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灵谷寺旅游景点介绍
灵谷寺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东南坡下,中山陵以东约1.5千米处,灵谷寺始建于南梁天监十四年(515年),是南朝梁武帝为纪念著名僧人宝志禅师而兴建的“开善精舍”,初名开善寺。明朝时朱元璋亲自赐名“灵谷禅寺”,并封其为“天下第一禅林”,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金陵梵刹志》将其与大报恩寺、天界寺并列为大刹。
灵谷寺内有照壁、山门、前殿、大雄宝殿、观音阁、玄奘院等殿堂 ,寺后有宝公塔。灵谷寺玄奘纪念堂中供奉玄奘法师坐像,像前的玄奘法师顶骨纪念塔中有玄奘顶骨舍利。
1982年,灵谷寺无梁殿 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南京灵谷寺被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谷寺历史沿革
灵谷寺最初为南朝梁武帝为尊崇宝志禅师兴建的“开善精舍”,位于紫金山独龙阜玩珠峰南麓,始建于南朝天监十四年(515年),梁武帝为埋葬宝志和尚,在独龙岗建开善精舍和志公塔。
唐朝乾符年间改名为“宝公院”。
宋开宝年间,易名为开善道场。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题寺额为“太平兴国禅寺”。
元朝及明朝初年时被称作“蒋山寺”。
明太祖朱元璋选定此处修建自己的陵墓明孝陵,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将原寺移到灵谷寺现址,地形是“左群山右峻岭”之间的一片谷地,可谓山有灵气,谷有合水,故而命名为“灵谷禅寺”。用砖石砌成的无量殿(又称无梁殿),安置无量寿仏本尊,灵谷寺的寺匾额是朱元璋所赐,并敕封寺名“灵谷禅寺”。当时灵谷寺规模很大,占地500余亩。还有灵谷塔和三绝碑等胜境;玄奘纪念堂中供奉玄奘法师坐像,像前的玄奘法师顶骨纪念塔中有玄奘顶骨舍利。
明代古灵谷寺的范围包括了今灵谷景区全部,以及南京体育学院等地。据载,当时每天傍晚,寺僧要骑着马才能去关山门。山门也就是古灵谷寺的大门,在今南京体育学院以南,这里有一个叫大栅门的地名,就是由“大山门”谐音而来。
由于永乐迁都北京、建筑又屡经火灾,灵谷寺在明代中后期即已凋敝,虽也有重建修缮,但规模气势已不可同日而语。
清朝初年,遭受兵火打击,明清易代后除无量殿和宝公塔外,明代建筑所剩无几。但次年很快地就复兴了。清代灵谷寺基本保持明代的范围。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南巡时,临幸钟山,御赐“灵谷禅林”匾额,并书“天香飘广殿,山气宿空廓”对联赐寺。虽接待过康熙帝与乾隆帝在这里逗留。但是,建筑大多毁于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清军与太平军的兵火。
曾国藩在无梁殿东、八功德水侧建了一座龙神庙,造山门、正殿、客厅、僧房、斋堂、厨房等25间,并置办了钟鼓桌椅等。这座龙神庙,就在今灵谷寺的位置。
虽然同治年间寺院在曾国藩等人帮助下得以重建,但规模已大不如明代灵谷寺的威容盛况。
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民政府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在荒废的古灵谷寺原址建设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建设期为1928至1935年。期间原灵谷寺则迁至东侧同治六年所建的龙神庙,并将无梁殿前大雄宝殿中的佛像全部归并到龙神庙中,并改将龙神庙为灵谷寺。四方墙壁设置了110座石碑,刻有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名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阵亡将士公墓后更名为灵谷公园(灵谷景区),第一公墓改为花坛和草坪,第二公墓改为邓演达墓,第三公墓废弃。
