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客家博物院旅游景点介绍
江西客家博物院,座落于赣江源头、客家摇篮赣州,位于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城杨仙大道(客家文化城),总占地693亩,总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 是江西省第一座全方位展示客家文化、客家民俗风情的专题博物院,是一座生态园林式的客家民俗主题博览园,下辖一个室内展区——客家文化城和两个室外展区赣南客家名人公园、赣南客家民俗园, 是一座收藏、陈列、研究、社会教育相配套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江西客家博物院前身为赣县博物馆,2010年9月赣县博物馆改为江西客家博物院。
江西客家博物院内设一个基本陈列——客家民俗文化陈列馆;四个辅助陈列,即客家人的一生陈列馆、赣南籍将军陈列,赣南科举文化陈列、赣南非遗展示展演馆;全院由“一城两园”组成,共收藏文物12087件,其中:珍贵文物276件(一级文物1件,二级文物6件,三级文物269件);博物院藏品以客家民俗类藏品为主。客家博物院根据自身的特点,创立了十大临时展览。
2008年12月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2013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2013年6月列为江西省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江西客家博物院历史沿革
江西客家博物院前身为赣县博物馆。
1984年10月,设立赣县博物馆。
2004年12月,设立赣县客家文化城管理局。
2010年9月,在客家文化城、赣南客家名人园、赣南客家民俗园的基础上,整合区域文博资源,设立江西客家博物院。
江西客家博物院历史文化
院徽
江西客家博物院采用书画合一的“回家”变形图作为院徽。院徽的设计理念是:慕名而来的参观者或游客,尤其是客家人,来到“客家摇篮”—江西客家博物院,游子回家,体现中国传统“孝亲·家”文化。圆形内围是个“家”字,家的一点幻化为一条龙,代表客家人来源于炎黄子孙,龙形下方“家”的宝盖头一个“S”形,代表江西的母亲河——赣江。圆形外围是留有缺口的“回”字,象征客家人分布世界各地。五湖四海的客家乡贤“回家”,来到客家人客家文化的发祥地——赣州,来到“世界客家摇篮,休闲养生福地”江西客家博物院具有“家”的享受,“家”的幸福,寓予客家儿女“回家”。
江西客家博物院文化活动
《“娾系客家人”——赣州客家民俗文化展》共分追根溯源、辟野拓荒、汉风唐韵、崇文重教、古建撷英、客家情深、互动园地等七个部分,采用以史料为经、文物为纬的方法,全面展示了客家的悠久历史、客家人的生产习俗、礼仪习俗、人文风貌、建筑艺术及赣南客家与世界客家人情同手足的亲密关系,真实再现了客家人勤劳朴素的品德、爱国爱家的情怀,再现了客家人勇于开拓、自强不息的精神与丰富多彩的客家民俗文化。
《娾系客家人:赣州客家民俗文化展》,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物与民俗文物、图片(含文物照、场景照、人物及实物照)、文物拓片、绘画作品,突出了江西客家的摇篮文化,显示出客家人开拓创业、坚韧不拔、团结奋进、崇文重教的精神。通过榨油作坊、劳作空间两个互动场地,让观众一边参观,一边参与,进行砻谷、筛米、踏碓等各种劳作,以体会客家人的勤劳与智慧。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等领导创建了以瑞金为中心中央苏区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在创建和保卫中央苏区伟大斗争中,赣南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前后共有33万余人参加红军,共有134赣南籍将军被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将军。赣南籍开国将军陈列馆分四大陈列,分别为赣南土地革命简史陈列、赣南籍上将陈列、赣南籍中将陈列、赣南籍少将陈列。四大陈列再现了波澜壮阔的赣南十年土地革命斗争历史;再现了陈奇涵、萧华、赖传珠赣南籍3位上将,邝任农、廖容标、朱明等赣南籍11位开国中将,丁盛、丁荣昌、马泽迎等赣南籍120位开国少将的生平事迹。
