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景点>湖南省>衡阳市>石鼓区旅游景点

石鼓书院

石鼓书院景点照片

石鼓书院旅游景点介绍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

  石鼓书院,位于湖南省衡阳市石鼓区潇湘街道湘江北路69号,地处衡阳市城北蒸、湘、耒三水汇聚的石鼓山上,始建于唐元和五年(810年),是湖湘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明徐霞客赞誉称“石鼓书院兼具滕王阁、黄鹤楼名胜之优越”;与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素有“衡湘洙泗”“道南正脉”之誉。

  石鼓书院主要由武侯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七贤祠、敬业堂、合江亭等建筑构成,总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所由私人创建的书院。现为衡阳市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定期组织举行研学、表演、祭祀等活动。

  2011年1月24日,石鼓书院作为石鼓摩崖石刻(含石鼓书院)组成部分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5月12日,石鼓书院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石鼓书院历史沿革

  唐元和五年(810年),石鼓山上有道观名寻真观,邑秀才李宽(亦名李宽中)来此读书究学,遂改为书院。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8年),宋太宗赵光义赐“石鼓书院”匾额。

  北宋至道三年(997年),李宽族裔李士真在原址重建石鼓书院,奠定了书院的基本格局。

  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据衡阳郡守的奏请,宋仁宗赐“石鼓书院”匾额,改为州学,遂与当时的睢阳、白鹿洞、岳麓并称全国四大书院;朱熹、张木式、范成大、辛弃疾、文天祥等先后到此游览或讲学,并有题记。

  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石鼓书院改为衡州路学府,设正式教授一人。

  北宋淳熙十二年(1185年),部使者潘田青扩建石鼓书院,榜以鼓额曰“将以俟四方之士有志于学,而不屑于课试之业者居之”,奉先圣先师之像,集国子监及本道诸州印书藏其中。

  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石鼓书院毁于兵火。

  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提刑使俞琰及石鼓山长李访重建石鼓书院,增辟园圃。

  宋末元初,石鼓书院未遭兵祸,正常办学。

  元至元十九年(1292年),衡阳灵岩寺僧人强占石鼓书院,改称石鼓寺。

  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经石鼓山长邓大白、王复、康庄、程敬直等长期争讼,灵岩寺归还石鼓书院。

  元朝末年,石鼓书院毁于兵火。

  明洪武年间,重建石鼓书院,基本恢复宋时旧观,书院再度兴盛。

  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衡阳知府史中重修石鼓书院,增建礼殿祀孔子、韩张祠祀韩愈,张栻。

  明天顺年间,重修石鼓书院。

  明弘治年间,重修石鼓书院。

  明正德四年(1509年),石鼓书院声名大盛,学者翕然云从。

  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衡阳知府蔡汝浦以其为朱、张、湛、邹“过氏之地”,重整石鼓书院、扩建主静、定性二斋,订立规约,以学文敦行、辨志慎习、等伦常、识仁体训士、刊《说经札记》、《衡汀间辨》、《太极问答》等书,请赵大洲、茅鹿门等“海内名公”讲学其中。

  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巡抚邓云霄大修石鼓书院,以“铸士陶昆”、建有讲堂、敬义堂、回澜堂、大规模、仰高楼、砥柱中流坊、棂星门、风雩、沦浪、禹碑、合江诸亭、其他“殿祠号舍,罔不完葺”,规模极一时之盛。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提学高世泰重修石鼓书院。

  明末,石鼓书院毁于兵火。

  清顺治初年,经略大臣洪承畴在石鼓书院旧址建有清朝军事指挥所。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偏沅巡抚袁廓宇重修石鼓书院,“中为武侯祠,前立大观楼,楼下为七贤祠,右为公署五楹,两庑各为书舍,规制略备”,成为清代最早恢复办学的书院。

  清康熙七年(1668年),衡阳知府张奇勋扩建石鼓书院号舍20余间。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衡阳知府崔鸣捐俸增建石鼓书院。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改为衡阳官立中学堂,后改称南路师范学堂。

  民国时期,改为衡郡女子职业学校和衡阳市立师范学校。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6月,日寇大举进犯衡阳,衡阳保卫战中石鼓书院及石鼓山上建筑悉数毁于日寇炮火,仅有部分石刻存留。

  1964年,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陶铸来衡阳视察,要求恢复衡阳的名胜古迹,衡阳市人民政府限于历史条件,仅培植了树木花圃,建以亭榭,在废墟上建有一座石鼓公园。

  2006年6月,衡阳市人民政府重建石鼓书院。按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了书院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整个建筑群为白墙黛瓦深色柱,庄重、古朴、典雅。布局为中轴对称,院内布置了禹碑亭、山门、书舍、武侯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合江亭等建筑

