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锡桥旅游景点介绍
永锡桥,位于湖南省安化县江南镇锡潭村麻溪河上,南北向横跨麻溪。永锡桥是湖南安化县规模最大,且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木构风雨廊桥 ,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锡桥为歇山重檐小青瓦顶,悬臂挑梁木结构渠架,两台三墩,棱形分水,六层鹊木;全长83米,通高12.8米,宽3.7米;中间为走道,两侧为歇亭;歇亭共34空,每空2.1米;南、北端桥亭顶上加建楼阁式顶;北端桥头建有碑亭。现存石碑五十八块,南端桥亭楼阁式顶下有 “永锡桥”桥名匾额,桥头有石级阶梯。
永锡桥古桥简介
永锡桥是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规模最大,且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木构风雨廊桥,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头现有的金属字体牌匾是2003年更换的,原有牌匾在据当地老人说在一人工洞内,桥头原有一人形娃娃雕塑,娃娃两旁有两狮子,但已被盗。
永锡桥历史渊源
清光绪年间(1876年4月)本地善人陈五芝等22人为首、“九乡”百姓捐资修建。光绪七年(1881)十月落成,并设亭方便行人。当时,由于整个县内不通公路,而永锡桥所在地洞市乡锡潭村为“前乡”与“后乡”,新化通安化的必经之路。往来过客经此,必须乘船过河。一遇春夏涨水,只能绕道而过,多有费时。而那敢于冒险的急性人,涨水也要船家硬撑过去。于是便有三次翻船死人的悲惨事故发生(桥志有载),乡绅远客闻知此事,便远近倡议,义捐修桥。
自发起捐资到动工修建,到大桥竣工建成,越六载寒暑,耗数十万捐资,牵动二县九乡百姓,可谓当时的大工程。此桥桥墩为纯一色巨石累砌而成。石墩之上为巨大鹊木横卧其上,鹊木上便是由三十九扇木屋互连而成的主体廊桥。屋面盖瓦,以蔽风雨。
桥的两头则飞檐翘角,画栋雕梁。正面两只木雕狮子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狮子中间是神态安详、笑容可掬的弥勒佛,又称笑和尚,弥勒佛正上方则是金光灿灿的“永锡桥”桥名三字。从桥的上游或下游远望廊桥,但见廊桥如龙似虹,横卧麻溪河上。心中快意腾腾而生。
今存碑刻记其善举。赞曰:“天余缺憾人能补,神着先鞭石不顽;好是津梁通两岸,行人到此尽欢颜。”
永锡桥其他介绍
永锡桥位于安化县江南镇锡潭村一、二组之间的麻溪河上,跨南北横卧在麻溪上;南面距江南通往洞市的公路约300米,北端靠近山脚是二组村民的住房。
永锡桥为悬山重檐、悬臂挑梁式结构,条石墩与木构桥亭结合的鹊桥,棱形分水,两端建桥亭和石阶梯。全长83米、宽4米、高12.8米,中间为过道,两侧为歇亭,共34间,歇亭上架木板,东面的正中处的歇亭为小型店铺,内置茶水,供来往行人休息饮茶;大桥第三至三十间正中木梁上墨书有吉祥语及建桥的工匠名,正中二梁上记载“大清光绪四年戊寅岁,孟夏仲瀚谷旦修建”。石礅上垫有纵横交错的鹊木六层,鹊木上六根大木架于两墩之间。大桥北端的碑亭兼守桥亭内保存有石碑58块,其中有记事及序碑三块,其余均为捐款铭文碑,青石刻成,文字工整,刻式精细;守桥亭内有专人居住,负责桥的安全、卫生和烧茶水供行人饮用;附近还有专门的田产给守桥人,作为守桥人的工资。
历史沿革
永锡桥始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由当地乡伸志士发起,个人捐资修建,捐款人数百人,其中有数家茶行捐。(查永锡桥志)
价值评定
永锡桥其结构是梁、拱、亭相结合的风雨桥(鹊桥),此类桥皆以巨石砌墩,大木为梁,上置歇亭,画栋雕梁,檐牙高啄,状若长龙,既保护行人免受雨淋水蚀,又能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内设长凳供行休息、消遣、纳凉和交易等,有机地把交通、商贸、休闲、等集于一炉、融于一体;其上还有很多精美的雕刻,是古代能工巧们知慧的结晶,蕴涵有浓郁的民俗民风,是研究古梅山文化的最好的实物。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永锡桥”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