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景点>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旅游景点

余西古镇

余西古镇景点照片

余西古镇旅游景点介绍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二甲镇古镇

  余西古镇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村(2013年,第七批)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4年,第六批) 、江苏省传统村落(2020年,第一批) 、中国传统村落(2014年,第三批) ,地处江苏省东南部南通市通州区二甲镇,位于长江口北岸。海拔6.5米,成陆早于周边,始建于唐代, 历尽千年沦桑,城墙几废。

  余西古镇是一座有着1000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古镇,古名余庆(庆余),因城廓设臵形似龙,又名龙城(地)。始于唐末、兴于北宋,盛于明清,煮海为盐而逐步发展形成,是古通州东南沿海第一个盐埠,是我国蓝印花布的发祥地。镇内古迹众多,人文荟萃,拥有龙街、精进书院、钱氏牌坊等一大批历史文化遗址,以及曹顶、柳敬亭、朱理治、曹秀升等众多的历史名人。

  唐代之后该处因泥沙淤积而浮出水面成为盐城,随着海岸线的东移,余西成为盐业生产经营的一个据点,为防御倭寇的骚扰建成了护城河加城墙的体系。政治、经济的兴盛使余西成为地区中城镇,形成了“工”字型的街道格局和四面环水的龙城概貌。

余西古镇相关历史

  江海造陆,余西是周朝就露出海面的沙岛,当时东面的余东还是暗沙,到南北朝时才淀沙成陆。但余西真正开发在唐朝。

  《易经·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余庆场始于唐代。

  北宋天圣初,范仲淹出任泰州西溪盐官,见风潮泛滥,淹没田产,毁坏亭灶,乃向淮南盐运发运使张纶建议,请求重修捍海堰。张纶即向朝廷奏请,允准后,于天圣二年(1024年),征调民夫4万多人,开工重修,并采纳范仲淹方案,将堰址稍向西移,以避潮势。正当工程进行之时,范仲淹因母丧离官,特留言说明此举关系民生利弊,以坚定张纶将工程进行到底的决心。历三年,新堤告成,北起掘港,南迄通州之余西场,堤底宽三丈,堤面一丈,堤高一丈五尺,全长140余里,外盐内稼,人民赖以安生。北宋至和年间(1054年—1055年),海门知县沈起调集民夫灶丁,筑堤70里,连接范堤,并延伸至吕四场,称“沈公堤”。

  范公堤与沈公堤连结点在余西镇东北方向,龙游沟之北端,此地即范公堤之最南端.龙游沟由此湾曲向南延伸,直至古长江边,即今之海界河,龙游沟乃古海漕遗迹也,余西镇因龙游沟而得名龙城。

  历史上原余庆场太大,后来分为:余西场、余中场、余东场。雍正9年(1731年)余中场合并到余西场。

  余西镇海拔6.5米,地势较高,通扬运盐河穿城(城门于1958年拆除,用其砖建造大会堂)而过。盐商毕集,城东二华里为六甲盐包场。余西古镇因盐而兴,文人聚居,属扬州书画派一分支,传承至今,有柳敬亭、周维藩、曹秀生、曹星谷、李同、张馨谷、陈西洋、任焕文、任鲁侯、朱理治、任苯生、曹玉麟、江涛、陈振宜、曹炳生、季德培诸公及宋济先。

  金余镇以西分总,以东分甲,每甲(总)东西宽约一华里,一般北至范公堤(黄岸)南至海界河,南北长十里,二、三十里不等。甲,自海边向西数起,十甲一重复,因甲而得地名有之,如六甲(在吕四西边),四甲坝,二甲镇,五甲苴(属余西场,现并入东社镇),白龙庙(属余西场,现并入五甲镇);总与甲相似,因总得名如头总桥(通州市中在此),十八总路口,骑岸的五总,还有十总镇。

  北宋王安石变法前,原先都称总。王安石变法,推行保甲制,一总编为一甲,相沿成习,自余西龙城西八华里处起,(今天的金余镇)以东,就称“总”为“甲”了,以西,仍称为“总”。

  余西聚居各姓,有家谱记载的,曹、季、吴、任、姜、李等姓。元末明初,避战乱,自金陵,句容经常熟携家谱、典集渡江北上迁来。部分直迁余西场,大多初迁至静海(今海门市府处)。清代坍江,因环境灾难,整体北迁入通州境。海门县治亦多次变迁,最西至通州腹地的新地(兴仁)。

