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景点>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旅游景点

三袁故里

三袁故里属于文化旅游景点
三袁故里景点照片

三袁故里旅游景点介绍

湖北省荆州市下辖县

  公安县,隶属湖北省荆州市。位于中国湖北省中南部边缘,距今2200多年历史,全县版图面积2257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 321个行政村, 总人口106万。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公安县常住人口747134人。

  公安历史悠久,始建于公元前202年,时称孱陵。三国时期,因左将军刘备(人称左公)屯兵油江口(今县城所在地),取“左公安营扎寨”之意,改孱陵为公安。文化渊远深厚,是东晋车胤、明末袁氏三兄弟、当代著名物理学家王竹溪等一批历史名人的诞生地,更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是全国重点粮、棉、油生产基地,闻名全国的鱼米之乡。2019年12月31日,入选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

  2021年,公安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2.18亿元。

公安县历史沿革

  公安,昔称七省孔道,最早叫“梅园”。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即建孱陵县(公安县的前身)。县域凭临长江天堑之险,又当南北皇华驿道(现为207国道)要冲。东联汉沪,西接巴蜀,南控湘粤,北通陕豫,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建安十四年(209年),刘备领荆州牧,扎营油江口,取“左公安营扎寨”之意,改孱陵为公安,图谋霸业。公安县名始于这时。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趁刘备进川之时,进而亲驻公安夺回了荆州,又复县名为孱陵。

  晋咸宁六年(280年),分孱陵立江安县,县邑设二圣洲。梁太清二年(548年),改江安县为公安县;

  隋开皇九年(589年),将孱陵县和永安县并入公安,改名公安镇属荆州总管府南郡;

  唐天宝元年(742年),公安属荆南节度使管辖;

  后唐同光三年(925年),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割据荆、归、峡三州,称南平王,国都设江陵,公安为南平国属县;

  北宋初年,公安属荆州湖北路江陵府,后又名为荆南府;建炎四年(1130年),公安县升为公安军,置镇抚使。绍兴五年(1135年),撤销公安军,恢复公安县建置,属荆南府。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公安属湖广行省荆州府;

  明洪武九年(1376年),公安属湖广布政司为第二县;

  民国一年(1912年),公安属湖北省荆南道。民国二十一(1932年),公安属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7月公安解放,属荆州专员公署领导;

  1952年,新设荆江县,人民政府驻斗湖堤;1955年,公安县与荆江县合并,人民政府迁驻斗湖堤。

  1968年,公安属荆州地区革命委员会领导;

  1978年,公安属荆州地区行政公署领导,

  1994年10月,公安县属新设立的荆沙市领导。

  1995年,公安属荆沙市人民政府领导;

  1996年12月至2014年12月,公安县属新建立的荆州市管辖。

  1997年,公安县属荆州市人民政府领导至今。

  首建孱陵县时,县城设在柴林街,又名孱陵街,280年,县城设二圣州,南北朝末年,二圣洲被江水冲毁,县城迁至油江口,取名梅园,并砌砖石城墙。“周围三里有奇”,城门四座,上有城楼,东为蒙城门,西为孱陵门,南为崇明门,北为大昕门;1628年,梅园失火,焚烧一昼夜,致使城内外官署、民间、祠庙、城楼焚毁,烧死700多人。公安藉御史毛羽健向朝延上疏,请求迁城椒园,建土成一座,城门四座;1634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迫近荆州,公安籍锦衣卫掌卫事都督同知邹之有向朝庭上疏惊呼“时流贼遍满”,“足为寒心”,请求迁城于祝家岗,1643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将新城全部烧毁,县城复迁椒园;1648年,县城迁斗湖堤,只建官署,未筑城墙。1651年县城迁祝家岗,复建官署城门。1717年县城重加修建,“周围计五里三分”,四门建有城楼;1873年,松滋江堤溃口,洪水浸及公安,县城被水冲毁后即迁唐家岗,越明年筑土城,“城周围五百五十丈”,四座城门建有城楼,东为朝阳门,西为宝城门,南为文星门,北为迎恩门;辛亥革命后,民国县署仍设城内;1926年改名为县政府,驻地未变;1938年11月11日,日本侵华飞机9架首次轰炸南平,县署城墙全部摧毁,县政府迁驻狮子口;1943年3月迁王家厂,6月迁支苏堡;1944年1月迁驻申津渡;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10月县政府迁回南平;1949年7月公安县解放,县人民政府驻地南平;星移斗转,历史步入新的世纪,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县政府开辟了孱陵新区,扩建县城,一座新型现代化中等城市初见雏形,新的公安县城必将以新的雄姿作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先锋象征,屹立在荆江南岸。

