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大学旧址旅游景点介绍
东吴大学旧址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十梓街1号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内,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东吴大学校门北向,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旧址总平面略呈纵长方形,主要建筑分布在草坪操场北、西、东三面。东吴大学旧址是中国少有的保存较完整,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建筑群。
2013年3月5日,东吴大学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吴大学旧址历史沿革
清同治十年(1871年),美国基督教监理公会在苏州设立存养书院。
清光绪五年(1879年),存养书院改名博习书院。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美国监理会筹款建造东吴大学。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上海中西书院并入东吴大学。同年,美国基督教监理公会为新购地五十余亩。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东吴大学成立“健身会”“足球队”“网球队”等组织。同年,江苏巡抚恩寿向东吴大学捐款3000元。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东吴大学开始招收大学学生。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美国基督教监理公会在东吴大学校园内开掘了一口333尺深的自流井,用来提供卫生的洁水。
清宣统三年(1911年),东吴大学青年会在东吴大学内建立惠寒小学。
民国四年(1915年),东吴大学在上海设立法学院。
民国九年(1920年),美国阿肯色州小石城第一监理会教堂(FirstMethodistChurchofLittleRock,Arkansas)捐赠6.5万美金用于东吴大学新科学馆的建设。
民国十年(1921年),东吴大学地下党活动开始萌芽。
民国十一年(1922年),葛堂开始修建。
民国十二年(1923年),东吴大学师生中的进步分子在苏州地下党的领导下创办了工人夜校和工人俱乐部。同年夏,葛堂竣工。
民国十三年(1924年)夏,葛堂正式投入启用,葛堂的建成为东吴大学理科科目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年秋,东吴大学建立了体育学院,成立了体育专修科。
民国十四年(1925年),东吴大学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支部。
民国十六年(1927年)12月,杨永清担任东吴大学第四任校长,成为东吴大学首任中国籍校长,杨永清上任后即开始着手向南京国民政府申请学校的注册立案。
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吴大学正式获准在国民政府注册立案。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东吴大学学子在东吴大学内创办东吴义务夜校。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东吴大学创办了一所免费的民众夜校。同年,东吴大学得到教育部10000元的资助。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东吴大学为新建体育馆发起募捐活动,便邀请孔祥熙先生为学校募捐活动“摇旗呐喊”,并邀请其为新建体育馆题名“体育馆”三字,并保存至今。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1月,苏州沦陷,东吴大学被迫辗转迁徙各地,大部分活动难以继续开展,社会教育严重受挫。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东吴大学文理学院会同之江大学、沪江大学、圣约翰大学,在上海法租界成立了联合大学,东吴大学法学院在西藏中路的慕尔堂授课,实质上是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
民国三十年(1941年)底,东吴大学地下党工作由中共上海学委教会大学区委负责指导,全校共有党员17名,先后由雷树萱、丁景唐、雷筱粹担任支部书记。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东吴大学积极开展复校活动。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惠寒小学重新办学。同年秋,曹爱芳和侯希林在东吴大学办理校工夜校。
1952年10月,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东吴大学改组为江苏师范学院。