1973年,南京灵谷寺修复开放,经有关部门批准,从市文管会请回供奉玄奘法师灵骨,寺内专设“玄奘法师纪念堂”,纪念堂正中心设13层密檐楠木塔,玄奘法师顶骨即安奉于此中。
1980年,真慈大和尚住持灵谷寺后,对灵谷寺进行了全面维修,重建了山门、大雄宝殿、祖堂、客堂、志公殿、藏经楼,新建了观音宝阁、玄奘院等建筑。
1983年,南京灵谷寺被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2004年,灵谷寺新建仿唐建筑玄奘院。
2014年4月,灵谷寺举行开山1500周年庆典暨第四届金陵礼佛文化月活动。
2016年1月8日,灵谷寺玄奘院地宫举行落成仪式,镇寺之宝——玄奘的顶骨从玄奘院大殿移驾地宫内保存。以后,地宫将作为这份玄奘顶骨的永久存放和供奉之地。
现代的灵谷寺,现规模虽远不能与明清时期相比,但经过不断建设发展,整体布局亦比较规范,寺院建筑群呈对称状,自前往后,有照壁、山门、前殿、大雄宝殿、观音阁、玄奘院等。是当今南京重要的佛教寺院之一。
灵谷寺文化传说
清朝康熙游览灵谷寺时,亲笔题书“灵谷禅林”匾额,还写了一副对联:“天香飘广殿,山气宿空廊”。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次都到过灵谷寺,并在这里建了行宫,还赋诗、赐物,亲笔御书“净土指南”四字,令刻在三绝碑上。
历代诗词
诗名
作者
朝代
灵谷寺
屈大均
明朝
灵谷寺梅花坞六首
焦竑
明朝
游灵谷
顾起元
明朝
灵谷寺
吴敬梓
清朝
灵谷寺晚步
甘熙
清朝
参考资料:
《高僧传》卷十记载,宝志又作保志,俗姓朱,金城(今甘肃兰州)人。出家后师事僧俭,修习禅学,有很深的佛学造诣。传说在南朝宋太初元年(453年)以后,言行神异,“手足皆鸟爪”,常随身携带古镜、剪刀尺、扇之类的东西,披发赤足而行,“时或赋诗,言如谶记”。齐武帝、梁武帝和侯王士庶视为“神僧”,十分推崇。
灵谷寺主要景点
山门位于万工池北侧是灵谷景区的大门。这座仿古建筑的山门是20世纪30年代重建的,其形式为三拱门,绿色琉璃瓦檐顶,外墙为红色,所以也叫红山门。门额上有“灵谷胜境”四字,是现代书法家钱松岳先生的手笔。门外的一对石狮,是建造阵亡将士公墓的北平军分会赠送的。红山门后一条青石铺就的两道,在道的尽头,矗立着一座阵亡将士牌坊,牌坊建于民囯二十四年(1935年),是为纪念北伐阵亡将士而建,牌坊的台基长32.7米,宽16.6米,高10米,共五间,全部用钢筋水泥构筑,座基外镶花岗岩,绿色琉璃瓦覆顶。牌坊前中门门额上横刻“大仁大义”四字,背面刻“救国救民”四字,都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题写的。
无梁殿是明代古灵谷寺仅存的一座建筑,因殿内供奉无量寿佛而得名。由于这座殿是砖石拱券结构,不用梁木,所以俗称“无梁殿”。无梁殿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年),大殿的东西长53.8米,殿前露台宽敞,面阔5间,进深3间。殿顶是重檐九脊琉璃瓦,屋脊上的3个琉璃瓦塔是喇嘛塔。其建筑结构改变了中国古建筑梁柱结合框架式的建筑传统。整座建筑找不到梁柱,全部用砖砌造而成。采用了中国古代石拱桥的建造方法,由基层用砖先砌5个洞,合缝后叠成一个大型的拱形殿顶。5个开门的每一间就是一券,每排为5券,正中一间券洞最大,宽11.4米,高14米。内部虽为券洞结构,外部却仍以仿木结构的形式出现,檐下有出挑的斗拱,正面还设有门窗,是一座采用多样券法,错综连接后构成的建筑。
灵谷寺无梁殿前有一汉白玉赑屃,上驮一碑,这块碑是谭延闿的墓碑,上面原有蒋介石题书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前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谭公延闿之墓”字样。墓碑之下有龟趺座,四周围有石栏,为谭延闿墓的起点。后来原碑文磨平,由中山陵园管理处第一任处长高艺林摹乾隆笔意题书“灵谷深松”。
