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笥山旅游景点介绍
覆笥山,山峰名。位于江西省兴国县崇贤乡齐分村南三公里,距县城47公里,海拔1125.7米(仅次于大乌山为县内第二高峰),面积1.2平方公里。
覆笥山简介
山势险峻、秀丽挺拔、东望金精、西眺芙
覆笥山
蓉、北接青原、南瞰贡江、屹立之上,可望三县兴国、吉安、泰和三城,被誉为全县群山之宗,史称为“兴国祖山”。
据说,覆笥山系兴国龙脉之源。古县志云:兴国龙脉,乃东起武夷山,经石城牙梳山、宁都齐云山逶迤而来,聚脉于覆笥山。
又传,覆笥山系仙家藏书宝地。覆者,盖也,笥者,书箱也。覆笥山名,就是盖着的书箱子。《云窗私志》云:“昔涓子发石笥,得秘书十二卷,因以为名。”刘向《列仙传》也有记载:古代有个山东人,在菏泽钓到一尾鲤鱼,剖开发现鱼腹藏有画绢,绘着仙山秘籍图,载明仙山乃他登仙之地。此人自称“涓子”,怀揣绢画,寻访画中仙山。一生奔波,历尽辛劳,终于在兴国找到了画中的仙山——覆笥山,最后在此羽化登仙。“涓子”,有人又称之为“北海仙公”。
覆笥山山顶有寺,始建于唐开元二十七年(739),是齐涓子主领山下曾姓捐建,历经兴废。古寺周围环绕着一人高的古寨墙,古代寺僧为抵御寇贼,修筑了坚固的堡寨,历经千年风
覆笥山古寺
雨,苔附藤蔓,寨墙依然。古寺殿前,有一口书泉,虽处石峰之巅,却清泉汩汩,甘甜清澈,流连不绝。泉边石碑书曰:“书泉,书能益智,泉能增灵”。
覆笥山留下了众多邑中名宦和革命先辈的足迹。清初史学家张尚瑗,从北京国史馆谪官兴国,任县令期间,纵情兴国山水,遍赏邑中名胜,尤对覆笥山情有独钟,特将自己的万卷藏书楼题为“覆笥山馆”;后来,又把他在兴国做的诗文,刊印为《覆笥山集》。江西革命先驱袁玉冰是覆笥山下人,他把攀登覆笥山作为革命意志的一种锤炼。1919年6月27日,他登上峰顶后吟出壮美的诗句:“携手同登覆笥山,炎俨四逼汗流颜。去年同叹攀援苦,一振精神不见艰。”“登峰到顶志天涯,跋涉虽艰亦快哉。上到极巅舒眼望,此身仿佛在蓬莱。”1931年9月,毛泽东、朱德在覆笥山上指挥红军取得方石岭大捷,胜利结束第三次反“围剿”战争。有首兴国山歌唱的就是第三次反“围剿”中的方石岭大捷:“哎呀嘞,白云山头放凯歌,大乌山下绿婆娑;均福山上红旗展,覆笥山边红军过。毛委员挥手方石岭,两路包抄把敌破。”红军的恢宏气势和毛委员指挥战斗的运筹帷幄,跃然纸上。
覆笥山景观丰富,奇石众多。在古寺北面的峡谷里,有一奇景石岩,高过三米,宽三点五米,长三点六米,可放石桌四张。此岩形如覆笥,岩内有泉井,传说齐涓子曾在此苦学,得秘书二卷,经五年苦求光阴最终成仙。成仙后,神通威显,获得山下民众万倍信任,治病求医,发药必应,文全武通,得到山下百姓高尚崇拜。所以使得古寺的建立成功,故此山下村民从历史继承齐涓子的史迹,此村曾姓,拾起取“齐分”为名,为齐涓子在山石岩内读书苦求,得道成仙的永久长远之记载。