石鼓书院历史文化

石鼓书院石鼓七贤

  石鼓七贤是指为石鼓书院发展作出较大贡献的七位先贤,分别是创院始祖李宽、哲学文学家韩愈、李士真、理学家周敦颐、朱熹、张栻、黄斡

石鼓书院书院八景

  石鼓书院八景指的是:“东岩晓日,西豀夜蟾,绿净蒸风,洼樽残雪,江阁书声,钓合晚唱,栈道枯藤,合江凝碧”八处景观。

  一曰东岩晓白,在石鼓山东西峭壁上,唐代太守宇文炫分题“东岩”、“西谷”。东岩悬崖壁立,当太阳初升之时,削壁沐日光呈金黄色,远望尤甚,故描绘此景为“东岩晓白”。

  二曰西豀夜蟾,西豀夜深人静之时,便有蟾出现,与“东岩晓白”形成鲜明对照。

  三曰绿阁蒸风,合江亭位于石鼓山北端,亦称绿净阁。合江亭下,深潭之上,有一石坪,宽约丈余,相传为仙翁濯足处,石上仙迹依稀可辩。明朝时曾在石上修筑一亭,名为濯足亭,现今雨水激石,亭址俱废。

  四曰洼尊藏雪,石鼓山下有怪石,外实中空,衡郡风雅之士在石上刻“洼尊”二字(“尊”同“樽”,古代盛酒器具)。冬日雪后,石鼓山上上下下,积雪皆消融无迹,唯独尊内积雪经冬不化,至春始融,为石鼓山第一奇景。

  五曰江阁书声,石鼓乃为书院,读书声声声入耳,从阁楼当中传出,亦为一景也。

  六曰钓合晚唱,石鼓地处湘水和蒸水,夜幕之时,垂钓者倚坐船头,小船随波缓缓移动,渔歌想起,打破暮色宁静。

  七曰栈道枯藤,山上韩愈吟咏“绿净不可唾”的合江亭右下,有一深潭,东可通汪洋大海,北可达南岳水濂洞。山上有古藤经数百年成长,沿江底爬行,由西岸牵至东岸。相传明万历年间,曾有渔人潜至水底还见过。岁月悠悠,孤藤不知存否,也许仍静卧江底,也许已化龙飞去。

  八曰合江凝碧,石鼓山地处蒸水和湘水交合之后,清澈的江水缓缓流淌,放眼望去,如一块碧玉。

石鼓书院相关诗文

  吕温《同恭夏日题寻真观李宽中秀才书院

  闭院开轩笑语阑,江山并入一壶宽。微风但觉杉香满,烈日方知竹气寒。

  披卷最宜生白室,吟诗好就步虚坛。愿君此地攻文字,如炼仙家九转丹。

  范成大《石鼓书院》

  古磴浮沧渚,新篁锁碧萝。要津山独立,巨壑水同波。

  俎豆弥天肃,衣冠盛事多。地灵钟俊杰,宁但拾懦科。

  刘正心《石鼓动书院怀古》

  郁葱青翠护层阴,仙洞危楼半出林。万户晓烟明夹岸,两江流水抱孤岑。

  夏王未剖金泥迹,蜀相坚依玉垒心。千顷波澜谁作砥,苍茫入望古犹今。

  李稳《舟夜过石鼓书院》

  石鼓空清似镜中,亭台涟漪画桥东。一团山影江边绿,几处灯光树里红。

  卖酒船逢前度雨,读书声送隔楼风。孤篷日夕天涯内,高咏帆樯起夜龙。

  旷大中《石鼓山》

  揽胜到衡州,应输石鼓幽。鼍梁悬七隧,虎踞瞰双流。

  北望长安远,南来吾道悠。会偕仙洞侣,联步入瀛洲。

  岳宏誉《游石鼓书院谒七贤祠》

  山形如鼓峙江边,旧有朱陵洞口仙。胜地蒸湘山水合,真儒唐宋七贤传。

  云中雁寺国青嶂,村里虹桥隐画船。千载渊源勤仰止,登楼一望意悠然。

  陶易《石鼓书院》

  旷代儒风喜未颓,一时讲院尽英才。双流环绕宫墙肃,乔木阴森士气培。

  祀典已崇新俎豆,诗篇长焕旧亭台。自今游屐休嫌扰,绿竹西溪一径开。

  朱熹《石鼓书院记》

  石鼓据蒸湘之会,江流环带,最为一郡佳处。故有书院起唐元和间,衡州人李宽之所为。至国初时,尝赐敕额。其后,乃复稍徒而东,以为州学。则书院之踪於此,遂废而不复修矣。淳熙十二年,部使者潘侯始因旧址列屋数间,榜以故额,将以俟四方之士有志于学而不屑于课试之业者居之。未竟而去。今使者成都宋侯若水子渊又因其故益厂之,别建重屋,以奉先圣先师之像,且纂国子监及本道诸州印书若干卷,而俾郡县择遣修士以充入之。

  盖连帅林侯栗诸使者苏侯诩、管侯鉴、衡守薛侯伯宣皆奉金费赍割公田,以佐其役,逾年而后落其成焉。于是宋侯以书来曰:“愿记其实,以诏后人。且有以幸教其学者,则所望也。”予惟前代庠序之教不修,士病无为学,往往择胜地,立精舍,以为群居读书之所。而为政者,乃成就而褒表之:若此山、若岳麓、若白鹿洞之类是也。

