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景点>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旅游景点

荆州城墙

荆州城墙景点照片

荆州城墙旅游景点介绍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景点

  荆州城墙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荆州,依巴蜀之险,据江湖之会,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秦灭楚后为历代封王置府的重镇。荆州城始建于东汉,原为土城,南宋始建砖城,元初拆除,明初又建,明末被毁。

  现城墙为清顺治三年(1646年)依旧基重建, 城墙、城门、敌台、堞垛等均保存较好。

  1996年,荆州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荆州市第一部实体性法规《荆州古城保护条例》,共六章三十九条。自2017年5月1日起施行。

荆州城墙发展历史

  “东望武昌云历历,西连巫峡路悠悠”。江汉平原西南,九曲回肠的荆江北岸,坐落着铁壁铜关荆州城墙。

  荆州,是上古大禹治水时“割地布九州”的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之一,以当时境内荆山得名。

  春秋战国时期,荆州是楚国都城“郢”所在地,历经二十个楚王,达四百一十一年之久。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置南郡于荆州,同时建江陵县。

  公元前206年,项羽建临江国都荆州。汉初复置南郡。汉武帝元封五年(公无前106年),将全国分为十三州,设刺史部,荆州刺史部为十三州之一。刺史部始为中央监察机构,常以十月奏事,十二月还监。

  汉元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刺史改为州牧,地方政权遂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刺史改变其监察职权,而为地方大吏。荆州地处荆江北岸,上镇巴蜀之险,下据江湖之会,扼守长江天堑,是连接东西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荆州城墙发展阶段

  《后汉书·地理志》记载,荆州城墙的修造始于2600多年前的周厉王时期。经最新古城垣考古发掘实物科学验证:荆州古城墙是我国延续时代最长、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发展演变而来的唯一古城垣。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荆州城墙的修筑情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三国至西晋时期。《荆州府志·城池》记述:“今城,楚船官地,春秋之渚宫。秦既拔郢,置南郡。汉因之,三国初属蜀汉旧城,关某所筑,某北攻曹仁,吕蒙袭而据之。”又据《水经注》云:“县曰江陵。旧城,关羽所筑。”又《舆地广记》述:“故城在县东南,有渚宫。

  今郡城晋桓温所筑。”故城应为关羽所筑之城,在旧城东南,旧城,应为秦汉旧城,位于城西北。

荆州城墙民间传说

  荆州古城不乏美妙佳话,传说当年三国蜀将关云长镇守荆州,忽遇九位仙女下凡,传王母娘娘旨意,说荆州刀兵频仍,民不聊生,欲收回置于神地,不准凡人争夺。

  关公忠于其兄刘备,不让荆州,于是想出一条妙策,说:“你们在西北,我在东南,各筑一城,城周五千步,天黑始,鸡鸣止,谁先筑好,谁就管理这个地方。”九仙女用衣裙兜土,关公伐芦苇筑城。关公城就,九仙女城差一隅,鸡尚未鸣。

  关公振动鸡笼芦席,公鸡啼鸣,九仙女羞愧地上天去了。这就是现在荆州城北门外九女琢的来历。又传说张飞也担土来帮二哥筑城,可是来晚了,便将土倒在东门外,现今人们都把这两座小山似的土堆叫“张飞一担土”。这些都是神话传说,然而关公为了防范东吴,在汉代旧城旁筑了一座新城,都是有史籍可考的。

荆州城墙主要景点

荆州城墙四面藏兵

  荆州古城墙作为古时的一项大型军事防御工事,除高大坚固的墙体和瓮城等建筑外,城墙之上还有众多配套的军事设施,如今尚存且最具作战防御功能、最有特色的要数暗设的四座藏兵洞,东西南北各一座,每座长10.5米,宽6.3米,深6米,分上下两层,可容100多人。每层又有小藏兵洞,每个小洞可容2人,洞中均有射孔。藏兵洞所在的墙体向外呈长方形突出,对攻城之敌,可从三面射孔暗箭齐发,使其猝不及防。藏兵洞构建精巧、别致,是防守反击的重要军事据点。万一城池攻破,藏兵洞的兵力可以据此反击,各自为战,以求反转战局,即所谓负隅顽抗者也,试图达到城池破而不陷的目的。公安门景点南侧百余米处,即可领略到荆州古城墙上的这一特有的军事设施的风采。