灵谷塔——原名阵亡将士纪念塔,是阵亡将士公墓的主要建筑之一,建于民囯二十年~民国二十二年(1931~1933年)。塔的设计者是美国著名建筑师茂非和中国建筑师董大酉。该塔高约60米,九层八面,全部用钢筋水泥建筑。每层以绿色琉璃瓦披檐,塔外绕有走廊(云座),围以石栏杆的平台,塔之中部用螺旋式,扶梯有260多级围转而上,每层每面有门通至塔外绕之平座,绕台可鸟瞰钟山景物。正门横帽上的“灵谷塔”三个字是解放后陵园管理处第一任处长高艺林所书。塔底层外壁石刻“精忠报国”为蒋中正题书。侧门分别是“成功”、“成仁”,后门为“有志竟成”。
松风阁是一座依山而建的仿走马楼式建筑,面阔9间,屋顶为重檐式,铺以蓝色琉璃瓦。这座建筑是“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的纪念馆。纪念馆于1931年起建造,由美国建筑师茂非按中国传统的民族建筑形式设计,造价21.5万元。1933年完工后正式定名“革命纪念馆”。这幢二层楼建筑,东西长41.7米,南北宽19.7米,为钢筋水泥仿木结构。外有回廊,楼下为9间,中为穿堂,上面是走马楼式的楼屋。上下遍设架柜,供陈列阵亡将士遗物或举办展览。
宝公塔是南朝梁武帝用来安葬宝志和尚舍利的塔,当时建塔耗资20万银两。后因朱元璋建明孝陵,将塔与寺一起迁往这里,改名叫灵谷塔。塔初建时为5层,可惜原塔早已毁尽。宝志和尚是南京栖霞东阳人,7岁出家,死于梁天监十三年,是梁武帝最敬仰的和尚之一。
宝公塔原为七级,砖木结构,明初在今灵谷塔位置,建造烈士公墓时迁移至此,为覆钵体形式,1941年完工。
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位于无梁殿东西后三个方位,于民囯二十四年(1935年)落成,共建筑有公墓3座,第一公墓居中,位于无梁殿后面;第二、三公墓位于无梁殿东西两侧。三个公墓共葬入1029名国军阵亡官兵,多数是北伐和12.8淞沪会战阵亡将士。牌坊建于1933年,建造在42级石阶之上,台基长32.7米,宽16.6米,高10米,共5间,钢筋水泥结构,座基外镶花岗石,绿色琉璃瓦盖顶,饰有有水泥脊兽,斗拱三级,四角起翘。前后门额上镌刻有“大仁大义”、“救国救民”八个大子,左右门额上配有瓷质国民党党徽。第一、二、三公墓的地上建筑基本已经被毁。
大雄宝殿东跨院的正厅为玄奘法师纪念堂,里面陈放着六面七级飞檐桃角檀香宝塔一座,塔内安放着玄奘法师的部分顶骨。玄奘,通称三藏法师,唐朝高僧,唯识宗的的创始人之一,与鸠摩罗什、真帝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据文献记载,玄奘法师圆寂于西安,葬于兴教寺塔,黄巢起义时遭盗而捐残。后来,宋朝天禧寺和尚法政,在陕西终南山紫阁寺得玄奘法师顶骨,迁葬于南京中华门外的大报恩寺,建一座砖塔,埋藏顶骨,名为“三藏塔”。清未遭兵燹而毁。
1973年,南京灵谷寺修复开放,将存放于文管会的顶骨迎回,后建玄奘院、造金丝楠木纯金构建玄奘大师顶骨舍利塔进行供奉。
2016年1月8日,灵谷寺玄奘院地宫举行落成仪式,镇寺之宝——玄奘的顶骨从玄奘院大殿移驾地宫内保存。
南京灵谷寺其他介绍
灵谷寺是由一个寺庙建筑、国民革命将士公墓和灵谷公园组成的风景名胜区。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还是笼统的称为灵谷寺。灵谷寺地处紫金山东南麓,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紫金山早在六朝时就已是佛教圣地,梁武帝时,其周围大小寺院已达70多所。到了明代,这些寺院历经沧桑,大部分被毁,只有南麓独龙岗一带的蒋山寺、定林寺、宋熙寺等少数几座保存完好。
