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家台遗址旅游景点介绍
涂家台遗址,位于湖南省益阳市南县,是新石器时代的古遗址。
涂家台遗址地理位置
遗址位于益阳市南县南洲镇大郎城村东部一不规则的台地上,台地高出周边稻田约1~1.5米。遗址往北200米处有2处直径三四十米、高4米多的土岗,当地人称炮台,1986年,益阳地区博物馆曾在此发掘战国墓1座。
发掘资料证实,彭头山文化和皂市下层文化是洞庭湖地区有着直接渊源关系的连续发展的较早时期的新石器文化,这两种文化存在于同一遗址,涂家台遗址是第一例。其墓葬是迄今为止洞庭湖地区已发现的最早的墓葬,是洞庭湖地区一处极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聚落遗址。它不但扩大了洞庭湖地区早期新石器时代的分布范围,而且对研究洞庭湖地区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体系、文化发展序列都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1994年,益阳地区博物馆,南县文物管理所对遗址进行重点复查,在遗址保存较好的断崖开挖一条1×2.5米的探沟,并清理了一条暴露在外的灰沟,获得了近500余块不同类型的文物标本和较为完整的地层关系资料,《南县涂家台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报告》(刊于《湖南考古辑刊》1994年第6期)一文报道了相关调查材料,并首次把涂家台遗址定性为新石器时代皂市下层文化。
1999年,为配合省政府平垸行洪、移民建镇的大举措,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皂市文化时期遗存散见于整个台地,保存较好的区域在台地中北部和东侧边缘,台地以北200米以外的地势较高的稻田也见有文化层分布。
调查和试掘收集的标本都属于皂市下层文化晚期,发掘开始时,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就考虑能否找到更早的即皂市下层文化中、早期的遗存或彭头山文化遗存和更晚的与汤家岗遗址相当的遗存,以丰富和完善洞庭湖地区早期新石器文化序列,发掘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这种猜测。发掘面积共240平方米,地层堆积较简单:①耕土层。②扰乱层,以下有扰乱坑和元明清三朝墓葬4座。③、④层为皂市下层文化地层,包含物丰富。⑤层为彭头山文化地层,该层为暗黄色粘土,出土物较少,有大口深腹罐、圜底罐。遍体粗绳纹,口沿滚压绳纹,为彭头山文化早期的代表性器物。⑥黑褐色粘土层,厚约40厘米,未发现文化遗物,多见于澧阳平原的岗地,澧县十里岗遗址这一层包含有丰富的细石器、燧石器和石英石器,据加拿大魁北克博物馆高登博士测定,年代在距今一万八千年左右。
涂家台遗址其他介绍
时代:新石器时代
涂家台遗址发现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随后经过了1994年的重点调查,1999年的考古发掘,并于2006年5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位于益阳市南县南洲镇大郎城村东部一不规则的台地上,台地高出周边稻田约1~1.5米。遗址往北200米处有2处直径三四十米、高4米余的土岗,当地人称炮台,1986年,益阳地区博物馆曾在此发掘战国墓1座。
涂家台遗址是洞庭湖区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存,在洞庭湖区新石器时代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上承距今8000余年的彭头山文化,下接距今7000余年的皂市下层文化时期,是解决彭头山至皂市下层文化相互连接的重要遗址。距今约6800年的汤家岗文化前期的某些文化因素在该遗址中有所表现,一些器形表现出皂市下层文化与汤家岗文化的过渡形态。两种文化存在于同一遗址,涂家台遗址是第一例。其墓葬是迄今为止洞庭湖地区已发现的最早的墓葬,是洞庭湖地区一处极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聚落遗址。它不但扩大了洞庭湖地区早期新石器时代的分布范围,而且对研究洞庭湖地区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体系、文化发展序列都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遗址坐落在一近似长方形的台地上,属洞庭湖区典型的台地型遗址。遗址现存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薄不匀,不同部位的保存状况也不一致,中部偏南旱年开挖水渠及建房对遗址有一定程度的破坏,亟待保护。遗址在1999年曾发掘过一次,发掘面积不多,只240平方米,且发掘探方均已及时回填保护起来,遗址基本保持原貌。
调查发掘证实,遗存中有丧葬区、生活区、生产区,在距今8000年至7000年的遗址中显现出这些社会功能的区分,为我们研究早期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社会结构及经济形态提供了重要信息。遗址、墓葬0土的精美陶器,制作精良、形态规整,纹饰纷繁复杂,在彭头山文化陶器器类单纯、粗犷的基础上得到了长足发展,在早期新石器时代陶器发展演变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后来汤家岗文化繁缛规整的陶器纹饰找到了渊源。
涂家台遗址反映出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与发展,“丰产女神”是一种带有对女性生殖崇拜的器物,在我国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存中十分罕见,是此阶段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是研究母系氏族社会发展十分难得的资料。古墓中的尸骨骨架保存完好,是研究古人类体质学、古人种学的重要标本。
目前,涂家台遗址已经入围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涂家台遗址”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