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景点>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市旅游景点

屈家岭遗址

屈家岭遗址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暂无屈家岭遗址景点图片我要提供景点图片

屈家岭遗址旅游景点介绍

湖北省京山市屈家岭内的遗址

  屈家岭遗址是屈家岭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位于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屈岭村和京山市雁门口镇高墩村,地处大洪山南麓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

  该遗址是一处以黑陶为主的文化遗存,具有许多独特的特征,屈家岭文化因1955-1957年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而得名, 其年代距今约5300—4600年。屈家岭遗址的发现,表明这里是长江中游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说明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摇篮。

  2021年10月18日,屈家岭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2022年1月,入选“湖北百年百大考古发现”150项名录。

屈家岭遗址遗址简介

  屈家岭文化因与其它文化相比具备特有的文化特征,属于一个新的文化系统,因此将这种文化定名为“屈家岭文化”。中国科学院为此出了专著《京山屈家岭》。

  遗址发现于1954年,1955年及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湖北省文物工作队两次发掘,出土大量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石器和陶器,蛋壳陶器、彩绘陶器和彩绘纺纶,说明新石器时代江汉平原地区已具有较高水平的烧陶技术和纺织手工业。

  屈家岭遗址是我国长江中游地区发现最早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遗址,是长江流域第一个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屈家岭文化”的命名地,为全国首批100处大遗址之一,也是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1988年,屈家岭文化遗址为国家公布的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屈家岭遗址是研究长江流域文明起源与发展的标志性大遗址之一,对于研究我国原始人类聚落的起源与发展,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屈家岭遗址文化特点

屈家岭遗址农耕

  屈家岭遗址的居民以种植水稻为主。在红烧土建筑遗迹中保存有密结成层的大量稻谷壳和稻茎,经鉴别,属大粒粳型稻。

  屈家岭文化证明中国是亚洲稻的原产地之一,屈家岭遗址的稻作遗存是长江中游第一次发现史前的稻作遗存,屈家岭遗址还发现了长江中游最早的粟遗存,水稻种植农业是长江中游、江汉平原地区史前文化的主要成分,屈家岭遗址中,多次发现过炭化稻谷凝块和烧焦的稻粒,说明它是世界水稻最早发源地之一,对于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石器时期的人类通过自己的劳动改造自然生物,并把它们驯化成家畜和农作物,这便产生了农耕文明。屈家岭遗址在前期发掘中发现的第一批人工稻谷遗存,与现在长江流域所种植的水稻已经非常接近,因此很快便确立了其悠久的农耕文明,也重新修正了中华文明起源黄河流域的起源论,确定了中华文明的多元起源。屈家岭文化是长江中游流域最早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它的发现使中华文明的起源不再仅限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也同样是重要发祥地,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说明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摇篮。

屈家岭遗址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农业生产工具最多。早期石器有斧、锛、铲、刀、凿等,代表性器物为磨制较粗糙的大型柱状石斧和大型的黑灰陶纺轮。晚期的石器,代表性器物有中小型上窄下宽的长方形石斧、斜弧形石镰、长方形扁薄有孔石铲、树叶形石镞、石矛和多种小型工具。彩陶纺轮,质地软,在橙黄色陶胎上施红褐或黑色彩绘,或用弧线构成旋涡纹,或用弧线、直线横竖对称排列,或用对角间以卵点等,彩纹图案多样。彩陶纺轮是屈家岭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生产工具。

屈家岭遗址生活用器

  生活用器均为陶器。早期以黑陶为主,灰陶次之。主要器形有圈足甑、薄胎黑陶小鼎、蛋壳黑陶杯、有领罐、朱绘纹黑陶罐、曲腹杯、圈足碗、弧腹钵、壶形器、三足碟、圈纽器盖等。彩陶多厚胎,出现个别仰韶文化风格的彩陶片。还发现陶环、陶球和陶鸡、陶羊等红陶小动物模型及玉饰等。晚期以灰陶为主,黑陶次之。器形有锅、甑、鼎、碗、钵、豆、杯、碟、罐、壶形器、盂型器、器盖等,出现了蛋壳彩陶器皿及大型缸形器、筒形器等。薄如蛋壳的彩陶器皿,表现了屈家岭文化的制陶工艺特色和技术水平,主要有碗、杯两种,胎壁仅为0.1~0.2厘米,橙黄色胎施黑衣或橙红衣,上绘红黑二种彩色。陶杯彩绘于器内口沿上,陶碗彩绘于器表外,少数内外器表都施彩。双弧腹的卷边高扁足鼎、圈足碗、高圈足豆是这一文化陶器的典型特征。其他代表性器物还有长颈扁腹高圈足壶形器、高圈足杯、陶罐、大型陶锅、陶缸以及彩陶环、彩陶球、红陶小动物等。器盖的应用比较普遍,已出现有榫器盖。

