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文庙旅游景点介绍
清江文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庙宇,它位于江苏省淮安市,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当时时任工部主事邵经济在清江浦运河边建崇景堂,始称清江书院。康熙三十七年(1698),河道总督于成龙(振甲)上奏,将清江书院改建为学宫,如文庙之制,移山阳县学训导一员驻清江管理。至此,清江学宫正式纳入了官学序列,又称清江文庙。时因清江浦隶属山阳(今楚州),山阳县设训导驻此。
文庙,又称山阳县学,也称山阳学宫。
文庙历史起源
清江文庙,总占地面积约14000平方米。
明嘉靖九年(1530年),工部主事邵经济在此处建崇景堂,始称清江书院,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改为文庙。时因清江浦隶属山阳(今楚州),山阳县设训导驻此,又称山阳县学。
道光三年(1823年),总河黎世序移向正南重建,二年工成。惜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兵燹。同治四年(1865年),漕督吴棠重建大成殿。现存大成殿和崇圣殿等核心建筑。
文庙民间传说
据说当时,还曾在学宫内修了个宝塔,这引起许多人士的异议,有人认为宝塔乃佛家象征,于儒家学宫不相融洽,经学大师潘德舆(山阳县车桥镇人)专门撰文,认为宝塔可修,宝塔在佛家有佛家意义,在儒家也有自身意义,两者是两回事,且儒释本就有相通之处,为何不可能。潘德舆的文章一出,立刻就平息了争论。可惜,后来宝塔还是倒了。道光二十四年,山阳县修龙光阁,缺少一宝顶,人们想到了这倒塌的宝塔顶,于是将此宝塔铜顶便安在了龙光阁上了。
清咸丰十年(1860年)二月,捻军攻破清江浦,焚毁了大成殿等周边诸多建筑。
同治四年(1865年),漕运总督吴棠重建大成殿,明伦堂、崇圣殿等。提到吴棠,其祠就在文庙以东不远处。当年清江城就是时任县令的吴棠拆高家堰的条石建造的,后因石料紧张,就在此圈围,形成文庙在城外,关帝武庙在城内的格局。此乃兵家之大忌,儒家所不容。南京制台和其他州县连连上告。由于吴棠对慈禧有赠赙银之恩,吴棠不但没有被弹劾,官位反而一升再升,后提升为四川总督,且驻节在清江浦。因此,清江城被保留下来。清江城这种文在外武在内格局在中国封建城垣建筑史上堪称空前绝后了。从清同治四年建城到解放后城墙被拆除,清江城前后存在八十余年。
文庙布局结构
大成殿位于文庙中轴线的中心,南面有月台,四周有回廊,单檐歇山顶,龙脊鱼尾,飞檐翘角,面阔5间24.6米,进深3间9檩13.7米,通高15米,总建筑面积520平方米。
崇圣殿位于文庙后部,硬山顶,面阔5间21米,进深3间9檩11米,脊高11米,檐高8米,建筑面积231平方米。该组建筑为苏北地区所存不多的典型文庙建筑遗存。
文庙规模之大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山阳县训导撤回,改为清河县学宫,清河教谕进驻,设教谕一人,训导一人,廪膳生员20名,增广生员20名,附学生员23名。至此,清河县正式有了自己的学堂,虽为学宫,但周边多有流民棚户杂居其中,并未形成一定的规模气候。
道光三年(1823年),河道总督黎世序见文庙亟待大修,决定扩建学宫并移向正南重建。“淮扬道沈丙章、淮海道林则徐先后监司此土,筹计官币,闻诸大吏,于是即故地而廓之,拓地若干亩,为屋若干楹,宫殿堂庑、门坊楼阁若干”、“楹盾坚致,易陋为壮,增卑而崇,焕若神明,一新视听”(《光绪丙子清河县志》)。三年后,重建工程完工,“始于道光元年冬十月,告成于四年秋九月,凡用金钱四万三千,半出于官,半出于民”(《光绪丙子清河县志》)。
清江文庙其他介绍
文庙,是纪念和祭祀我国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文庙、夫子庙、先师庙、先圣庙,尤以“文庙”之名更为普遍,是儒家活动的场所。
明清时期的淮安,作为九省通衢之地,其经济社会发展空前。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文化体系亦相当兴旺发达,尊师重教、读书向学蔚然成风。清江文庙几经变迁,也反映出了淮安重视教育的历史。
