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蚕种场旅游景点介绍
江阴蚕种场,位于江苏省江阴市长泾镇河北东街, 民国十七年(1928年)由宋楚英、宋楚材兄弟俩创办,前身是大福蚕种场,1956年公私合营后改称江阴蚕种场,以砖木结构为主,占地面积4898平方米。
江阴蚕种场蚕种场内的两间蚕室都是地下一层、地面两层半的建筑格局,以风雨廊连接,其间小院错落,深邃幽雅,既体现了江南水乡民居的建筑风格和时代特色,又科学合理地实现了蚕种培育的特色工艺流程。
2019年10月,江阴蚕种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江阴蚕种场历史沿革
民国十七年(1928年),长泾镇民族资本家宋楚英、宋楚材两兄弟在长泾河南街创办“大福蚕种繁殖场”,以“帆船”牌为注册商标。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宋楚材在长泾河北东街增办了“大福二场”,建造了两栋标准化蚕室,这便是江阴蚕种场的前身。
江阴蚕种场由长泾镇民族工商业者宋楚材建于1928年,时称大福制种场。民国十七年,宋楚材联合友人袁瑞甫、华孟英等集资法币38500元,以每千元为股,共计38.5股,在长泾南街东首野坟冈创办“大福蚕种繁殖场”。共建有蚕室两栋,簇室3栋,冷库1座及制种辅助用房等共104间,建筑总面积3559平方米。聘苏州浒墅关蚕桑专科学校教授姜白名为总技师,招收职工181人,年产优质杂交蚕种50000多张,以“帆船”牌注册商标,产品远销苏、浙、沪和新疆等地,是当时江南重要的蚕种基地,供货江浙地区,名誉大江南北。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又扩建了原种生产部。那时的大福蚕种场,已是江浙一带蚕种制种业的“龙头”企业。民国二十五年,宋楚材又投资在大福蚕种场的河北东街增办了“大福二场”。建造了两栋标准化蚕室,都是地下一层,地面两层半的建筑格局,其他辅助设施用房两栋,共124间,建筑总面积达5346平方米。所有建筑都以连廊沟通,蜿蜒曲折,其间小院错落,深邃幽雅,极其江南水乡民居的建筑风格和时代特色。抗战时期,在日机的轰炸下,场内被毁房屋一百余间;二场曾一度被日伪军所占据。蚕业生产处于萧条期,大福蚕种场几濒倒闭。1956年,公私合营开始,云亭双利蚕种场并入大福,更名为“公私合营大福蚕种繁殖场”,后又更名为“国营江阴市蚕种场”,这时蚕种场建筑面积已达12000平方米,蚕种场占地67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50平方米。蚕种场是根据蚕种培育需要而专门精心设计、建造的一组建筑。除第一排平房为生活办公用房外,其主要建筑为二幢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每间均有结构独特的木质排风筒由二层直通屋顶,以随时保持通风功能。地下室构筑水井,有确保蚕种场用水、冷却和调节室内温度之功能。整个建筑除了有主蚕间外还有辅助房、催青楼和化验间。各建筑由长廊、天桥、小花园、天井连为一体。前幢东南化验室后建有地下冷库1座,利用地温供育种室调节温度用。蚕种场除建筑保存完整外,育蚕用具、温度调节、通风保暖设施、器具升降装置等内部设施也全部齐全,这些原始的设施和用具虽然简单却很实用,体现了建造者设计的巧妙,至今仍担负着江浙地区蚕种的供应。江阴蚕种场是目前保存完整的反映我国蚕桑业的专用建筑,也是一处构造设计独特的民国建筑。该蚕种场自建场以来一直延用至今,已有80余年历史,为研究我国蚕种培育技术和蚕桑业的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江阴蚕种场建筑特点
江阴蚕种场以砖木结构为主,占地面积4898平方米,两间蚕室都是地下一层、地面两层半的建筑格局,以风雨廊连接,其间小院错落,深邃幽雅,既体现了江南水乡民居的建筑风格和时代特色,又科学合理地实现了蚕种培育的特色工艺流程。
江阴蚕种场其他介绍
大福蚕种场位于长泾镇北街。1928年,由宋楚英、宋楚材兄弟俩创办。前身是大福蚕种场,1956年公私合营后改称江阴蚕种场,以砖木结构为主,占地面积4898平方米。前为平房院落,后为二进二层楼房,另有地下室,育蚕用具、温度调节、通风保暖设施、器具升降装置等均保存完整,是无锡地区最早的国营蚕种场,至今仍担负着江浙地区蚕种的供应。
2019年10月7日,江阴蚕种场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江阴蚕种场”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