  西亭距金沙十余里,距南通三十里,但方言更近南通话。

  金沙先民大多也以盐为业。坍江后,复涨起新沙,由崇明迁来新移民,就是现今的沙里人、启海人。近段时间新造"沙地人"一词,只在少数人文章中使用。

  北宋末年,中原曹姓、季姓、任姓等姓,举家携家谱典籍,随朝廷渡江南迁。成了住在江南的北方人。元末明初避战乱,又从金陵、句容经常熟北渡,成了住在江北的江南人。有的直迁余西场,大多就近迁江边静海(今海门市府处),时常有坍江发生,这是一个渐进过程。静海人(江南的中原人)逐步北迁入通州境内。清中期静海乡全没入江中,静海人全迁入通州境。海门县治亦迁入通州境。

  今天的海门市是清中期后新涨起的新土,居民多从崇明迁来。

余西古镇经济文化

  余西场文化、书画流派传承北宋东京(今开封)书画派,(南)宋元金陵书画派,明清扬州书画派。现代由任苯生公举起余西书画派书法大旗大半个世纪,桃李遍怖五大洲。江冠雄先生举起余西书画派国画大旗。近段时间余西书画派随着余西古镇的衰败,而处于低谷。好在现有曹元生、岑喧天、任科家、曹润生、曹洪江、朱淦澄、曹林诸先生及沈勇、任祖荣、任祖昊、任祖怡、曹强、曹灏辉、曹婧诸君传承余西书画优良传统,默默耕耘。

  在农耕时代,移民以田地为根本。随着余西方言的扩展,向西直至南通城东郊,逐步过渡,并无断层。金沙场在这过渡地带的中段,移民渐次,逐步整体向西推进(颇具财力),金沙乡下己找不到纯原住民方言,若要找,只在南通城内及其近郊。

  辛亥革命后,民国初年,为改造、教育、按置游民、(大)烟民就业,让他们自食其力,衣食有着落,地方人民得安居乐业,部分孔庙殿宇被借用,创办了余西游民工厂。现有的百姓家中仍保存有余西游民工厂出品的精美盖篮、针线匾子等等。

  余西孔庙经历沦桑战乱,在传承抗番、抗倭英雄传统余西人民的奋力保护下,幸存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实乃国家之幸,民族之幸。

  文庙河东是关岳庙。龙城余西大姓曹氏,传承练武习俗,在地方公共建设领域,占有较大主导权:武庙建在上首,居东;文庙屈居下首,居西;此乃余西地方特色!余西场曹王以武会友,广收门徒,谋反清复明;逝世后,清廷破其坟以除潜龙;清廷还进一步破余西镇风水,从余西镇中间东西走向栏腰开挖一条市河,东西两头接通运盐河;这一来,反而更便利了龙城余西的水运交通,余西场更加繁荣富裕;民谚曰:穷金沙富余西,此言不虚。

  关岳庙之东邻是余西城隍庙,城隍庙路东,紧挨通扬运盐河。城隍庙东山墙上镶嵌着一块玉蟹石,被余西地方领导干部呈送南通县(今通州区)政府妥为保管。

  四块汉白玉城门石,镌刻欧体正书,犹劲庄重。1958年,被地方领导干部柝下,用作余西“大会堂”前脚踏石。

余西古镇饮食文化

  余西地处南北交汇要冲,历史上隶属扬州、苏州,为江海名邑,盐商重镇。自西汉以来,外来移民不断,商贾云集,南北文化交汇相融。饮食文化吸取淮扬菜、苏菜之精华,形成了独特的余西江海菜系风格。其中余西特色面点,誉满天下。

  作为余西特色面点之一的“曹家盘饼”,在我们通东地区早己闻名遐迩。“曹家盘饼”用料考究、配方独特、精工制作、味美香酥、富有营养、易于消化。饼体椭圆、饼面盘旋,火色均匀、色泽棕黄,内质盘层清晰、入口松酥香甜,为正宗余西传统特产。

  “曹家盘饼”,又名“曹顶盘饼”。史载,余西场亭户曹大宾庄客,业制面,生儿发旋三顶,遂名“顶”,亦为“鼎”。后为抗倭而应征入伍,曾于江上火烧倭船,城下筑栅抗敌,屡立战功。嘉靖三十六年(1557)4月,曹顶追击仓惶败逃的倭寇时,在平潮单家店北首,因天雨路滑,战马滑倒跌入壕中,逃倭乘机反扑而遇难,噩耗传出,天地同悲!家乡人民为了纪念这位抗倭英雄,除在平潮、南通两地建造“曹公亭”和“曹公祠”外,因曹顶发旋三顶,又特制作“曹家盘饼”。

