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景点>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旅游景点

敕封显佑伯行宫

敕封显佑伯行宫属于宿迁市文物保护单位
敕封显佑伯行宫景点照片

敕封显佑伯行宫旅游景点介绍

宿城区铜陵接北端的建筑

  在宿城区通灵街(今财神庙东街)北端,有一座造型别致、古色古香的旧式建筑,青砖、小瓦典致,滚脊、瓦当精雅,坐北朝南,三开间,上下两层,上层为戏台,下层中厅为出入通道,两侧为耳房,南立面入口处的门上方镶嵌一高约50公分,宽约150公分的石刻横额,横额之上端楷阳文:“敕封显佑伯行宫”。

敕封显佑伯行宫历史人文

  据相关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当游方和尚时,曾栖身于该城隍庙内。其登基后大行封赏,将城隍庙建如衙门,且按行政建制称呼。显佑伯为城隍神的封号,因是皇帝所封,故名敕封。宿迁城隍神为王爵的第三等级,和上海城隍神同一级别。加上行宫现存门楼二楼带有戏台,顶部木雕百鸟朝凤,兼有戏台和出入通道两种功能,在中国建筑史上较为少见,故被视为宿迁境内重要的古建遗存之一。

敕封显佑伯行宫文化渊源

  “行宫”是指供皇帝出京后居住之用而建的宫殿,或临时寓居的处所。但“敕封显佑伯行宫”说明它不是皇帝的行宫,而是皇帝“敕封”于他人的“行宫”。许多人对此名称不理解,就连长期居住在周边的居民也误认为是某皇帝的行宫。事实并非如此。为何取名“敕封显佑伯行宫”?这要从宿迁城市的变迁谈起,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证明,宿迁最早的县城建于秦代,因位处相水下游,故名下相县,地望在原古城居委会(今义乌商贸城)。东晋时设宿预县,地望在现在的郑楼镇古城村。唐代中叶宿预县城(这时已改名宿迁)因受黄水威胁,宿迁城被迫迁至原下相城的位置。南宋时该城被金兵占领,为逃避兵灾,宿迁城又移至现在的项王故里附近。明代万历年间宿迁县城再次遭到黄水的冲击,不得不将县城迁至马陵山麓原宿城镇的位置上。

  “显佑伯”三字的含义据《礼记·王制》载:“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伯”本为古代爵位名称,为五等爵位的第三等,直至清代仍沿用;“显”有显扬彰明之意;“佑”即“佐助”保佑之意。“显佑伯”大约是褒扬庇护邦土神灵的爵号,为皇帝所封赠。但皇帝究竟把爵号敕封给哪位神灵呢?官修的《宿迁县志》均查不到“敕封显佑伯行宫”字样。但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宿迁老秀才张忭私撰的《宿迁县志》中,却有“康熙年创建城隍行宫于城东,俗名鬼神坛”的记载,对照其地理位置,正是“敕封显佑伯行宫”。在清宣统时期的《宿迁县志》“县城图”中,在财神庙东侧向北路头也标有一建筑“厉坛”,其地址也正是“敕封显佑伯行宫”。这就是说“显佑伯”是皇帝对城隍神的封爵,“城隍行宫”也叫“鬼神坛”亦即“厉坛”。所以今日的“敕封显佑伯行宫”,被老百姓讹传为“鬼台”。

  在中国历史上,一般的城市中都建有城隍庙以供奉城隍神。城隍作为精神统治者的化身,其名称始于周代,古义是护城之神。由于百姓对保家卫国的城隍又敬又爱,便把祭祀城隍列入祀典。城隍正式被认为是一个“神”,始于南北朝时期。隋唐以后,崇拜之风逐渐流行。唐代清泰年间,朝廷开始封城隍为王爵。到了宋代,各府、州、县都立城隍庙奉祀。元代时,城隍神被封到佑圣王位置。明代的崇拜风达到极盛。至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当“游方和尚”时曾栖身于城隍庙,当其称帝后,为报城隍神之恩,将城隍神大行封赏,“显佑伯”即为城隍神的封号,因是皇帝所封,故名“敕封”。为什么又叫“行宫”呢,前文所述南宋宿迁城北迁后,城隍庙没有随城而迁。为了方便新城区的善男信女进庙拜神,就在新城区另建一座城隍庙,相当于老城隍庙的分庙。每年中元节这一天,即农历七月十五(民间称鬼节),老城隍庙的僧众抬着城隍神的木雕像进城巡游,而新建的城隍庙就成为城隍神进城巡游临时休息的场所,故称为“行宫”。通俗地说,它就是城隍神的行宫。这一天,县城内外,四里八乡的群众都聚集城内列队迎接城隍神,行宫内更是热闹非凡,烧香拜神、祀祷平安的善男信女拥挤不堪,戏台上连台大戏从早唱到晚。《宿迁民风竹枝词一百首》中有一首诗就是对这种民俗民风活动的真实描写:“七月城隍又出巡,一般魍魉也迎神,大头和尚头真大,两眼睁睁看女人”。

  城隍神的原始职责是保护本城百姓的安全,唐代发展到兼理阴司冥籍。明代又增有监察和纠正阳世官员功过之责。至明、清两代,府、州、县的官员每逢上任,例必尊排仪仗前往拜祭城隍,以示自己决心清正为官,不负朝廷和百姓重托,否则将遭到城隍神的谴责和制裁。

敕封显佑伯行宫建筑布局

  显佑伯行宫的建筑布局,前为山门,面阔3间10米,进深5檩5.5米,脊高6米。砖木结构,硬山顶。山门分上、下两层,上为戏台,下为出入大门。门正面上方嵌石匾一块,上书端楷大字:“敕封显佑伯行宫”。这种门楼上面带戏台的建筑,今已罕见,因此文物专家称:宿迁的敕封显佑伯行宫,对研究古庙宇和戏台建筑有一定价值。进山门,迎面的便是行宫的主体建筑正殿。正殿为3间,砖木结构,石阶高1米。殿内塑有供奉的主神城隍像和判官、皂隶像。殿前设有平台,供看戏用。正殿东侧有附楼3间,西侧有附楼6间,供接待地方长官和看管人员寝食之用。

敕封显佑伯行宫其他介绍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全称敕封显佑伯行宫,位于通灵街(今财神庙东街)北端,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显佑伯行宫的建筑布局,前为山门,面阔3间10米,进深5檩5.5米,脊高6米。砖木结构,硬山顶。山门分上、下两层,上为戏台,下为出入大门。门正面上方嵌石匾一块,上 书端楷大字:“敕封显佑伯行宫”。这种门楼上面带戏台的建筑,今已罕见,因此文物专家称:宿迁的敕封显佑伯行宫,对研究古庙宇和戏台建筑有一定价值。进山门,迎面的便是行宫的主体建筑正殿。正殿为3间,砖木结构,石阶高1米。殿内塑有供奉的主神城隍像和判官、皂隶像。殿前设有平台,供看戏用。正殿东侧有附楼3间,西侧有附楼6间,供接待地方长官和看管人员寝食之用。

  解放后,由于封建思想被破除,显佑伯行宫随之空置并长年失修。2004年秋,按照省文物专家的建议,市政府筹资修复了显佑伯行宫山门,拆除了附属违章建筑。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敕封显佑伯行宫”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

我要对“敕封显佑伯行宫”发表赞美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