覆笥山顶北侧有一蛙形巨石,人称蛤蟆石。传闻过去这只石蛤蟆会唱“食兴国,肥泰和”的歌。山神厌其不公,杖击其嘴,故蛤蟆嘴上有一道缺口。清代山下的举人曾冰一曾作诗叹
寺前塔
曰:“食不怀恩肥外人,居心果尔未中平。尚知机会能均等,免至伤残忍苦心。”覆笥山南坡有一块棋盘石,石纹斑驳,纵横如棋,相传是“北海仙公”与巩信下棋遗迹。古寺北坡约200米处,有一纱帽峰,状如古代官宦头顶的乌纱帽。古代覆笥山周围州县的读书人,科考不举,必上山到纱帽峰前叩首,求神佛赐帽,做几次戴帽动作,下次科考,事必有成。纱帽峰前还有马鞍石,状如马鞍。山下的清代拔贡谢怀召有诗赞曰:“骏马纠纠势若奔,装鞍欲发待高贤。接来文章道德士,一跃飞腾上九天。”
山顶还有平湖,名为雁湖,别名雁塘,古时石雁择时而来,栖息其间。
峰顶平坦,草长鸢飞,花香蝶舞,有“足踏山顶头接天,兴泰永吉在眼前”之美誉。
除此之外,山腰还有奇石,有的叫马鞍石,棋盘石,柜子石仅次于大乌山为县内第二高峰。,兰花石,鸡婆石,纱帽石等七石,环绕周围,类形逼真,胜景可观,令人夺目……
近年来,覆笥山下齐分村民,筹次修通登山公路,使汽车可以直达山顶。目前,水泥公路路基已经整理好,路面正在施工加铺水泥。今年以来,覆笥山已经成为兴国夏秋之季,最热门的登山场所,山顶有一眼书泉,相传饮其泉水可以使孩子聪明,很多登山人特意带着瓶子取水。山顶的湖里,生活着一种战略目标只脚的“娃娃鱼”,也是兴国县难得的奇景。
雁湖
覆笥山有关传说
话说兴国县北鄙有一高山,山顶北坡有一奇石,方园盈丈,状如覆笥,百姓遂唤此山“覆笥山”。
南宋初年,覆笥山前石径上,飘然行来一白衣道者,只见他白脸长眉,长鬓拂胸,手执一玉柄拂子,潇潇洒洒,道貌仙风。将至山顶,瞥见覆笥石,面露惊喜之色,俄而击掌大笑,连声说:“得之矣!得之矣!”
覆笥山前百姓,初见此人蹊跷,便有好事者尾随其后,待其击掌曰“得之矣”时,有人即上前施礼问讯:“先生从何而来?得之何物?”
道人面对问讯众人,从怀中掏出一绢子,曰:“吾乃齐人,三百年前钓于菏泽,得一鲤鱼,腹中藏有此绢,上绘一山,系吾得道成仙之地。吾三百年来遍访九州,不意在此觅得,如何不喜?!”言讫,复仰天大笑。道人一席言语,众人如坠烟雾。
道人笑毕,敛容对覆笥山石行礼,尔后上前,以玉拂叩击石笥,口中念念有词。石笥忽然砰然而启,赫然现出内藏的12卷玉牒缀成的秘书,熠熠闪光。众人大惊,相顾愕然。道人将玉牒秘书皆揽入怀,石笥复又自闭,一如原状。众百姓如梦初醒,皆曰:“神仙来矣!”
道人蹒跚上山,行至山顶,将怀中玉书置于石上,石旁忽现一泉,清澈甘冽。道人以手掬而饮之,后盘腿坐于泉边。随其上山的百姓不觉拜伏于前,叩问道人仙号来历。道人双手合揖,侃侃而言:“吾乃齐人,以绢中图示,觅此仙山福地,尔等唤我齐绢子可也。吾欲在此悟惮学道,修成正果,汝等肯助我化缘建庵否?”众百姓如何不肯,齐答:“皆愿效力!”