灵谷寺前身就是处于独龙岗的开善寺,南朝天监十三年(514年)梁武帝为埋葬宝志和尚,在独龙岗建开善精舍和志公塔。唐代改称宝公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改称太平兴国禅寺,明初改为蒋山寺。朱元璋为建明孝陵,命人选中独龙岗这块风水宝地,于是就下令将这一带包括蒋山寺在内的所有寺院都迁往紫金山东麓,合为一寺。因为灵谷寺的地形是“左群山右峻岭”之间的一片谷地,所以命名为“灵谷寺”。
灵谷寺初建时,规模宏大,殿宇林立,佛塔矗立,从山门到大殿,长2.5公里,占地约500亩,僧人1千。难怪朱元璋将它看成杰作,并御笔题额“第一禅林”。可惜后来因遭兵火劫难,只有无梁殿得以幸存。到清同治年间重修灵谷寺,规模已远不如当年,然而红墙黄瓦、松翠林茂、鸟语花香、环境幽静,仍不失“灵谷深秋”的佳景。灵谷寺主要是由红山门、阵亡将士牌坊、无量殿、松风阁、灵谷塔、宝公塔与三绝碑、琵琶街等建筑组成。
明代灵谷寺的规模远大于现在,其它建筑还有金刚殿、天王殿、五方殿、毗卢殿、观音阁、禅堂、客室、方丈室等。清代中叶的灵谷寺,又恢复了昔日的盛貌。除殿宇修复外,并有“灵各八景”著称。这八景是:钟阜晴云,浮图秋月,古殿钟声,苍池松影,银杏栖霞,清泉咽竹,空衍应掌,曲水流筋。这些景观饱经沧桑,特别是在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与清军曾把这里当作战场,所以寺内建筑被严重毁坏,只有无梁殿是砖砌建筑,得以完整保留下来。
无梁殿是明代灵谷寺仅存的一座建筑,因殿内供奉无量寿佛而得名。由于这座殿是砖石拱券结构,不用梁木,所以俗称“无梁殿”。无梁殿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年),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大殿的东西长53.8米,殿前露台宽敞,面阔5间,进深3间。虽然经过多次重修,但其结构始终没变。
殿顶是重檐九脊琉璃瓦,屋脊上的3个琉璃瓦塔是-塔。其建筑结构改变了我国古建筑梁柱结合框架式的建筑传统。整座建筑找不到梁柱,全部用砖砌造而成。它采用了中国古代石拱桥的建造方法,由基层用砖先砌5个洞,合缝后叠成一个大型的拱形殿顶。我们看到这5个开门的每一间就是一券,每排为5券,正中一间券洞最大,宽11.4米,高14米。内部虽为券洞结构,外部却仍以仿木结构的形式出现,檐下有出挑的斗拱,正面还设有门窗,是一座采用多样券法,错综连接后构成的建筑。
其结构之坚固,气势之宏伟,技法之精湛,堪称一绝。虽说在我国其他的地方也有类似的无梁殿建筑,如浙江宁波保国寺。山西五台山显通寺、太原水作寺、四川峨眉山万年寺及苏州开元寺等,但在建筑结构和技法上,灵谷寺的无梁殿更显独特、完善。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建筑艺术。
现殿内陈列着辛亥革命名人蜡像,展出了辛亥革命前后57位名人的蜡像,这些蜡像是依据当时的历史照片、资料,参照人物各种角度的镜头,按真人大小1:1制作的,共组成22组带有故事情节的动态画面,蜡像造型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再现了革命先驱叱咤风云的生动场面。
无梁殿后为第一公墓,当时由于阵亡将士之多,公墓没能全部容纳,采取以师为单位,用抽签方法,从每一军阶将士中抽一名代表安葬。墓地北侧墓墙东、西两端各有一碑柱,分别是第十九路军和第五军微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这两座碑已成为南京市的抗日战争纪念地之一,作为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其它景点坐落其后,远山共长天一色的苍翠景色,可以让您充分领略到灵谷胜境那“万松参天,一径幽深”的旨趣。
用时参考
2小时
交通
游2、灵中线到灵谷寺公园站下
门票
35元
开放时间
7:00-17:30
景点位置
玄武区钟山风景名胜区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南京灵谷寺”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