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垛田旅游景点介绍
兴化垛田,位于江苏省兴化市垛田街道,是历史上华夏先民建立在沼泽地基础上的四周环水的小块农田。
垛田是江苏中部里下河腹地的兴化地区一种特有的农业文化遗产。它是由当地先民在湖荡沼泽地带开挖河泥堆积而成,状如小岛,物产丰饶,景色旖旎。垛田是在当地生态环境剧烈变化下,为适应防治洪涝以及人口快速增长而创制,已有600年左右的历史。
2019年10月7日,兴化垛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兴化垛田历史沿革
在5000年前,还是一片东海海滨。3000年前,海岸线东移,兴化地区水位下降出现了陆地。1000年前,宋朝年间,范仲淹出任兴化知县,因兴化饱受洪涝灾害而修建“范公堤”,为沼泽变陆地提供了条件。
兴化垛田垛田特点
兴化垛田,因湖荡沼泽地带,在上游来水的冲击、下游海潮的顶托下形成了一个个面积不大、大小不等、形态各异、四周环水,各不相连,形同海上小岛,高低错落的水中土丘。先民们为了抵御洪水,垒土成垛,垛上耕种,形成了垛田。追溯垛田的由来,也是华夏民族天人合一的结晶和典范。《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有记载:中国东南平原有垛田。
兴化垛田其他介绍
分布于兴化市境内垛田、林湖、城东、竹泓等各乡镇。核心保护区位于垛田镇东南部芦洲、征北及高家荡、杨家荡一带,总面积5000余亩。
兴化地处苏中里下河腹部,地势低洼,湖荡沼泽连绵,历史上由泻湖淤积而成。今垛田镇境内的耿家垛遗址及邻近的南荡遗址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和先秦时期,种植业和垛田刍形已经出现。先民们为垦殖和抵御洪水灾害,在湖荡和沼泽处利用自然积土成丘,垒土成垛,与水争田。在水面上形成成千上万块形态各异、溪流回旋的岛状田块,称之为“垛”,又名“岸”、“葑”、“岛”等。
唐大历二年(767)常丰堰筑成后,由于劳动力增多、种植业发展,垛田大面积出现。宋元时期又在沼泽地用木桩、木架塞上泥土水草,覆盖土壤,形成架田(葑田)。明代以后逐渐固定、加高,在种植果蔬的同时,形成了“葑田凫唼唼,芦渚雁嗈嗈”的胜景,“昭阳十二景”中“十里莲塘”和“两厢瓜圃”由此得名。
建国后,由于里下河地区防涝抗旱能力增强,到1980年前后,境内大批垛田或被放平填河形成连片大田,或被削平取土制砖。同时也重新形成部分垛田,但高度明显放低。核心保护区的大面积垛田基本保持了原生态,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在国内已十分罕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先生曾断言:“(兴化)垛田是二十一世纪的旅游胜地”。
2009年,兴化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省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农业部公布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4年,世界粮农组织公布兴化垛田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9年10月7日,兴化垛田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兴化垛田”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