  逮至本朝庆历熙宁之盛,学校之官遂遍天下,而前日处士之庐无所用,则其旧迹之芜废,亦其势然也。不有好古图旧之贤,孰能谨而存之哉?抑今郡县之学官,置博士弟子员,皆未尝考德行道义之素。

  其所受授,又皆世俗之书,进取之业,使人见利而不见义,士之有志为己者,盖羞言之。是以常欲别求燕闲清旷之地,以共讲其所闻而不可得。

  此二公所以慨然发愤于斯役,而不敢惮其烦,盖非独不忍其旧迹之芜废而已也。故特为之记其本末,以告来者。使知二公之志所以然者,而无以今日学校科举之意乱焉。又以风晓在位,使知今日学校科举之害,将有不胜言者。不可以是为适然而莫之救也。

  若诸生之所以学,而非若今之人所谓,则昔吾友张子敬夫所以记夫岳麓者,语之详矣。顾于下学之功有所未究,是以讲其言者不知所以从事之方,而无以蹈其实,然今亦何以他求为哉!亦曰:养其全于未发之前,察其几于将发之际,善则扩而充之,恶则克而去之,其亦如此而已,又何俟于予言哉!

石鼓书院纪念邮票

  2009年11月15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古代书院(二)》邮票一套四枚,其中第一枚为石鼓书院,面值1.2元,邮票由画家范曾设计。

石鼓书院其他介绍

  石鼓书院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迄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原址在衡阳石鼓山,时衡州名士李宽在石鼓山寻真观旁结庐读书,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邑人李士真拓展其院,作为衡州学者讲学之所。二年(公元1035年),朝廷赐额“石鼓书院”,遂与睢阳、白鹿洞、岳麓书院并称全国四大书院。书院主要建筑有武候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七贤祠、敬业堂、合江亭。1944年7月,石鼓书院在衡阳保卫战中毁于日军炮火。2008年当地政府仿照清代石鼓书院格局重建了石鼓书院。

  建于唐代衡州石鼓山(今衡阳市石鼓区石鼓山),故名。唐初,刺史齐映,建合江亭于山的左侧。宪宗元和年间,州人李宽筑屋山巅,读书其中。宋代太平兴国2年(978),宋太宗赵匡义为赐“石鼓书院”匾额和学田(朱熹的《石鼓书院记》:“始唐元和年间,州人李宽之所为,至国初时尝赐敕额”。《国朝石鼓志》卷一事迹篇:“案文献通考赐额在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与朱子记国初者合”)。宋太宗至道三(997年),州人李士真请求郡守在这里建立了正式的书院,招收生徒讲学。宋仁宗景祐2年(1035),曾担任集贤殿校理之职的刘沆,在衡州任知府。这时,他将石鼓书院的故事上报给皇帝,宋仁宗阅后,便赐额“石鼓书院”。由于石鼓书院“独享”两度被宋朝皇帝“赐额”的殊荣,而步入石鼓书院的“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与睢阳(又名应天府书院)、岳麓、白鹿洞齐名的全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首。《文献通考》列为“宋兴之初天下四书院”之首。仁宗时一度荒废,到南宋孝宗时,因旧址复院扩建,规模益增,迄宁末不废。朱熹曾为之作记。石鼓书院简介

  石鼓书院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湖南省第二大城市——衡阳市石鼓区,海拔69米,面积4000平方米。

  石鼓书院立有高约两米石鼓。晋时庚仲初《观石鼓书》云:“鸣石含潜响,雷骇震九天。”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则载:“具有石鼓高六尺,湘水所经,鼓鸣则有兵革之事。”石鼓山峻峭挺拔,风景奇异,历有湖南第一名胜之称。

  名城衡阳人文荟萃,石鼓文脉绵延千年。石鼓书院是一座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六朝的千年学府,书院屡经扩建修葺,苏轼、周敦颐、朱熹、张栻、程洵、郑向、湛若水、叶钊、邹守益、茅坤、旷敏本、赵大洲、林学易、王敬所、蔡汝南、胡东山、李同野、罗近隐、王闿运、曾熙等人在此执教,在衡阳培育了王居仁、夏汝弼、管嗣裘、邹统鲁、朱炳如、伍定相、曾朝节、陈宗契、王夫之、曾国藩、彭玉麟、彭述、杨度、齐白石等一大批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名人。罗含、郦道元、齐映、宇文炫、杜甫、吕温、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范成大、辛弃疾、文天祥、徐霞客等接踵至此,或讲学授徒,或赋诗作记,或题壁刻碑,石鼓书院大观楼或寻幽揽胜,其状蔚为壮观。

  地址:湖南衡阳市石鼓区青草桥旁

  等级:AAAA

  电话:0734-8347663

  开放时间:

  8:00-18:00(5月-10月);8:00-17:30(11月-次年4月)。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石鼓书院”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

我要对“石鼓书院”发表赞美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