2005年7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对东吴大学旧址内的精正楼、钟楼和体育馆进行了测绘和调查,并进行了介绍。
2009年6月,苏州科技学院对东吴大学旧址的其余12幢建筑进行了全面测绘。
东吴大学旧址历史文化
主词条:杨永清
杨永清(1891年—1956年),字惠庆,浙江镇海人,清宣统元年(1909年)毕业于东吴大学,后赴美威斯康辛大学学习,获法学学士及文学硕士学位。归国后先后任中国驻英公使随员、华盛顿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秘书、外交部条约司佥事、驻伦敦总领事等职。民国十六年(1927年),在文乃史推荐下杨永清出任东吴大学首任中国籍校长。
民国十二年(1923年),东吴师生中的进步分子在苏州地下党的领导下创办了工人夜校和工人俱乐部,学生党员费青在其中担任组织领导工作,夜校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党在学生、群众中的影响。直至抗战爆发,东吴大学中共地下党支部始终以这样的方式积蓄壮大着自身力量。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在华暴行升级,民族矛盾日益尖锐,东吴大学中共党支部组织了一批思想进步、爱国热情高涨的同学开展抗日运动。这一阶段,党的工作重心主要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呼吁进行抗战。民国二十年(1931年)10月24日,各级学生代表大会向学校请命停课,向苏州百姓揭露日军暴行、宣传抗日思想,得到校方批准。东吴大学及东吴附中的学生们遍布城乡宣讲,希望唤起群众的爱国情绪。
全面抗战爆发后,东吴大学党支部的力量因为学校分散而削弱,不得不从组织爱国学生运动转为以各种团契为掩护,团结群众、积蓄力量、声援前线。例如曙光团契,成员皆为女性,她们迫切要求进步,经常排练、传唱革命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新女性》,部分积极分子还排练了英文版《国际歌》,宣传妇女解放、男女平等思想。
民国三十年(1941年),日军进入上海租界,上海东吴大学被迫停办,青年会及下属团契也停止了活动。党支部面临巨大的困难,但细微的群众工作并未停止,动员了许多进步青年到各抗日根据地去,直接参与中共领导的抗日工作。到抗日战争胜利之前,先后有许敬复、吴珍爱、史思嘉等多名中共党员前往根据地的江淮大学参加抗日工作。在进行执法团队建设与优化过程中,相关部门应按照十九大以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指导思想,根据习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展开农业执法体制改革工作,要加强对团队执法水平提升的关注力度,构建起权责明确且指挥畅通的综合执法体系,以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可靠执法保障。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秋,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在党的秘密领导下,各个院系将因战停办的团契活动重新恢复起来,直到抗战胜利前夕,上级党组织下达任务,要求上海东吴党支部发动同学,准备配合新四军接收上海。党员与积极分子们深入到同学中,宣传抗日胜利是人民力量的胜利,并组织力量上街宣传,张贴“庆祝胜利、严惩汉奸,迎接新四军到上海”的标语。一系列活动积蓄了党的力量,为复校后党的活动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抗战胜利初期,上海东吴大学率先复校,恢复了文理法三个学院,校内氛围活跃。校内共产党支部决定要利用合法手段,争取和平民主,从校内至校外,扩大进步思想的影响。因此,通过全校各级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上海东吴大学第一届学生自治会,共产党员申高山当选主席,福利部、文娱部等部长也由共产党员担任。自治会通过开展助学运动、举办学术讲座、组织文娱活动等形式发动、团结同学,取得了明显的成果。这一时期,党支部组织的学生运动主要为了配合中共中央反对内战、呼吁和平、实行民主的策略。国民党为了抵制如火如荼的学运,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有计划的反苏、反共、反民主运动,东吴大学共产党支部立刻组织学生会,通过散发传单、出版墙报和举办辩论会等形式,向学生揭露国民党反动游行的真相,教育团结了许多同学。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下半年,国内形势急转直下,国民政府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全面内战,苏州与上海东吴的共产党支部开始转变工作重点与斗争策略,着重搞好班级社团工作,发挥党员和积极分子作用,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办法来团结教育同学,积蓄力量,声援全国学生运动。