原来,齐绢子乃蓬莱岛的北海仙公,因简慢如来,被罚离仙界,贬落凡尘,受三百年跋涉之苦,始在覆笥山重修正果,复归仙籍。
齐绢子将山腰一洞定名为“输寥之馆”,结茅于内暂栖,晓喻山下百姓在山顶建庵。每日在馆内将12卷玉牒秘书,细细研读。玉牒中将四海之内,可以登仙的凡人载明,由齐绢子亲往点化,引度他们同登仙界。故齐绢子在覆笥山顶凿一平湖,放养仙鹤,在督引百姓建庵之余,经常骑鹤出山,寻觅四海之内有缘之人,约定他们汇齐覆笥山,共登天界,历时数载,先后点化八人。
齐绢子修道覆笥山,四方百姓闻讯,纷纷前来供奉。有病的求治,有疑的求释,有难的求解,有灾的求救。齐绢子有求必应,万般灵验,四方百姓将其奉若神明,十分崇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帮其建庵。不觉五年过去,石墙铁瓦的覆笥山庵即将告竣。
南宋建炎三年,一日,齐绢子谕示众百姓:不日将有八名有缘之人,远道而来,由他引度仙界。
齐绢子将度凡人成仙之事,山前山后,不胫而走,四乡六隅百姓,纷纷聚于山顶。这日果见远道僧俗人等,逶迤而来,不多不少,正好八个。有的骑马,有的乘驼,内有书生、钓拐农人、采花姑娘、带纱帽的官人等。黎民百姓,谁人不想成仙?故齐绢子从输寥之馆内出来,迎接远客时,众百姓上前拜伏,跪求齐绢子引度,黑压压的人头,何止成千成万,齐绢子谕示众百姓:“尔等暂无仙缘,仍须终生积善礼佛,静待有缘之日,吾自当度耳!”众百姓中,混有不良之徒,见齐绢子不肯度他们登仙,恼羞成怒,嚷嚷起来:“尔食我等数年供奉,如何不度我等,反度他乡之人?!”此言一出,愚民凡夫觉得有理,纷纷爬将起来,对齐绢子口出怨言。
齐绢子不悦,长叹一声,朗声谕示:“吾本欲留居于此,引导众人修身养性,度此方善人,早登仙界,不意尔等愚莽如此,善缘难结,吾如何敢留。”玉拂一挥,引八位登仙之人,冉冉升空。
众百姓拜伏尘埃,叩问齐绢子,何时重来引度。
齐绢子在空中说出四句偈语:
欲登仙界
待有缘人
叩开石笥
玉牒重现
只见祥云满天,仙乐盈耳。齐绢子一挥拂子,将随众人升天的鞍马、骆驼、蛤蟆、棋盘、兰花、笔架、乌纱帽皆打落尘埃,化作覆笥山上的七块岩石。绢子一行九人径往西天飞去。
从此,覆笥山下百姓将村庄起名为“齐分”,纪念齐绢子。将齐绢子叩出的泉水命名为“书泉”。山顶平湖,每年南来北往的大雁来此歇足,百姓称作“雁湖”。覆笥山庵,屡经劫难,后更名为“覆笥古寺”。登山之人,皆往叩石笥,冀图石笥重启、玉牒再现。
覆笥山其他介绍
覆笥山位于兴国县崇贤乡齐分村南三公里,距县城47公里,海拔1125.7米,面积1.2平方公里。山势险峻、秀丽挺拔、东望金精、西眺芙蓉、北接青原、南瞰贡江、屹立之上,可望三县兴国、吉安、泰和三城,被誉为全县群山之宗,史称为“兴国祖山”。
从崇贤乡沿238国道北行一路爬山,离贺堂村约一公里左右可看到齐分村均福山标识,看到标识后左拐,到齐分村后再左拐上山,山路为新修四点五米水泥路,直通山顶,会车方便。