赣南,地处赣江上游,是周子、二程子旅迹之所,宋明理学丕显之地。赣南客家人勤奋好学,克求上进,文教蔚兴,士林嘉奋。历代隶名庠序者数以百千计,而膺选金榜题名者,多达556人。这批精英人才的涌现以及他们在宦业上创立的功绩是古代人才选拔制度改革的成功标志,也是赣南客家人文昌盛的历史见证。
赣南客家古代科举陈列以古代科举文化为主线,分为中国古代科举文化、赣南客家历代进士名录、场外掇英三个部分,以大量史料翔实展示赣南的科举文化。
江西客家博物院建筑布局
江西客家博物院,总占地693亩,总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下辖一个室内展区——客家文化城和两个室外展区赣南客家名人公园、赣南客家民俗园。
客家文化城,主要有客家宗祠、杨公祠、客家围屋、艺术长廊、陈展馆、围龙屋、方围和客家文化街等客家文化景观设施,设有客家民俗文化基本陈列、客家精品文物陈列,客家非遗展示展演馆,是第十九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重要场所、中国(赣州)客家文化节主会场、中国客属第三届恳亲联谊大会主会场;是中国国内现有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客家文化建筑群,是一座展示客家文化的“大观园”,是一座客家人寻根问祖的“精神家园”。
客家宗祠
客家宗祠,坐西北朝东南,九开间三进,仿赣县湖江乡夏浒村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戚氏总祠追远堂(清末)建筑,通面阔49米,进深69米,总面积3381平方米。门楼匾额“客家宗祠”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先生题写,宗祠大门楹联移植赣县湖江乡夏浒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戚氏分祠聚顺堂中由孙中山先生在民国九年(1920年)所题赠的楹联。
一进聚贤厅(堂),议事聚会之场所,照壁书画合一的“福”字,来源于赣县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白鹭古村古民居中的装饰书写图案字。二进族谱厅(堂),族谱陈列馆。陈列展出客家96姓氏族谱。三进谒祖厅(堂),祭祖场所。谒祖堂中厅立始祖炎、黄两帝塑像,左右两侧分别设置160个客家姓氏的祖牌。宗祠东、西两侧回廊的墙上各嵌80块客家姓氏源流牌。
客家宗祠是文化城景区的主题建筑,规模大,地位高,在历史上是客家人族姓议大事、定大事、做大事的场所,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
杨公祠
杨公祠,为客家人普遍遵崇的客家风水大师杨筠松而建,故名杨公祠。双重檐砖木结构,三开间一进,坐东北朝西南,建筑面积627平方米。中厅置木雕彩绘杨公座像,背衬直径300厘米的特大型罗盘。门楼牌匾“杨公祠”由中国易经学会副会长杨农生先生题写。
杨公祠内,供奉着一千多年前的客家堪舆大师杨筠松(杨救贫)的塑像,杨救贫在赣南、港台,乃至于异国他乡,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在堪舆学基本理论方面,杨救贫力主因地制宜,因形择穴,观察龙脉,分析地势、方位,从而选定阴阳二宅的最佳穴址。杨救贫的学说经过发展、完善的过程,逐渐演变、形成风水地理的“形法理论”,也称“形势派”或“峦体派”。杨救贫有不少堪舆学理论著作问世,并被悉数收入《四库全书》,后世堪舆界尊称他为“形势派”或“江西派”,亦称“赣派”的风水地理祖师,以有别于“福建派”(亦称“闽派”)的“理气之法”。
圆围
圆围是仿闽西客家圆围建筑,二层楼砖木结构,内设古戏台一座,占地1935平方米。设有“崖是客家人”基本陈列展览,是专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戏剧项目的演示基地。
方围
方围是仿赣南客家方围建筑,三层楼砖木结构,坐西北朝东南,建筑面积1605平方米。是景区专题性展览的重要场所之一。
南迁柱
南迁柱,五柱,圆柱体,花岗岩构造。五柱分别代表着客家人历史上的五次代表性规模迁徙。柱体采用阴刻阳雕形式,通过简练的文字和图案描述了五次迁徙的时代背景,历史事件,迁徙线路,劳动生活等内容故事。五柱柱础分别对应的配以铭文四言体诗,叙述着客家人每一次南迁的历史。
艺术长廊