两地支部遵照这一方针,成立了一大批进步团契,上海东吴支部还夺取了法学院学生会的领导权,苏州东吴支部推动成立了苏州东吴大学第一届学生自治会,并争取到了部分领导权。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5月全国爆发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上海各大学立刻响应,参加请愿游行的学生遭到残酷镇压,即“五二〇”惨案。得知消息后的上海东吴党支部决定参与上海市组织的总罢课,并成立东吴学生抗议“五二〇”惨案后援会,这是东吴大学在解放战争时期的第一次罢课。东吴大学学生屈元、苏淑媛参加上海学联组织的各高校代表赴京慰问团,却在临行前一晚被捕,得知这一消息后,东吴大学学生们反应迅速,次日参加了学联组织的请愿团,要求政府无条件释放被捕学生。迫于群众的压力,被捕同学全部平安出狱。国民党畏惧进步学生的力量,在苏州、上海等地策划了大规模的逮捕事件,向各个高校下达黑名单,要求惩处名单上的学生。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7月29日,苏州东吴大学收到来自国民党太湖卫戍区苏州城防指挥部下达的黑名单,要求学校利用假期处置17名进步同学,大部分都是当时中共地下党支部的党员,包括支书路尔铭、支委董为焜等。8月26日,上海特种刑事法庭拟定了包含28所大中学校130多人的黑名单,其中东吴大学18人,基本都是法学院学生会理事。幸好上海东吴党支部提高了警惕并且提前得到情报,通知了大部分学生进行转移隐蔽。经过这两次事件之后,苏州、上海两地东吴大学校内大批进步力量纷纷撤离,党支部力量有所削弱。面对新的形势,党组织决定改变斗争方式,采取新的斗争策略,以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同年秋,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国民党反动统治摇摇欲坠。中共中央指示各地区地下党配合全国解放的步伐,开展宣教活动,组织护校护厂,防止特务破坏。待到苏沪解放日益临近,上海东吴党支部按照上级指示,暂停发展党员和公开活动,成立人民保安队、系宣传队,做好护校工作。东吴大学学生自治会发动学生在科学馆、图书馆、办公楼等地巡逻,并与景海、振华等中学成立了校际联防,壮大声势、保护学校。同学们在党组织的带领下团结起来粉碎了敌人的阴谋,保护了国家财产。
惠泽教育
清宣统三年(1911年),东吴学子以“服务社会之精神,以陶冶贫苦之儿童”为宗旨,在望星桥畔的一间小屋里创办了惠寒小学。学校主要招收贫寒人家无钱上学的子弟,故名“惠寒小学”。作为一所公益性质的义务小学,惠寒小学的教师由东吴大学的学生志愿免费担任,在惠寒小学就读的学生免收学费,书籍等用品也由学校提供。建立之初,惠寒小学并没有自己的教室,一般在教堂或东吴大学的教室开展教学活动。“从前的校舍,只有五间平屋;前年在方塔西面买了广大的基地,建了宽敞的洋房……大有‘小牛津’的气概哩!”除了补修与扩建校舍,东吴学子还为学生建立了图书馆、乒乓室等。但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完善学校设施的过程十分缓慢。一直到抗战结束后,学校的设施才渐趋完善。在课程管理方面,惠寒小学“既不为部章所束缚,斟酌损益,极求完备,故所施教育,非印版式的,乃新中国式的”。惠寒小学的教学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地理、数学、《圣经》、汉语、写作、唱歌、英文、绘画等。除教学以外,学校还十分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添置了滑梯、跳高架、沙坑、皮球等运动设施,以满足学生课外活动的需要,东吴大学体育会的同学每天早晨还组织学生早操。在学生人格培养方面,惠寒小学的计划也十分完善。除了制订和实施训育,还注重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组织主日学以及举行运动会、集体远足、大扫除、写字比赛等课外活动。同时,为了发展生产教育,学校还开设劳动课,使学生养成劳动的好习惯。综上,惠寒小学推行的是一种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教育,对于培养“完人”意义重大。
夜校智育
校工夜校
为了帮助学校中一些受教育水平较低或未受过教育的工友,东吴学子创办校工夜校,传授其知识与技能,有史料可考的校工夜校主要有两所,分别建立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
东吴义务夜校是圣约翰堂青年部主日学会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成立的一所公益性质学校,主要是为了“援助不识字之校役,及灌输知识与发展技能”。夜校的教员、职员都由东吴大学的学生担任,学校主任由主日学会会员大会选拔,同时组建校务委员会以管理夜校各项事务。由于参加夜校的校工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难以统一授课,学校将校工划分为甲、乙、丙三级—甲级为初中文化程度者,乙级为小学文化程度者,丙级则是为完全不识字的校工。根据各级不同的知识水平,校工夜校分设难度不同的国文、尺牍、算术等科,各级教科书、教学方法也各不相同。同时,出于现实需要,东吴义务夜校还组织学生参加军事训练、举办总理纪念周及德育演讲会,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为抵御日本入侵作准备。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秋季,“因鉴于本校工友智识之不足,由曹爱芳女士及侯希林先生等发起,办理校工夜校,使工友利用工余时间,学习一、二种较为实用之课程”。与惠寒小学一样,校工夜校的书籍用品也是免费的,一般通过校内热心人士捐助或者组织募捐等方式筹集办学经费。教学内容包括国文、算术和英文三种课程。除此之外,还设有工友主日学班,定期举行祈祷、读圣经、唱赞美诗等活动。
