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通寺旅游景点介绍
宝通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549号。始建于南朝刘宋年间(420一479年),初名东山寺,已有1600余年历史。
宝通寺依山而建,寺院占地11万多平方米,有山门、圣僧桥、放生池、钟楼、鼓楼、弥勒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祖师殿东西花厅、念佛堂、伽蓝殿、方丈室及禅堂,寺后方有洪山宝塔。是三楚第一佛地,是武汉市著名佛教四大丛林之一,是武汉现存最古老的寺院。
1950年,宝通寺被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宝通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1992年,宝通寺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宝通寺历史沿革
南朝刘宋年间(420一479年),始建宝通禅寺,初名东山寺。
后唐贞观年间(627年一649年),易名弥陀寺。
南宋端平年间(1234一1236年),随州大洪山寺迁此,改东山为洪山,赐寺名为崇宁万寿禅寺。
元代(1280一1291年),建洪山宝塔。元末万寿禅寺毁于战火,此后几经毁坏。
元至顺三年(1332年),华实任该寺住持,夷山填壑,垒石为基,使基宽敞,大兴土木。
元元统二年(1334年),寺庙扩建告竣。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之子楚昭王朱桢就藩武昌,在蛇山之阳营建楚王府的同时,在洪山重建寺庙。
明天顺元年(1457年),楚靖王朱均讹大修大雄宝殿等建筑。
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更寺名为“宝通禅寺”,一直沿袭。
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大司马张朝珍、布政使徐惺先后增修,殿宇宏伟,为“武昌诸刹第一”。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再次修葺宝通寺。
清咸丰年间(1851一1861年),宝通寺遭兵燹毁圯。
清同治四年至光绪五年(1865一1879年),修复宝通寺。
清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革命军曾设司令部于宝通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方丈问贤法师以同乡关系请时任湖北省政府主席的夏斗寅支持和援助该寺的复产重建工作,使寺中所失去的全部房产收回。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1月24日,时任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国葬礼在宝通寺举行超度仪式。
1952年,武汉市人民政府拨款修建宝通寺。
1953年,政府拨款维修宝塔及备殿堂,培植园林花卉,使其恢复旧观。
1992年,宝通寺先后请回缅甸玉佛像两尊,新建海岛罗汉宫,万佛楼,鼓楼等。
1994年,湖北省和武汉市佛协恢复重建武昌佛学院,院址选定在洪山宝通禅寺内。
宝通寺历史文化
艺文
无名昌明法师
古今来宗教几何,自由平等无如我佛。
东西国文明进化,言行高尚独让法王。
弥勒殿对联
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无所不容。
宝通寺其他介绍
宝通禅寺位于洪山南麓,为武汉市佛教四大丛林之一。1983年为国务院确定的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开放寺院,1992年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是三楚佛教圣地之一。
宝通禅寺,历史悠久,驰名中外。始建于南朝刘宋年间(公元420-479年),距今已有1580余年历史,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为久远的古刹之一。在历史上曾得到唐文宗等十位皇帝和六位王侯的大力护持,是最具典范的皇家寺院。初名为东山寺,唐贞观年间殿宇扩建,又名弥陀寺。后因从随州大洪山移来慈忍大师的“佛足”供奉于寺,故奏请朝廷赐名为“崇宁万寿神寺”。明成化年间改为“宝通禅寺”。寺庙几经兴废,又几次重修增修。现存禅寺是在清光绪(公元1875-1909年)的建筑基础上,在加上近年来对全寺殿堂、佛像进行了大规模的复原维修,使其恢复了原有面貌,规模之大、殿堂之宏伟为武昌诸刹之首。
宝通禅寺圣迹繁多,在中外颇有影响。如:宋钟、元塔、明狮,还有洪山八景,即东岩、云扃、怀樽、翠屏、栖霞、狮子峰、仙人石、寿泉。因此最具有丰富的佛教文化底蕴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我国近代佛教泰斗太虚大师创办的武昌佛学院1994年在本寺复办,是近现代最重要的僧伽教育基地。
宝通禅寺的佛教建筑群,坐北朝南、依山就势地建筑在洪山的南麓,沿中轴线自下而上层层叠起。进山门,过圣僧桥,桥下有放生池,经钟鼓楼,登弥勒殿,进般若门至大雄宝殿,入玉佛殿、藏经楼,东侧有斋堂、香积厨,西侧有伽蓝殿、客堂、方丈室;登后山仰见万佛楼、法界宫,东侧有华严亭、华严石洞。楼宇建筑斗拱飞檐,彩绘雕凿,庄严古朴,气势宏伟,掩映于苍松翠竹之间。欣逢盛世,隆醒大和尚率两序大众,爱国爱教,团结进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重修大雄宝殿,改造山门和圣僧桥等一系列的佛教文化工程,定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八方来宾。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宝通寺”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