艺术长廊,仿赣南古建风雨廊桥变异砖木结构建筑。宽6米,长100米,面积600平方米。呈西北东南走向,纵向的轴线设青石廊墙,两侧为靠背式栏杆回廊。廊墙的东北面阴刻绘制了主题为“赣南客家民俗风情百态图”的素描图案,分农事、节日、娱乐、祭祀、求学、婚事、生活等七个篇幅;西南面为“客家诗墙——名贤题诗荟萃”,由地方书法名人书写,共计60幅。“艺术长廊”由原中国文联副主席高运甲题名。
客家艺术长廊中,展示了一副客家民俗风情百态图,介绍了客家人平时的生活、生产、祭祀的场景。因为这幅图有百米之长,所以又被誉为是客家人的“清明上河图”,体现出客家是后辈有人,人才辈出。
牌坊
牌坊,又名三和坊,坐西北朝东南,面阔五间,六柱五楼冲天式,钢筋混凝土结构,粉砂岩青石面板装饰,汉白玉华表冲天柱,明间中柱前置麒麟一对。牌坊宽29、高14.9米。正楼匾额阴刻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先生题写的“客家文化城”五个鎏金大字。六柱的前后两面均镌刻由名家撰写或手书的关于客家源流、缅怀祖德、传承薪火等反映客家历史文化内涵的楹联。
登高台,平面圆形,三层台,逐层上收,顶层台面饰阴阳太极图案。花岗岩砌成,汉白玉护栏,十字对称台阶。台高2.23米,面积669平方米。
赣南客家名人公园,全长5.5公里,结合了客家文化、生态文明与城市建设,主要是以涉足过赣南的名人而命名的园区。设有“一祖四园两堂一阁一址一第”。即:“一祖”:江西开山祖灌婴广场;“四园”:宗师园、名宦园、乡贤园、状元园;“两堂”:将军堂、进士堂;“一阁”为文昌阁;“一址一第”为江西省直属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团旧址及明万历大理寺左寺丞刘思诲故第,是一处全方位介绍历史名人在赣南的历史故事的园区。园内设有赣南籍将军陈列馆和赣南科举文化陈列馆,集中展示132名开国将军、574名进士以及大量名师、名宦、名贤等珍贵的客家科举历史资料,再现赣南乃至江西辉煌灿烂的文化。
宗师园
宗师园,位于赣南客家名人公园园区的最东端,汇聚了汤显祖、王阳明、杨筠松、苏轼、马祖道一、辛弃疾、周敦颐等七位曾在赣南生活、工作过的一代宗师。各宗师名人雕像或坐或立呈一字型排列分布,花岗岩雕琢而成,基座冠以宗师大名。
名宦园
名宦园,位于赣南客家名人公园园东端,东临宗师园,是为纪念历史上曾主政过赣南(虔州、赣州)、赣县的名宦官员:赵卞、孔宗瀚、刘彝、洪迈、海瑞、杨廷麟、张照乘、蒋经国等。采用立方体上下错落环绕分列式画像,大理石阴阳线条素描,配以铭文简介说明。
江西省直属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团旧址
江西省直属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团旧址,位于赣南客家名人公园园中段名宦园的西侧,是仿原江西省直属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团旧址(位于赣县梅林村)的迁址复原建筑,规模有所缩小。现旧址三开间一进,坐西北朝东南,砖木结构。复原陈列了训练团会议室,蒋经国先生卧室,办公室。
江西省直属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团,前身为创办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七月,在南昌市西郊梅岭的“江西省地方政治讲习院”,因沦陷于日寇,校舍半数被毁,不得不停办。民国二十八年(1939)五月,蒋经国先生主政赣南行政督导专员兼任赣县县长时,随迁赣县梅林村继续开办。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江西省地方政治讲习院”更名为“江西省直属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团”。期间国民党政要陈诚、白崇禧等都曾视察过训练团并检阅学员。民国三十年(1941)外迁,地址不详。
左寺丞第遗址
左寺丞第遗址,是明万历进士大理寺左丞刘思诲旧居,此遗址为复原的大门门框和石狮一对,粉红色砂粒岩质地,坐西北朝东南。
乡贤园
乡贤园,位于赣南客家名人公园园区中段,用12块天然巨石素描了12位赣南籍的乡贤人物,基座配以各乡贤人物的铭文简介。这12位乡贤人物是:钟绍京、卢光稠、温革、李潜、阳孝本、曾几、罗牧、魏禧、谢启昆、戴均元、钟崇俨、陈炽等。园设乡贤亭,似当年阳孝本与苏轼在廉泉彻夜长谈的“夜话亭”。
状元园