屈家岭遗址房屋建筑

  屈家岭文化的住房多属方形、长方形的地面建筑。一般筑墙先挖基槽,立柱填土,再以粘土或草拌泥掺加烧土碎块培筑墙壁。居住面下部铺垫红烧土块或黄砂土,以利防潮,表面敷“白灰面”或涂抹细泥并经烧烤。在室内中部或偏一角处筑火塘,有的火塘附近还遗留保存火种的陶罐。室内的柱洞大体排列有序,有的洞底以碎陶片垫实,起着柱础的作用。单间房屋的面积一般10平方米左右。出现了以隔墙分间的较大住房,有的是出入一个大门的里外套间式房子;有的是长方形双间、多间的连间式房子,各间分别开门通向户外,其隔墙上无门或还设门相通,甚至有多达二、三十间成排相连的。青龙泉的一座双间式大房子,南北总长14米,东西宽5.6米,室内面积合计70多平方米。这种隔墙连间式住房,形式新颖,建筑结构有了明显进步。有人认为,它可能是在父系家庭生活的背景下产生的。

  房屋为红烧土地面建筑,保存较好的一处晚期房屋基址,北面为长方形烧土台子,东西长8.9米,南北宽6.62米,高0.55米,两侧各有对称柱穴4个。南面有低于台子的红烧土面,南北宽7.38米、东西残长5米,厚约0.1米,上有大小不一的柱穴16个。

  房址内未见生活设施和生活用器,应是氏族集体活动的场所。早期灰坑均为圆筒状,直径为1.9~2米,深1.5~1.8米,平底。已发现3座墓葬,葬式有仰身直肢葬和屈肢葬两种。早期墓内随葬器物5件,小陶鼎4,圈足器1;晚期的两座墓无随葬器物。

屈家岭遗址手工业

  屈家岭文化氏族酷爱艺术,彩绘和造型艺术水平较高。他们在与南北原始文化交融中,创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烧造出胎体薄如蛋壳的彩陶,其制作和烧造技术水平之高,让人惊叹。屈家岭文化中的陶鸡、陶羊、陶兽等造型工艺品,反映了先民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

  制陶工艺特色和技术水平,主要有碗、杯两种,胎壁仅为0.1~0.2厘米,橙黄色胎施黑衣或橙红衣,上绘红黑二种彩色。陶杯彩绘于器内口沿上,陶碗彩绘于器表外,少数内外器表都施彩。双弧腹的卷边高扁足鼎、圈足碗、高圈足豆是这一文化陶器的典型特征。其他代表性器物还有长颈扁腹高圈足壶形器、高圈足杯、陶罐、大型陶锅、陶缸以及彩陶环、彩陶球、红陶小动物等。器盖的应用比较普遍,已出现有榫器盖。

屈家岭遗址墓葬

  墓葬形制以竖穴土坑墓为主。成人墓多集中于氏族公共墓地,多单人仰身直肢葬,有拔掉上侧门齿的现象。小孩墓多圆形土坑瓮棺葬,葬具通常是在一个陶碗上对扣一陶盆或用两个陶碗对扣。

屈家岭遗址所获荣誉

  2021年10月,被评为“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2021年10月12日,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2022年5月,入选2021年度“湖北六大考古新发现”终评。

屈家岭遗址其他介绍

  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湖北省京山县屈家岭村西100米,青木档河和青木河交汇的台地上。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10�50′,北纬30�50′。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3米。为“屈家岭文化”命名遗址。

  1954年修建石龙过江水库,进行文物调查时发现,1955、1956、1989年发掘。发现有房基、墓葬、窖穴等遗迹。房基呈长方形,地面多用红烧土块铺筑,红烧土内发现有密结成层的大量粳稻稻谷壳。居住面有的筑成高出地面的土台子,上有成排对称分布的柱洞,为地面式建筑。成人墓多为单人土坑葬,儿童采用瓮棺葬,有多人合葬和拔牙等奇特葬俗。出土石器以磨制为主,有斧、凿、铲、锛、镞等。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泥质红、黑陶次之;纹饰有弦纹、篮纹及镂孔、彩绘;器形有鼎、罐、壶形器、碗、三足碟等。出土器物以彩陶纺轮、双弧形折壁陶器、彩绘黑陶和蛋壳彩陶最具特色。屈家岭文化广泛分布于湖北省境内的江汉平原、西北山地以及豫西南邻鄂地带,文化面貌具有极为浓厚的地方色彩。

  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位置

  湖北省京山县屈家岭村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屈家岭遗址”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

我要对“屈家岭遗址”发表赞美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