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台城旅游景点介绍
台城位于南京市玄武区北极阁北麓、玄武湖以南,是从解放门向西延伸出的一段明城墙,这段城墙下设有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这段城墙以条石为城基,城基之上用明初烧制的城砖包砌,长253.15米、高20.16米(其中条石城基高7.36米、城砖部分高18米),西端宽9.8米,东端宽10.3米。
明太祖朱元璋筑应天府城时,原计划将这段城墙向西修至鼓楼岗并与石头城相接,明朝洪武十九年(1386年)“新筑后湖城”,这一段城墙便遭废弃。明代后多将这段城墙附会为东晋至南陈时期的台城(建康宫),并讹传。
台城历史沿革
元朝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攻取定远后采纳冯国用:金陵“龙蟠虎踞”适宜建都的建议。三年后攻下集庆,改名应天府。
元朝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升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建议,南京明城墙的建造正式拉开序幕。如今的南京城即明初的都城所在,是中国历史上唯—建造在江南的统一全国的都城城墙。明南京城东连石头,南贯秦淮,北带玄武湖,城周35.267千米,包括南京历代都城于其中,不仅成为中国第一大城垣,也为世界第一大城垣。
元朝至正二十六年八月(1366年8月),改筑应天府城,并在钟山(即紫金山)之南建造新宫,此为第一期工程。
元朝至正二十七年、明太祖吴元年(1367年)9月一期工程完工;第二期工程自1369年至1373年,以筑新城为主,向北拓宽旧城直至江边;第三期工程继续进行至1386年12月“新筑后湖城”止,建造聚宝门、三山门、通济门各主要城门以及后湖城和主要街道。
明太祖朱元璋耗费二十多年时间,调动全国一部、三卫、五省、二十八府,一百五十二州县共二十余万工匠修筑城墙,同时在五省烧制城砖,建成面积43平方千米,京城城墙全长35.267千米千米,囊括了六朝时的建康城和南唐时的金陵城,高14-26米,上宽2.6米,最宽处19.75米,下宽14.5米左右,垛口13616个,窝铺200座。
明朝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都城建造完工后,朱元璋带着他股肱大臣和皇子登紫金山观察城的形势,皇四子朱棣提出“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对准紫禁城”的潜在担忧。同时,城南的雨花台和北面的幕府山留在城外,对都城防守极为不利。于是朱元璋下令建造外郭城墙,以弥补京城城墙之缺憾,外郭城180里,各段用砖砌的部分加起来约40里,外部土城高度约在8-10米,上宽6-8米。
台城地理位置
南京市玄武区解放门8号
南京台城其他介绍
南京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来到金陵,总忘不了去台城凭吊一番,留下了不少难忘的诗文。
南京台城位于玄武湖南岸、鸡鸣寺之后,东端与明都城相接,西端为一断壁。由于这里距六朝时代的建康宫不远,后人通常称之为台城。
据专家考证,台城在今东南大学一带,本是东晋、南朝皇帝的宫城,是当时政治、军事和思想文化的统治中心;而后人据韦庄的诗,将玄武湖畔的杨柳与台城连在一起,并将鸡鸣寺后的一段明城墙,皆附会为台城。
台城在历史上屡遭破坏,见证了“六朝金粉”的兴衰沧桑:一次是“侯景之乱”;三年后梁军收复台城时,“王师之酷甚于侯景”;第三次隋灭陈,将建康“城池宫阙荡平耕垦”;到了五代十国,先后三次筑金陵府城,台城被彻底废除。昔年的繁华,只留在文人的诗词之中。
沿鸡鸣山东面的柏油马路向前,经过鸡鸣寺大门向西,保留着一段城墙,这就是南京人眼中的台城,全长253.15米,外高20.16米。据《上江两县志》载:“鸡鸣寺后之城,乃是明扩建都城时所造。”
朱元璋最初大概是想把城墙盖在鸡鸣寺后,向西经鼓楼岗接石头城。后来为了把鸡鸣山、狮子山、马鞍山、石头山等山岗围进城内,扩大了建筑范围。因此,鸡鸣寺后这段250米长的城垣,只好弃之不用了。
台城至太平门段城墙长1.7公里,在台城,建有明城垣博物馆。登临城上,东眺钟山龙蟠苍翠,山色空明;北赏玄武十里烟柳,烟波浩淼;南观九华塔影婆娑,宝塔高耸;西览鸡鸣黄墙青瓦,古刹钟声荡气回肠。此外,台城之下也是垂柳依依,北极阁、原“中央研究院”旧址、宋子文别墅等建筑,绿树掩映,如诗如画,果然是“依旧烟笼十里堤”。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南京台城”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