状元园,位于赣南客家名人公园西段,处乡贤园、赣甫台(文昌阁)中间位置,坐北朝南偏东,由牌坊、状元碑像、长廊组成。牌坊为三间四柱冲天式,花岗岩结构,明间匾额阴刻隶书“状元园”。碑像采用花岗岩长方体立柱浮雕一字形曲线布局,列举了5位赣南籍或历史上曾经在赣南生活工作过的状元人物。他们是:文天祥——南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名(曾任赣州知府);池梦鲤——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恩科状元(赣县籍);郑獬——北宋皇佑五年(1053年)殿试进士一甲一名(宁都籍);谢元龙——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殿试钦点壬特科状元(宁都籍);戴衢亨——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殿试一甲一名(大余籍)。
将军堂
将军堂,位于赣南客家名人公园西终端,东临进士堂,民国初建筑,原为业主温氏民居建筑,征用后根据文物保护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了全面的维修,砖木结构,坐北朝南偏东,五开间二进二层楼带西厢房,为赣南清代至民国客家代表性民居建筑。面积1129平方米。设置展出了肖华、赖传珠、陈奇涵3位上将,廖容标等11位中将,张耀祠等132位少将的赣南籍开国将军的生平资料展览,故名将军堂。
进士堂
进士堂,位于赣南客家名人公园西段,东临赣甫台(文昌阁),民国初建筑,原为业主温氏民居建筑,征用后根据文物保护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了全面的复原维修,砖木结构,坐北朝南偏东,三开间二进二层楼带东、西厢房,为赣南清代至民国初客家民居的代表性建筑。面积1044平方米。设置陈列了以“鹿鸣章贡——赣南古代科举陈列”为命名主题的科举文化(制度)展览,展出了以戴衢亨等为代表的574名赣南籍进士的生平资料。
赣甫台
赣甫台,又名文昌阁。位于赣南客家名人公园西端,是赣南客家名人公园代表性建筑之一,也是江西客家博物院及整个赣县区的标志性景观建筑。辅助建筑有长廊、露天戏台、广场、门楼、院落等,总面积2696平方米。
赣甫台,仿砖木台楼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四重檐,坐北朝南偏西,外观四层内五层,楼高46.36米。二层楼大厅陈列供奉了传说故事的文昌帝君并两个侍童,及魁星、朱熹和文武曲星、文武财神的塑像。三层为博物院专题性的临时展览场所,四层、五层设置为学术研讨交流和观光场地。每层楼的天花、藻井等均彩绘人物故事、祥云花卉等图案。
赣南客家民俗园,位于客家文化城景区的东北端,全长2020米,是围绕赣南客家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专题性展览园区。赣南客家民俗园主要以展示客家人从小至终老的一生,如何培养教育、立业成家、功名成就,最终达到光宗耀祖之目标的过程而形成的相关民俗内容,以客家人的成长历程为主线,由西向东规划设计了五个园:孺子园(旨在弘扬尊师重教、敬爱长辈的传统美德)、耕读园(旨在传递客家人亦耕亦读的情怀)、乡熏园(旨在以乡情乡俗呼唤乡梦)、齐家园(旨在引导民众构建和睦家庭)、功德园(旨在以宣扬大功德唤起全社会的公益心、功德心)。园内设有客家人的一生陈列和客家耕读私塾文化陈列,全面展示江西客家人的人文精粹。
孺子园
孺子园,位于赣南客家民俗园南端,是赣南客家民俗园的第一园。园区采用砂粒岩立方体柱结构,阴阳雕并用铭文手法,设置了以方言柱“崖系客家人”(又名乡音柱)为主题柱,环绕16根信条柱为辅柱呈椭圆形布局的表现形式,展示客家人从小注重儒家道德思想的教育,讲究仁、信、礼、善等传统观念的培养。主题柱柱础隶书“和”字,是园区核心思想的体现。
耕读园
耕读园,位于孺子园的北侧,是介绍客家人耕读文化的园区。园区设置的主体建筑是仿客家砖木结构,三开间二进的传统民居,周边设置有仿传统代表性的农具铁犁、谷斗、水车等景观,是客家传统耕种文化场景的再现。民居内设置了以“耕读传家·崇文重教”为题的“赣南客家私熟文化”展览,再现了历史上赣南私熟文化的场景。
乡熏园
乡熏园,位于赣南客家民俗园中端,是一处呈南北走向仿明清时期沿江街区设置的传统的建筑群。有纯木结构的檩架式、砖木结构骑楼式的民居、还有茶楼、古戏台等系列街坊建筑景观组成。
齐家园
齐家园,南临乡熏园。主要建筑是仿原址清至民国时期,赣县梅林镇梅林村临江民居的建筑。建筑的南北两端分别设置了花轿、酒坛,大鼓、唢呐等四件客家人生活中最具代表性的景观物品,表现客家人最为朴素的文化内涵。