  城市精神:包容理性,开放开明,重信尚德,创新创造

公安县历史文化

  综述

  公安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人文底蕴深厚。既有距今五千多年历史的“鸡鸣城”遗址这一史前文明,也有反映我国人民与洪水作斗争的荆江分洪水利枢纽工程这一得天独厚的现代水利文化;既有以倡导“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文学主张为旗帜的三袁文化,也有以囊萤苦读著称并被载入“三字经”的车胤文化;既有刘备城、吕蒙营、陆逊湖、孙夫人城等众多三国文化,又有反映大革命斗争史的南平文庙等红色文化,还有公安人民自已培育的“公安说鼓”、“公安道情”等民间民俗文化。这里既孕育了公安三袁、车胤、智者大师、宋朝第一名士张景等历史文化名人,也走出了现代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王竹溪、中科院院士张启发、举重世界冠军田源、著名词作家王平久等;其中,鸡鸣城遗址和荆江分洪南北闸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袁墓、南平文庙等被列入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山头风景区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公安说鼓”被国务院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深厚的文化底蕴奠定了公安县“湖北省文化先进县”的地位。

  公安说鼓

  公安说鼓,又称“公安说鼓子”,是一种以说为主、说中带唱、击鼓说书、唢呐伴奏的民间曲艺表演形式,流行于湖北省公安县及其周边地区。2006年被列入湖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公安说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文学形式角度来看,它是和唐代的变文一脉相承的,因为“敦煌变文是后世各种说唱文学的先驱。”到了宋代,说唱艺术盛极一时,涌现了许多说唱的形式。鼓子词正是当时流行的一种曲艺形式。其形式及特点与公安说鼓的特点一脉相承,直到现在,公安说鼓中仍保留着鼓子词有说有唱、击鼓伴奏的一些基本特征,公安说鼓这一名称也由鼓子词逐渐演化而得来。宋代以后,鼓子词几番变化,经元明时期“词话”,大约在明末清初时期逐渐发展衍变为公安说鼓。这一时期,一些民间曲艺形式在漫长的流布过程中,被民间艺人带到公安。这些民间艺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为了适应公安观众的需要,在表演、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吸收融合其他曲艺形式的营养,并结合公安地域和方言的特点,最终演变定型为公安说鼓,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公安县志》(清同治)卷四“民政志·风俗”载:“布种,最早花朝后,即行耕种……别有二人,吹喇叭,击贲鼓,竞唱村歌。”由此可见,清朝同治年间,公安说鼓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具体演变形成年代还在进一步考证之中。

  公安说鼓的演唱基本上是一个或两个人击鼓说书,乐队伴奏,人们通常用“说鼓说鼓,以说为主,说中带唱,唢呐呜呜,热热闹闹,打鼓说书。”这六句话来概括说鼓的基本特征。说,即在本地方言声调上加以适度的夸张,有起有伏,带有韵味,富有节奏感。唱,一般是夹在每个小段落的结尾处。往往是在一段有韵律的说白之后,以两句唱腔来结尾,收腔后用唢呐重吹一遍下句的旋律,打一阵鼓,然后再起下一个段落。公安说鼓的唱腔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唱腔曲牌分为主腔、花腔和哭腔三类,可根据不同情绪选用,有的风趣诙谐,有的似说似唱,有的委婉动听。公安方言声调加上独具特色的音乐,也就形成了公安说鼓的独特风格。公安说鼓是公安地方独具特色的民间文艺形式,它采用鼓和唢呐配合伴奏,乡土气息浓郁,极富表现力,这在全国其他民间曲艺形式中是不多见的,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民俗学价值和音乐研究价值。保护公安说鼓这一古老的曲艺形式,广泛开展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对保护研究公安民间文化,见证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具有独特价值。