民众夜校
为了普及平民教育,东吴大学在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创办了一所免费的民众夜校。民众夜校的学生都为成人,每星期一、二、五上课,按照学生的教育水平分成甲、乙、丙三组,设置不同的课程,强调学生的充分发展。民众夜校在教务方面有很大的进步:第一,该校以征收保证金的方式使学生减少请假;第二,“该校教务处鉴于学生常有缺课不到。事前又未请假,致办事发生困难,本学期起即定缺席记过办法。凡无故缺席三次,记过一次,记满六过者开除。故本学期学生缺席殊少”;第三,吸收东吴大学师生完善教务组织等。除此之外,学校还实施公民训练,推进新生活运动,对于成绩优异者给予奖励,举办成绩展览,组织训话演讲等。
“社友”团契与义务夜校
“社友”团契是东吴大学的学生宗教团体之一,以服务社会、联络同学感情为主要目的。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社友”团契与苏州基督教青年会共同创办义务夜校,分别设立于桃坞中学、美术专科学校及惠寒小学内。该校主要招收苏州失学儿童,对入学者不收取任何费用,还免费赠送书本。与前面谈及的各类学校一样,这三处学校的教员仍由东吴大学的学生担任。
民众普育
东吴大学常常举办展览会,免费向大众开放,其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科学展览会。民国十三年(1924年)夏,东吴大学科学馆—葛堂—正式启用。葛堂的建成为东吴大学生物、化学、物理等科系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为举办科学展览会提供了场地。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东吴大学共举办了三届科学展览会。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6月9日至10日举行的科学展览会上展出了无线电学各项器件及植物标本模型等,参观的民众十分多,达到了“引起民众对于科学之兴趣,以便一致兴起从事科学救国之企图”的目的。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5月25日至27日举办的科学展览会规模更大,苏州各中等学校甚至停课带学生前来参观。这次科学展览会共分为物理、化学、生物三部,除了展览外还通过通俗化的科学演讲、放映科学电影等方式激发民众对科学的兴趣,认识科学的重要性。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4月22日至24日举办的科学展览会除了物理部、化学部、生物部外,还增设了淡水生物研究所。
第二类是文化展览会,包括摄影展览会、书画展览会、莳花展览会等。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5月,在举行科学展览会的同时,东吴大学还举办了书画展览和菊花展览,吸引了很多民众,第一天冒雨参观的民众就达六七千人。
第三类是法典展览会。法学院在东吴大学的文科专业中最具社会影响力,培养了大量法律人才。1949年,东吴大学法学院为庆祝校庆40周年举办法典展览会,展出了各国最新法典图书及有关法学研究的各项文物,对于普及法律知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社会情育
20世纪初,“美育”概念传入中国,并在王国维、蔡元培等人的推广下形成了一种教育思潮,对当时的高等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教会大学出于陶冶学生性情、进行宗教感化等需要,也十分注重音乐等文艺教育。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东吴大学的文艺社团逐渐产生,包含音乐、美术、戏剧、摄影、文学等多种类型。这些文艺社团在注重陶冶学生性情、培养学生品格的同时,还关注现实,希望通过美育服务社会,达到移风易俗、建设良好社会的目的。文艺社团社会教育的方式较为单一,多为演出,其中东吴剧社最具代表性。
东吴剧社是具有百年历史的学生社团,至今仍活跃在苏州大学的校园里,深受同学们的喜爱。该社团的宗旨“一方面是研究戏剧,并编演新剧迎合社会的需求;另一面是通过表演戏剧反映社会现实,并纠正一些社会丑恶现象”。民国十三年(1924年),东吴剧社演出《爱国贼》,吸引了很多观众,“余至犹未展幕焉,顾座已济济不复能再荣。总之是剧殊有兴奋精神之力,犹之莫泊三之‘最后一课’”,起到了启发民众的作用。“九一八”事变后,全国兴起了抗日救国的热潮,东吴大学也积极组织演出进行宣传教育。民国三十年(1941年),东吴剧社无视日本人的禁令,演出抗日戏剧,对号召民众抵御日本侵略、唤醒民众、鼓舞人心起到了重要作用。