功德园
功德园,位于赣南客家民俗园的最北端,是赣南客家民俗园景区的最后一个园区,主体建筑为仿赣县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白鹭村民居建筑。该建筑砖木结构,坐西朝东,三开间二进二层带南北厢房。民居的南北两侧分别设置了赣南客家赋予功德人物的代表性景观,即功德名望的功名柱、旗杆石,功成名就的罗盘,专著等。民居内还设置了以赣南功德名望的代表性人物的专题展览。
江西客家博物院所获荣誉
2006年12月,江西客家博物院被评为江西百姓最喜爱的景区。
2009年,江西客家博物院核心景区客家文化城被评为4A景区。
2013年5月,江西客家博物院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2014年4月,江西客家博物院被评为江西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江西客家博物院其他介绍
江西客家博物院由客家文化城、名人园、民俗园(一城两园)组成,景区位于贡江之滨的赣县县城城南新区,它把悠久的客家文化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有机溶为一体,主题突出、意境深远、色彩绚丽,是一个集防洪、观光、休闲、运动、游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人文景区。
“一城”,即客家文化城位于赣县县城的东南面,南依逶迤而过的贡江水,对望风水祖师杨救贫隐居地杨仙岭,远眺赣南名山峰山,山、水、城相互映衬,是一个得天地之灵气的风水宝地。文化城整体设计外方内圆,整个建筑风格既秉承了传统文化建筑理念,又结合了浓郁的地方人文特色,她集祭祀庆典、文博展览、商贸活动、休闲娱乐为一体,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客家文化建筑群,可谓客家文化之聚焦,是一座展示客家文化的“大观园”,是一座客家人的“精神家园”。客家文化城是十九届世客会的重要参观点之一,中国(赣州)客家文化节主会场,中国客属第三届恳亲联谊大会主会场。城内包括客家宗祠、太极广场、杨公祠、艺术长廊、客家博物馆、风情街等主要点。
“两园”,即名人园、民俗园背枕青山、腰缠玉水,江边古木参天,自然景色十分优美。围绕县城滨江十里岸线林荫如盖的成百棵古榕树进行重点开发和保护,每棵古树既是景观节点又是开敞空间,树底以砖石或防腐木材铺地,点缀石凳或木椅,方便市民休憩、观景和游乐。在保留江岸茂盛植被的同时,园区内大面积规模栽种了樱花、茶花、杜鹃等名贵花木,形成以古榕树和樱花为主,高、中、低多层次、赏花观叶四季皆宜的生态园区,古榕之多、樱花之盛,堪称全国之最。公园集防洪、护岸、观赏、游憩为一体,坡岸曲折自然、场地自由起伏、园路蜿蜒逶迤、花木婀娜多姿,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四季绿意盎然,环境幽雅清新,花开季节,荡漾其中,樱花烂漫,姹紫嫣红,青山倒蘸,流水潺潺,可观、可游、可嬉、可憩,形成一道美丽独特的风景。
名人园全长3265米,宽50—70米,占地面积24万㎡,主要建设了“一祖四园两堂一阁一址一第”,即灌婴祖园,宗师园、名宦园、乡贤园、状元园,将军堂、进士堂,文昌阁,江西政治干部训练团旧址,左寺丞第,呈现了赣南历朝历代名人形象,将赣南古今人文历史融为一体,充分展示了赣南独特、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公园园路均用青砖、青瓦和卵石以传统工艺铺就,景观灯和路灯以赣南一绝的田村花灯为原形创作,客家风情浓郁。
民俗园东至汶潭水厂,西接名人园,全长2020米,宽30—65米,项目总用地13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2亿元。在延续名人园基本风格及文化基础上,重点突出了生态、质朴、文化、特色植物景观四个方面的特征。主要以彰显客家民俗文化为主,结合贡江自然堤岸形成山、水、园三位一体的生态整体景观。在园内从西至东规划设计孺子园、耕读园、乡熏园、齐家园、功德园,内植物景观按照“樱花为主、多花结合、立体栽植、四季有景”的原则,将30多种樱花分布在其它花木丛中,成为县城贡江岸线打造成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江西客家博物院”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