  公安道情

  公安道情,2010年被列入湖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道情艺术的历史比较悠久,流传区域也比较广阔。它属道教声腔艺术,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观内所唱的经韵,宋代后吸收词牌、曲牌,衍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又称道歌。用渔鼓、简板伴奏,是传道者宣传教义及募捐化缘的工具,后来被一些民间艺人学习后带入民间。明代洪楩编印的《清平山堂话本·张子房慕道记》中写道:“忽见张良渔鼓简子,口唱道情,仙鹤遶舞,野鹿衔花,前来接驾。”道情在漫长的流布过程中,被民间艺人带到公安。这些民间艺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为了适应公安观众的需要,在表演、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吸收融合其他曲艺形式的营养,并结合公安地域和方言的特点,最终演变定型为公安道情,并迅速在公安民间流传,至今大约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公安道情是公安地方独具特色的民间文艺形式,传承千百年。公安道情以唱为主,说唱相间。说和唱有严格区分,当说的不唱,当唱的不说。由于公安方言音乐性强,抑扬顿挫,起伏较大,因此说白独具韵味,并富有风趣、诙谐、幽默等特点。

  公安道情唱词有七字句和十字句,七字句一般为四句一段,若一句多于七字,则在演唱时用“赶字”的方法解决。唱词讲究合辙押韵公安道情韵辙有十三辙、十三个半辙、十四个半辙三种。公安道情唱腔大多为四句一段,一起二伏三平四落。唱腔节奏清晰、平稳,多为一板一眼,有时也会出现一字板和一板两眼。公安道情的唱腔曲牌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平腔类,为常用曲牌,有[一流板]、[平腔]、[垛子句]、[吞吐腔];一类为悲腔类,有[悲腔]、[哭腔]、[十字调]等。

  公安道情的传统演唱形式是单个行艺,且无管弦伴奏,采用简板、渔鼓筒、铃子三种乐器作为伴奏乐器。表演时,左肘托渔鼓筒,手持简板,同时将铃子挂在简板的阴板上,用食指中指夹着;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执一竹签,另外三指并拢。演奏时,左手摇动手腕,使简板上下相击;右手执竹签击铃子,并拢的三指敲打渔鼓筒发出声响,用以伴奏唱腔。后期,有的道情艺人还借鉴了评书的表演手法,在表演中使用醒木,增强了表现力。

  三袁传说

  三袁传说于2013年被列入湖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三袁传说”是关于晚明著名文学流派“公安派”代表人物——“公安三袁”的传说故事,是历代人民群众根据“三袁”的生平事迹演绎、创造、口头传承下来的,并在湖北省公安县及周边地区广为流传。

  “三袁”是指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与兄袁宗道(1560~1600),字伯修,号石浦;弟袁中道(1570~1623),字小修,一作少修,并有才名,时称三袁,公安县城西30公里孟溪镇人。他们深受李贽等人思想的影响,追求个性自由,反对伪道学对人性的束缚。在文学主张上,“公安三袁”是“公安派”代表人物,他们激烈反对复古、拟古,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推崇民歌,高度赞赏通俗文学,冲破士大夫独尊传统文体的偏见。创作上大量写清灵通脱、新颖别致的小品文,进一步解放了文体。

  三袁传说内容丰富,目前经收集整理到《三袁传说》已有20多篇,其中既有《智葬凤凰山》、《桂花台的来历》、《天仙托生》、《袁家双楼子的来历》等对三袁神奇来历的解读,也有《淤泥湖应答》、《帮助长工》、《彩石洲学堂的对联》、《“南北两天官”的来历》等对三袁智慧过人、机智聪颖的反映。语言精练而多有细节、情节跌宕起伏、曲折动人、想象奇特而浪漫,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如同一部多棱镜,从不同侧面折射出三袁的出生、治学、修身、励志、为官、处世、尽孝、交友等生命链条中一个个重要环节,并寄托附会了人民群众的爱憎和美好愿望有关三袁的传说,是我们研究晚明时期相关历史事件、古代文学思想和理论、当时新文学派系—公安派的创立于发展、公安等地民风民俗的重要线索和信息,具有史料性价值和文学价值,是我国民间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智者大师传说

  公安县毛家港镇是伟大的思想家、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创始人智者大师的圣地。

  智者大师(公元538年——598年),俗姓陈,世代为颖川(今河南许昌)望族,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晋元帝迁都扬州,陈氏一族才移往荆州,辗转漂泊在长江两岸,达两百年之久。到智者父亲出道之时,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全家逃难到荆州之华容(今荆州市公安县)名叫茅穗里的荒湖边(今为公安县毛家港镇)梁武帝大同四年(公元538年)智者在茅穗里出生,俗名陈德安。