  作为余西特色面点的“南通跳面”,又叫“曹顶面”、“切面”、“小刀面”,其加工工艺讲究,加以适当佐料,美味可口。“南通跳面”,载誉已久。在明朝嘉靖年间,曹顶于南通城山路旁开设了面食店,主营面条,后曹顶抗倭为国捐躯,为纪念曹顶,南通人将“跳面”称为“曹顶面”,此面随曹顶名载史册,一直流传至今。

  作为余西特色面点的“余西肉包”,又叫“仙人包子”,据说是为了纪念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相传吕洞宾曾跨鹤四至吕四(别称鹤城),其间曾在通州余西场的古镇街上卖过包子。一天,邻近乡民照例到余西镇上赶集,回家的时候总忘不了到吕洞宾包子店,买点包子放在挎篮里捎回去给自己的儿女吃。但有一男子,买包子是给家中老母亲吃的,吕洞宾知道后,非常敬重这位孝子,说什么也不肯收下孝子的包子钱,特拿了一只包子给他,免费赠送。孝子回到家,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老母亲,老母听后却说:“吕洞宾卖包子,不收分文,天底下哪有这等好事?这肯定不是好包子”。说着,老母就要把鲜嫩的包子扔掉。孝子见了忙接过包子,准备放在自己嘴里吃了。说时迟,那时快,老母一把抢过孝子嘴边的包子,扔在了地上。这时在旁的一只狗,看见地上有香喷喷的包子,猛然-跃,就把包子吃进了肚里。顷刻间,狗子立地成仙,飞身上天了。原来吕洞宾把一只吃下去能成仙的包子送给了那孝子。老母见此情景,后悔不己,痛恨自己辜负了吕洞宾的一片好心。是吕洞宾让狗子成了仙,如果狗子反过来再咬吕洞宾的话,那它就不识好人心了。以上便是歇后语“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的由来!

  狗成仙的消息,在余西场上不胫而走。吕洞宾包子店每天总是门庭若市,“仙人包子”,从此便名扬四海。

  每当人们在细细品尝余西特色面点“曹顶盘饼”、“曹顶面”和“仙人包子”时,总不由得被古镇那浓郁的江海饮食文化氛围所吸引。

余西古镇地理位置

  余西古镇位于长江下游,地处长江和黄海交接处,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21.15°,北纬32.03°,隶属于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二甲镇,与上海一江之隔。距南通主城区30公里,距通州城区10公里,北有335省道、通吕运河,通甲公路、海二公路穿境而过。距宁启高速入口8公里,距南通机场12公里,距南通火车站25公里,距中国十大港口之一南通港35公里,水、陆、空交通十分利。

余西古镇其他介绍

  余西古镇是一座有着1000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古镇,古名余庆(庆余),因城廓设臵形似龙,又名龙城(地)。始于唐末、兴于北宋,盛于明清,煮海为盐而逐步发展形成,是古通州东南沿海第一个盐埠,是我国蓝印花布的发祥地。镇内古迹众多,人文荟萃,拥有龙街、精进书院、钱氏牌坊等一大批历史文化遗址,曹顶、柳敬亭、朱理治、曹秀升等众多的历史名人。

  余西是以盐业生产和交易为主的沿海小镇的典型代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各地旧貌换新颜,老房子被成片推到,翻建为毫无地域特色的新型小区,然而在南通通州区还有一片“春风”未曾刮到的地方,这就是余西。古镇依然保存着原始的-方式,窄窄的街道承载着余西千年厚重的人文积淀,悠闲的人民演绎着苏东传统的农耕-,尘封的古镇成为历史的“活化石”。

  古镇至今依然保存着明清格局的街巷形态,历史建筑和文化设施均保存较好,古建筑规模达16927平方米,保护区面积约为26公顷,核心保护区7.4公顷。镇内城河相拥,街巷纵横,粉墙黛瓦,宅院参差,店铺林立,古迹众多,人文底蕴深厚,有“通东第一镇”之称。独特的地方文化、风俗习惯,大量的民间传说、诗词歌赋,反映了余西千年的历史演变,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余西古镇是通东文化及非物质遗产的空间载体,兼具居住、商业、旅游、休闲、度假等功能,是具有宜人-环境和浓郁地方特色的古镇,被人们誉为“江北的周庄”。然而现状却比较无奈,虽然古镇的价值已经被发现,但是并未被深入挖掘,古镇的文化依然如同一部小成本的文艺片,已经被叫好却并不叫座,甚至还没有如皋水绘园的名气大,特地前往通州余西的旅游者已经寥寥可数。相信未来的余西古镇,一定会绽放属于他的异彩。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余西古镇”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

我要对“余西古镇”发表赞美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