明嘉靖九年(1530)工部主事邵经济建崇景堂于清江浦漕厂署之左。嘉靖二十一年,工部主事叶选建文景堂、省轩及诸生号房,置祭田。隆庆六年(1572)工部主事龚廷璧修文庙。万历五年(1577)工部主事张誉增建大观楼。三十四年,工部郎中沈孝征、主事魏时应建文昌楼、钟楼。四十二年,工部主事王莅重建先师殿、尊德堂。天启六年(1626)工部主事顾元镜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四斋,斯文在斯坊。是年于地租银内,给修理银五两;又丁祭银六两,营缮所承缮办有碑。崇祯六年(1633)工部主事赵光汴修。
顺治六年(1649)漕厂工部主事张安茂重修有碑;十八年漕运总督蔡士英命船政同知孔贞来建两庑斋房(时春秋二祭,以船政同知主其事,河督嗍望行礼,略如祀学宫之仪)。康熙十六年(1677)总河靳辅重建先师殿、文会堂及东西两庑,移建文昌殿于文会堂之左,戟门周垣逾年而成。二十三年淮徐道常恩重建尊德堂于文会堂之右;建棂星门、濬泮池,植桃柳。三十七年总河于成龙奏改称文庙(时移山阳训导一员驻此,也称山阳学宫);雍正三年(1725)里河同知白钟山建靳公祠于戟门之右,建更衣厅于戟门之左,乾隆二十四年(1759)重修。
乾隆二十六年(1761),改为清河县学宫(时清江浦,更隶清河县,移县之册曰:清江学宫)。四十二年河道总督萨载重修;道光三年(1823)河道总督黎世序率其属及邑人重建清河县学宫,移向正南,两年告成。
咸丰十年(1860)豫逆毁大成殿;同治四年(1865)漕运总督吴棠重建大成殿,并将旧址毁者而大修之。
同治十一年(1872),漕运总督文彬修建尊经阁五楹,左右斋房十楹。新庙之制大成殿九楹,龙脊鱼尾、飞檐发角,覆以黄瓦,崇台四周台高三尺五寸,列楹二十有四,其前为月台,广周以石栏,其前为甬道。左为东庑、右为西庑,凡有十四楹。大成门三楹,朱漆金铺,为门者三,凡出入由左扉。神库在大成门之左;燎炉在大成门之右;名宦祠在大成门之东;乡贤祠在大成门之西;更衣厅在大成门外之左;忠孝祠在大成门外之右。泮池在大成门之前,环桥三在泮池之上,其南为棂星门;明伦堂在大成殿之后;东斋在明伦堂前之左;西斋在明伦堂前之右;崇圣殿在明伦堂之后,兼崇台四周,东西列楹联十有二,其后为尊经阁。
棂星门之西为黎公祠。按咸丰《清河县志》云:“学宫告成。而黎公世序即故,建是以报功也。”外泮池在棂星门之前,环而东西皆有石栏,其南为映壁,其左右皆有坊,坊外树栅。魁星阁在学宫东南角,有缭垣围阁附于学宫内;教谕宅院在明伦堂之东,儒学大门南出当棂星门之左;训导宅在明伦堂之西,小门西出。
清河学宫的学田
明代隆庆六年(1572),工部主事龚廷璧修清江文庙。清代乾隆二十六年,改为清河县学宫。清河学宫有新旧学田,在三里沟等处。
所谓学田,是指书院和州县官办学校所用的田地,是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经济支柱。设学田以赡学的制度,创始于宋代,此后,一直延续到清朝。
清河学宫的旧学田,一在三里沟。草荡64顷80亩。明嘉靖三十八年,清河知县郭琳置仲汝孝记曰:“清河之创有学田,盖六十余年,于兹兹矣。嘉靖季年人文蔚起,丁文恪(丁士美)以已未大魁天下,郭侯慨然兴起,是岁以草荡一区为学田。隆庆、万历间学田为壑,近三十年未几。河泊效灵地,道献瑞土,见如昔。居民盗其利者,占而据之。屡议请复也,豪猾为梗。杨侯长春来牧斯邑,恻然曰学田虽堙,县乘可据,其亲覆其地,按志而经画之复也,兼以修宫是此地也。在三里沟,广三里,长四里,计地六十四顷八十亩,且荒野,历难耕种,岁可获草租若干金。草视水之大小为有无租,亦草之盛衰为增耗。虽物不加多,而利赖实远学宫之漏,特记其事,天启元年正月。”(见《光绪丙子清河县志》)
旧学田还有一处在山阳县东燕家社,计田二十顷;康熙三十一年河督靳辅捐置以三分之二修葺龙亭、文庙丁祭之用;嘉庆中河督吴敬施入普应寺;道光六年河督严烺议拨给而未果。
旧学田还有一处在旧县马麻桥,计田七十余亩;雍正五年教谕冯为桐、训导吴嵩置东西具至民田、南至官沟。另有一处在包家河,田跨渔沟、金城两镇,约长四十余丈。自乾隆四十二年评定,嘉庆二十三年知县胡棠勘出42顷16亩2分9厘;道光二十八年,知县刘于昌复勘,自包家河头至七孔桥至金城二丘交界,约长12里有奇。计田725顷50余亩,较旧额多5顷40亩,仍归种户完租,案悬未结。以上学田由于同治二年清理后,一半拨为书院经费田。
新学田,一在洪泽湖新滩,田90顷。一在湖滩字纸局,3顷27亩2分4厘。以上二宗系照案开载,未除堙废故与滩田租册不符。一在天然引河附近,9顷98亩零;一在中河清汛凤凰咀6顷84亩零;一在学宫附近民房基地65亩零。以上皆同治三年拨定。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清江文庙”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