荆州城墙巍峨门楼

  明洪武年间称东门楼为寅宾楼,小东门楼为楚望楼,南门楼为曲江楼,西门楼为九阳楼,大北门楼为朝宗楼,小北门楼为景龙楼。此后无变易。今朝宗楼尚存、寅宾楼已重建,其余门楼圮毁。城楼前施垛墙,后施宇墙或石栏,地面城砖铺漫,砖梯分上下两重,并有马道。城楼气势雄壮。以朝宗楼保存最好,以曲江楼最享盛名。城楼前之箭楼,今俱不存。

  曲江楼俗名南门楼。此楼之东,古有一楼,唐右相张九龄贬任荆州长史时,常于楼上,南望大江,置酒赋诗。九龄,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名望冠于一时,人称曲江公。南宋张栻知江陵府,尝登楼怀古,仰慕九龄,遂重建斯楼,并更名曲江楼。后楼毁,即以今南门楼名曲江楼。城楼为民国时改建。单檐歇山顶,建筑平面长15米,宽10米

  朝宗楼俗名大北门楼,在江陵北城垣西段。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重建。城楼脊枋下方书有重建此楼的时间:大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岁次戊戌九月壬戌初十戊申吉时丁巳时重建。门楼采用穿斗式和抬梁式两种结构。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明间进深二间,次、梢间进深三间。长18米,宽12米。屋面施黑陶筒瓦,脊饰兽件亦为黑陶。柱为杉木,直径30厘米左右。前后檐施有门窗。整个建筑,纤秀朴素。表现出我国古典建筑的传统风格。此楼在日寇入侵期间,曾受到很大破坏。1981年进行全面修缮。今楼岿然,坚固如初。登临斯楼,东可见玄妙观殿宇新饰,绚灿宛若天宫,西可见太晖观绿树掩映,缥缈如在云端;远可见蜿蜒龙山,峰峦隐现,近可见古城街巷,错落有致。

  宾阳楼原名“寅宾楼”,俗称东门楼,始建于明代,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重建。1987年8月,由国家文物保护科研所设计修复完善,1987年正式向中外游客开放。整个楼台高9。5米,东西宽12。65米,南北长34米,采用大木框架结构,气势宏伟,造型别致,保持了明代建筑的风格,“宾阳楼”三个金色的大字由赵朴初题。宾阳楼的马道旁专门用木版搭成上城的阶梯,拾级而上,宾阳楼里的三国著名人物立即跳入眼帘。刘备、张飞、关羽、诸葛亮、赵子龙的仿铜巨塑或座或立,栩栩如生。宾阳楼外环绕而立的也是马童周仓等三国武士的仿真彩塑。《三国演义》120回,就有82回与荆州有关,荆州的每一寸土地似乎都散发着三国风云人物的气息。

荆州城墙敌楼寻踪

  敌楼与门楼不同,皆建于城防的薄弱部位,战时屯兵,平时还可作为庆典、娱乐和宴饮的场所。由此可知,荆州城墙上敌楼为城防的重要建筑,但具体数目尚待考证。目前有史料记载的敌楼大致有雄楚楼、明月楼、仲宣楼、南楼等。

  雄楚楼位于北城垣,远安门之东,由高季昌任荆南节度使时,建于江陵城内城北垣,即现小北门东侧城垣上,时为后梁乾化二年(916),取唐杜甫《又作此奉卫(伯玉)王》诗:“西北楼成雄楚都,远开山岳散江湖"之句命名。此楼规模宏大,从台基看,它高出城垣3米左右,长38米,宽30米。此楼所处位置,十分险要,城墙从台基两侧折伸东西,使楼台外突,视野极为开阔。当年登楼远眺西北,明末孔自来描述道:"西瞻群阜,斗耸争高,回岫萦纡,眇若画图"。惜楼已早圯。清咸丰年间曾经重建雄楚楼,后再度毁于战火。雄楚楼旧址,应该可算是目前所见荆州城城垣上最大的敌楼台基。