  陈德安在茅穗里生活到十八岁,首先,在父亲安排下入私塾学习儒家经典。同时在母亲的影响下,接触佛经。十八岁到湘州果愿寺学佛,法名智顗。二十岁时到衡州大贤山潜心三年苦读佛教经典,并开始涉及儒、道、佛的比较研究。二十三岁到河南光州大苏山拜慧思禅师为师,苦修法华,寂然大悟。三十岁辞师出金陵,居瓦官寺弘法八年。三十八岁入天台山隐修,十年间,农禅结合,置寺度人,降魔于华顶,放生于始丰,讲法于幽溪,立宗于天台。四十八岁奉召出金陵,五十四岁赴扬州为晋王杨广受戒,获封“智者”。智者五十五岁得往荆湘,五十六岁至荆州当阳,答地恩,造玉泉寺,讲摩诃止观。五十八岁受晋王请下扬州。五十九岁春再还天台。次年冬,六十岁赴晋王召,途至新昌石像前,端坐入灭。

  智者大师的传说内容十分丰富,目前经搜集整理到《智者大师的传说》中的已有三十多篇,其中既有《避乱落荆州》、《出生茅穗里》、《从小结佛缘》等对智者出生地的佐证,也有《大贤山读经》、《千里拜恩师》、《大苏山妙悟》、《瓦官寺弘法》、《隐修天台山》等对智者潜心学佛刻苦用功的写照,还有《慈悲救白鹅》、《放生渔码头》、《江鱼化黄雀》等表现智者大师热爱生命、大慈大悲、扶危济困的崇高精神和品格。总之,依照智者生活轨迹排列的三十篇智者大师的传说,全面地、立体地从各个侧面反映智者大师的出生、读书、学佛、交友、尽孝、处世、苦修、创宗立派等生命链条中的一个个重要结点,寄托附会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有关智者大师的传说,是我们研究传统文化儒、佛、道的融合、研究佛教的哲学思想、研究援佛入儒创制心学讲心的转化等具有史料性的价值和文学价值,由于智者大师创立的天台宗在世界范围影响了佛教,智者大师的传说故事成为了我国和世界民间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车胤囊萤苦读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公安县)人,他的祖父车浚,三国时期作过东吴的会稽太守。因灾荒请求赈济百姓,被昏庸的吴主孙皓处死,此后车胤的家境就一贫如洗了。车胤立志苦读,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太守王胡之曾对他的父亲车育说:“此儿当大兴卿门,可使专学”。因家中贫寒,晚上看书没钱点灯。一个夏天的晚上,他正坐在院子里默默背书,见到许多萤火虫在空中飞舞,象许多小灯在夜空中闪动,心中不由一亮,他立刻捉上一些萤火虫,把他们装在一个绢做的口袋里,萤光就照射出来。车胤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微弱灯光,夜以继日地苦读。在他父亲的指导下,车胤终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一生中做过吴兴太守、辅国将军、户部尚书等官职。唐朝杨弘贞、杨番、蒋防都著有《荧光照学赋》,均是谈车胤之事。

  公安花牌

  “公安花牌”,公安的一种纸牌,又叫“十七个”。她还有诸如:花叶子、柳叶子、柳画匠等别称,但“十七个”这个称呼也许是让外人听来最莫名其妙的叫法。因为花牌以算“胡”(音)为基础,如同计分一般,至少有十七个“胡”方能胡牌,所以俗称“十七个”。花牌,清嘉庆年间(公元1760-1820年)始于公安黄金口,为柳氏独创。距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是一种民间传统娱乐棋牌竞技游戏。这种牌艺以其奇特的文字符号,新颖的玩法吸引了众多的同趣者,故两百年来人们对花牌乐此不彼。

  花牌呈长条状,一般长9cm,宽2.2cm,厚约0.2mm。传统的花牌用硬纸刷清漆绘制而成,共110张。由上、大、人,可、知、礼,孔、已、己,化、三、千,八、九、子,二、四、五、六等组成22个字,每字五张牌。其中,乙、三、五、七、九共五个字为“经”,各有两张花字三张素字。上、大、人,可、知、礼,三、五、七等九个字为红字,其余十三字为黑字。其中字的大意为“上古大人,孔丘一人而已;他叫化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位贤人;八九个得意门生,可知周公之礼。”这其中的“乙”通“一”、“己”通“已”。