服务社会
民国十九年(1930年),随着乡村建设运动的开展,东吴大学师生积极参与社会教育,其中,东吴大学社会学系通过各类活动服务社会,促进了社会发展。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随着朱约翰先生等来到东吴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系师生更加关注社会,同时还开设了系统的社会调查法课程,以提高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根据《老少年》记载,社会学系的学生积极担任惠寒小学的访问教师,“……家庭访问,利用个案工作之技巧,寻求问题症结之所在,以谋解决之途径,成绩甚好”。在吴县教育局为扫盲设立的民众学校担任教师的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来自东吴大学社会学系。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在东吴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领导下,该系30余名学生组成了社会工作服务团,前往浙江菱湖镇建设协会所属机关进行为期7周的暑期社会服务工作,包括民众教育、宗教教育、电化教育、劳工教育及宣传教育,在增长该镇民众各方面知识、养成良好的社会生活习惯、疾病防疫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除了社会学系外,教育学会、生物学系等也积极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根据《东吴年刊》记载,教育学会每年都组织数次公开演讲,以开阔民众视野,同时还组织学生到惠寒小学进行教育实习。
鸦片战争之后,基督教传教士将新思想文化、先进的体育运动传入中国。体育运动在教会中积极开展,在东吴大学也是如此。这对近代中国体育运动的普及和发展有促进作用。东吴大学积极引进西方运动项目并开展运动项目。篮球锦标赛在中国的开展,促进了篮球运动的发展,更多的学生对体育产生了兴趣,同时。体育课程中也促进了合格的体育比赛官员的培养。体育课程中加入田径、足球、网球、篮球和棒球,并且还积极地举办运动会,不仅促进了学校体育的发展,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东吴大学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不擅长的运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对华东地区的学校教育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东吴大学旧址其他介绍
东吴大学旧址位于苏州市十梓街1号,1991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清同治十年(1871年),美国基督教监理公会在苏州十全街设立存养书院,光绪五年(1879年)迁至天赐庄,并改名博习书院。并入中西书院。二十七年,中西书院又迁至天赐庄博习书院旧址,建立东吴大学堂,或称东吴大书院,成为美国基督教在中国建立的早期教会大学之一。辛亥革命后改称东吴大学。
东吴大学开办之初,只设中学班,学生不足百人。三十一年开始招收大学学生。宣统三年(1911年),上海中西书院并入。该校西学课程大体仿效美国大学,国学则自作安排,分设有文、理、法三个学院和附中数所。1952年10月,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东吴大学改组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6月,改制为苏州大学,成为江苏省属第一所综合性大学,校舍规模已较东吴大学旧址大为扩展。
东吴大学旧址占地约6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2.1万平方米。校门北向,总平面略呈纵长方形,主要建筑分布在草坪操场的北、西、东三面。其中有清光绪二十七年秋开工,二十九年春落成,位于全校中心的钟楼“林堂”;宣统元年秋开工,三年落成的图书馆“孙堂”;1924年秋建成的科学馆“葛堂”;1934年建成的学生宿舍“维格堂”;1935年建成的学生宿舍“子实堂”;1936年建成的建身房。这些建筑各具风格,或作欧洲古典式,或仿中世纪城堡式,或效美国教堂式,既多样又统一,至今保持原貌。此外北部有一排六座与校门平行的小楼,造型美观,有的为美国西部住宅式样,陆续建成于光绪三十三年至1919年,当时均为高级教职员居住。西面还有一幢五层楼,为1936年建成的女生宿舍。
2013年5月,国务院(国发[2013]13号)公布东吴大学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门票
免费
景点位置
苏州市沧浪区十梓街1号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东吴大学旧址”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