  仲宣楼位于城垣东南隅,即公安门西侧城墙南折处的城垣上,又名望沙楼。东汉末年"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字仲宣,流寓江陵时,曾登此楼,作《登楼赋》,后人遂名仲宣楼。唐代诗人元稹在遭贬荆州的五年里(810-815),有《远望》诗云:“满眼伤心冬景和,一山红树寺边多。仲宣无限思乡泪,漳水东流碧玉波。”另有“解榻招徐稚,登楼引仲宣”等关于仲宣楼诗句。五代十国时,高季昌(后改名高季兴)于后梁贞明五年(919)重建此楼时,更名为“望沙楼”,“凭墉结构,列榭参差”,以望沙津。宋代苏轼《荆州十首》诗云:朱槛城东角,高王此望沙”即此。其子高从诲宴请陶谷于“望沙楼”,大陈战舰于楼下,对陶谷说:“吴、蜀两国与我们长期没有往来,愿修武备,练习水战。”推断此事大约发生在940年,高从诲50岁生日时。北宋陈尧咨镇荆州,复更今名。楼以王粲故,致许多文人雅士,竞相登临。明代首辅张居正,亦曾登此楼,作《题仲宣楼》诗二首,其一曰:“一楼雄此郡,万里眼全开。孤嶂烟中落,长江天际来。看题寻旧迹,怀古寄新裁。不见操觚者,临风首重回。”。南宋时期,荆州成为宋元交兵的前沿重地,朝廷再次对荆州城进行了全面加修,以拒元军。时任荆州知府的李曾伯在《可斋杂录》中记载:仲宣楼名,改于祥符年,复于绍兴年。淳祐十年(1250),丞相贾似道以枢密使改兼京西、湖南北、四川宣抚大使、都提举两淮兵甲、湖广总领、江陵知府,重新修建仲宣楼,后楼圯。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建,乾隆五十三年为江水淹没,道光间复建。今楼亦圮,仅存基址。楼基总平面长31米,宽27米,为全城第二大敌楼。

  明月楼位于北城垣雄楚楼东。梁元帝萧绎为湘东五时于子城筑的建湘东苑,内有一楼,曰明月楼。梁元帝常与臣下宴饮楼上,诗赋为娱。当时著名诗人颜之推在《古意》诗中曾记述此事:"十五好读书,二十弹冠仕。楚王赐颜色,出人章华里。作赋凌屈原,记忆夸左史。数从明月宴,或侍朝云祀。"西魏攻破江陵后,苑毁楼倾,即以此敌楼名之。传李白寓江陵时,亦曾登临此楼。今楼不存,惟其遗迹,引人想见当年。楼基总平面长29米,宽20米,为全城第三大敌楼。

  南楼位于荆州城南门城楼东首城垣上。唐开元二十五年(737),中书令张九龄受李林甫排挤,被贬为荆州长史,常登此楼赋诗。其有《登郡城南楼》等传世。宋代荆湖北路安抚使张木式重建此楼,以张九龄为曲江(今广东曲江县)人,乃题匾“曲江之楼”。自此广为流传。宋文学家朱熹曾于淳熙六年(1197)正月作《曲江楼记》。后楼毁圯,一直未予修复。明初,乃将南门城门楼取名曲江,于是荆州城南门城楼至此便替代了古时张九龄咏吟的南楼。

