太公没有立碑,为避免破坏祖制,所以李衡石之墓也未立碑。如今在后人看来,无碑之墓,恰是李衡石一生为人“清清白白来世,不带一根草去”的高尚品格写照。

  此外,玉堍村还保留着大量的中国人类口头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有“吃新节”、“送水节”、“千日关”和“正月十五摸青菜”等民间习俗。《李衡石三难老先生》、《济公修建百佛庙》、《秦始皇一鞭抽出十八折》等民间故事至今为村民津津乐道;而《十看穿》、《一个大姐十个郎》、《日出西山一点鸟》等民间歌谣时不时在村前山后响起。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玉堍古村”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

  玉堍村——玉堍村位于浮屠镇东部,黄姑山脚下,村前山泉成溪,村后群山环绕,是一个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文化浓厚的老村落。这里诞生了晚清时期收复新疆伊犁大臣李蘅石。保存完好的“李蘅石故居”和“李氏宗祠”古式建筑,是省级生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鄂温克东南古建筑的杰出代表。玉堍村是一个以绿色农业和特色农业为主的农业村,现有耕地面积1119亩,精养鱼池220亩,山场面积4000余亩(其中成材林1200余亩),有金、铜、铁、锰、大理石和石…玉堍村详细介绍

我要对“玉堍古村”发表赞美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