据说,覆笥山系兴国龙脉之源。古县志云:兴国龙脉,乃东起武夷山,经石城牙梳山、宁都齐云山逶迤而来,聚脉于覆笥山。又传,覆笥山系仙家藏书宝地。覆者,盖也,笥者,书箱也。覆笥山名,就是盖着的书箱子。《云窗私志》云:“昔涓子发石笥,得秘书十二卷,因以为名。”刘向《列仙传》也有记载:古代有个山东人,在菏泽钓到一尾鲤鱼,剖开发现鱼腹藏有画绢,绘着仙山秘籍图,载明仙山乃他登仙之地。此人自称“涓子”,怀揣绢画,寻访画中仙山。一生奔波,历尽辛劳,终于在兴国找到了画中的仙山——覆笥山,最后在此羽化登仙。“涓子”,有人又称之为“北海仙公”。覆笥山山顶有寺,始建于唐开元二十七年(739),是齐涓子主领山下曾姓捐建,历经兴废。古寺周围环绕着一人高的古寨墙,古代寺僧为抵御寇贼,修筑了坚固的堡寨,历经千年风雨,苔附藤蔓,寨墙依然。古寺殿前,有一口书泉,虽处石峰之巅,却清泉汩汩,甘甜清澈,流连不绝。泉边石碑书曰:“书泉,书能益智,泉能增灵”。覆笥山留下了众多邑中名宦和革命先辈的足迹。清初史学家张尚瑗,从北京国史馆谪官兴国,任县令期间,纵情兴国山水,遍赏邑中名胜,尤对覆笥山情有独钟,特将自己的万卷藏书楼题为“覆笥山馆”;后来,又把他在兴国做的诗文,刊印为《覆笥山集》。江西革命先驱袁玉冰是覆笥山下人,他把攀登覆笥山作为革命意志的一种锤炼。1919年6月27日,他登上峰顶后吟出壮美的诗句:“携手同登覆笥山,炎俨四逼汗流颜。去年同叹攀援苦,一振精神不见艰。”“登峰到顶志天涯,跋涉虽艰亦快哉。上到极巅舒眼望,此身仿佛在蓬莱。”1931年9月,毛泽东、朱德在覆笥山上指挥红军取得方石岭大捷,胜利结束第三次反“围剿”战争。有首兴国山歌唱的就是第三次反“围剿”中的方石岭大捷:“哎呀嘞,白云山头放凯歌,大乌山下绿婆娑;均福山上红旗展,覆笥山边红军过。毛委员挥手方石岭,两路包抄把敌破。”红军的恢宏气势和毛委员指挥战斗的运筹帷幄,跃然纸上。
覆笥山景观丰富,奇石众多。在古寺北面的峡谷里,有一奇景石岩,高过三米,宽0-五米,长0-六米,可放石桌四张。此岩形如覆笥,岩内有泉井,传说齐涓子曾在此苦学,得秘书二卷,经五年苦求光阴最终成仙。成仙后,神通威显,获得山下民众万倍信任,治病求医,发药必应,文全武通,得到山下百姓高尚崇拜。所以使得古寺的建立成功,故此山下村民从历史继承齐涓子的史迹,此村曾姓,拾起取“齐分”为名,为齐涓子在山石岩内读书苦求,得道成仙的永久长远之记载。覆笥山顶北侧有一蛙形巨石,人称蛤蟆石。传闻过去这只石蛤蟆会唱“食兴国,肥泰和”的歌。山神厌其不公,杖击其嘴,故蛤蟆嘴上有一道缺口。山顶还有平湖,名为雁湖,别名雁塘,古时石雁择时而来,栖息其间。峰顶平坦,草长鸢飞,花香蝶舞,有“足踏山顶头接天,兴泰永吉在眼前”之美誉。除此之外,山腰还有奇石,有的叫马鞍石,棋盘石,柜子石仅次于大乌山为县内第二高峰。,兰花石,-石,纱帽石等七石,环绕周围,类形逼真,胜景可观,令人夺目……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覆笥山”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