  花牌的诞生和发展蕴涵了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形成并具有了完备的打发、娱乐游戏规则,它集寓教、启智、娱乐为一体,熔书法、绘画、识字于一炉,一百一十张纸牌虽小,张张蕴藏玄机。深入浅出的古训催人奋发,古朴苍劲的书法令人赏心悦目,精美绝伦的绘画使人叹为观止,一笔一画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花牌简洁的字句里,向人们传输了“孔乙己、化三千”的内涵精髓,继而将古人的教育观念溶在花牌中,寓教于乐。

公安县地理环境

公安县位置境域

  公安县地处东经111°48′~111°25′,北纬29°37′~30°19′,位于湖北省中南部边缘,长江上荆江南岸。南北最长为75公里,东西最宽51公里。公安北与市府荆州市城区隔江相望,2002年10月1日,荆州长江公路大桥建成通车,“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公安与荆州连为一体。公安南临湖南省安乡、澧县。东挽石首,西挽松滋。国土面积2257平方公里,辖14镇,2乡,321个村委会,3337个村民小组。

  公安县

公安县地形地貌

  地处洞庭湖平原,地势平坦,湖泊棋布,河流纵横,属平原湖滨地区。地面高度一般为海拔36米左右,境内主要为平原湖区,西南部分地方为平岗和丘岗地。虎渡河自北向南穿越全境,把公安县全县分为虎东、虎西两片。境内山丘分布在县境南部,海拔高度均在100米以下。位于县境南与湖南省安乡县交界处的黄山,顶峰海拔高263.6米。

公安县气候

  公安的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具有霜期短、日照长、雨量充沛特点。春季冷暖多变,温度上升快,雨量递增;夏季炎热潮湿,雨量不均;秋季日暖夜凉,雨量锐减;冬季寒冷干燥,低温少雨。热量丰富,无霜期长,低温冻害频次较少,适宜粮、棉、油、林、特等多种作物生长,有发展亚热带果木、特产等多种经济的水资源。通常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为春季的开始日,大于22℃为夏季的开始日,小于10℃为冬季的开始日,在10-22℃间为春、秋季节。

公安县荣誉称号

  近年来,公安县先后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十二五首批最佳投资价值(环境)县”、“全省农村工作先进县”、“全省水产大县”、“全省节约集约用地模范县”等荣誉称号;连续七次被评为“全省金融信用县”,成功创建湖北省省级文明县城、全省平安县、省级卫生城市和双拥模范县、全省园林县城等。

  2019年03月,入选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湘鄂西片区分县名单。

  2019年12月31日,入选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

  2020年6月,被命名为第二批“湖北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

  2020年7月29日,被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为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20年11月,授予“湖北省双拥模范城(县)”荣誉称号。

  2020年12月,湖北省绿化委员会、省林业局签署文件,正式批准2020年湖北省森林城市。

  2021年1月4日,入选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第六批)名单。

  2021年11月15日,被农业农村部办公厅确定为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

  2022年3月,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

  2022年5月,入选湖北省首批共建乡村振兴金融创新示范区。

  2022年10月,拟纳入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

三袁故里其他介绍

  位于公安县孟家溪镇东2公里的桂花台,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的故里。桂花台高约4米,宽约6米,相传是三袁的祖父袁大化为观赏风景、夏日纳凉而特意在后花园修筑的土台,并在上面栽上一棵桂花树,故得名桂花台。台东南100米处有座荷叶山,是宗道和中道的合葬墓,墓前300米处立有一块高大的墓碑。三袁中,袁宏道另有一处故里,即现在的柳浪遗址。这里为袁宏道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弃官回乡,在斗湖堤西南买得洼地300亩,并在稍高处建有为室三楹的柳浪馆。清代诗人侯家光在《柳浪怀台》诗中写有:“柳浪湖上柳如烟”的句子,后人便把“柳浪含烟”列为公安八景之一。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三袁故里”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

  孟家溪镇——三袁故里--孟家溪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江南古镇,这里人杰地录,是明代大文豪""三袁""的故乡,位于湖北省公安县中南部,辖17个行政村,3 个居民委员会,总面积124平方公里,总人口5.4万人。改革开放以来,孟溪经济飞速发展。全镇年可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5818万元,其中工业企业可实现产值26998万元,农业18820万元,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工业产品优势突出是孟溪经济发展的支柱,全镇拥有万锭棉纺厂,年可产棉…孟家溪镇详细介绍

我要对“三袁故里”发表赞美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