荆州城墙城上三山

  城上三山是人们对荆州古城内城垣上三个带“山”的地名的习惯统称,三山即松甲山、卸甲山、掷甲山。城上三山实为三个土台,只是与关公镇守荆州密切相关,故有山之名而无山之实。后人于其上建祠祭祀关公,惜均已毁圮。据清乾隆《江陵县志》载:松甲山,位于东北城垣上,传为关公曾在此地松甲小憩。又传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楚王朱桢、湘王朱柏在虎渡口一仗大胜凯旋时,荆州知府应伯和在雄楚楼设宴犒劳,“宴楚湘二王于北墉,宴讲裨将于南墉,释甲记功请赏。”卸甲山在西南城垣上。传说关公凯旋归来曾在此卸甲,登临此祠,城内外楼台市井历历在目。掷甲山,位于城垣西北隅,与关公大意失荆州有关。相传当年关公镇守荆州时,吕蒙白衣渡江偷袭江陵(荆州城),荆州告急,关公闻讯,急率真兵回救,赶至城下,方知守城将领糜芳等已献出城池,投降东吴。关公痛心疾首,情急之下他脱下铠甲,猛地抛掷到西北城垣上,然后率部西撤。后人乃称此处为“掷甲山”。清康熙年间,掷甲山改称余烈山,并修建关庙,嘉庆皇帝曾亲书匾额“威震华夏”四字悬于其上。三山冠“松甲、卸甲、掷甲”之名,皆取“释甲偃武,不事兵甲”之意,表达了自古至今荆州人民渴望和平安宁,共创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荆州城墙其他介绍

  荆州城墙:

  即湖北省荆州古城城墙,据传为三国时关羽守荆州时所筑。原为土城墙,南宋改建为砖墙。现城墙为清顺治三年(1646年)所重建。城墙整体形状呈不规则椭圆形,城墙高8.83米,底部宽10米,周长11.3公里,底部为大条石、糯米石灰浆灌缝堆砌而成,城墙、城门、堞垛等,现在都保存较好,古色古香,呈游龙之势。

  相传早在秦始皇时,荆州之地就出现了最初的城廓,汉代筑起了正规的城墙,后经蜀将关羽、东吴守将朱然和东晋荆州刺史桓温及梁元帝等几次修葺扩建,使荆州古城坚实壮阔,但所有这些城墙都是土城建筑。

  历史上大规模营建荆州砖城墙的记载,始见于《五代史》,五代十国时期的荆南节度史高季兴,于公元912年,出动军队驱使十几万人筑砖城墙;到宋代,南宋荆州安抚史赵雄,因“靖康”之役,城墙大毁,于公元1187年,大兴土木,在十一个月的时间内,重修起周长10.5公里的砖城墙,还在城墙上建造战楼一千余间。元朝时,元兵攻占荆州城,忽必烈下令将城墙全部拆毁。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公元1374年再次依旧基修复,周长9公里,高8.6米,城外掘护城河。明末张献忠攻进荆州城后,城墙又被义军拆除。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第三次依原基重修,这就是保留至今的荆州古城墙。

  城池构筑十分坚牢,为防止城墙因水浸腐蚀而下陷,城墙基脚全部用条石垒砌,用砖砌的城墙均用石灰糯米浆灌缝;城墙底下的两个排水洞也全用条石砌成,洞内可容两人并排行进;城外有护城河紧紧环抱。荆州城实属易守难攻,故有“铁打荆州”之说法。

  城门

  荆州古城墙的六个城门都有与当地的地理、历史和习俗联系的名称。东门名迎宾门,南为南纪门,西门称安澜门,大北门名拱极门,小北门名远安门,小东门名公安门(水门)。除小东门外,其它城门外均有曲城,为二重门,二门之间称瓮城。城门洞和城门框均用条石、城砖砌成园顶。二重城门各设一合质对开门,木门内还有一道10厘米厚的闸板,以防水患。

  城门楼

  六座城门上原来都建有城门楼,东门城楼名宾阳楼,小东门城楼名望江楼,西门城楼名九阳楼,南门城楼名曲江楼,小北门城楼名朝宗楼。

  最出名的是曲江楼和景龙楼。在古代,南门临长江,唐代宰相张九龄贬任荆州长史时,常登南门城楼,观赏长江风光。南宋张轼任江陵知府时,也常登此楼怀古,他敬慕张九龄,因张九龄是曲江人(今广东曲江县人),又著有《曲江集》,故将南门城楼命名为曲江楼。景龙楼建在柳门(大北门)之上,古代柳门外有通向京都的大道,是荆州城交通要道,登此楼游览者甚多,故名气较大。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荆州城墙”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

我要对“荆州城墙”发表赞美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