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旅游景点介绍
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梅江镇梅江北路5号,占地面积293.82平方米,建筑面积394.6平方米,整体坐西向东,系砖木结构建筑,始建于民国五年(1916年)。
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原为耶稣堂牧师住房,是一幢砖木结构二层西式建筑,台基高作成空层,一楼为回廊,二楼为走马楼,砖砌方檐柱,上置大拱券,下用花砖栏杆,四坡顶,盖青瓦,是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1988年1月13日,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历史沿革
民国五年(1916年),耶稣堂始建于此。
民国二十年(1931年),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被蒋介石调入江西“围剿”红军,于同年8月间奉蒋介石命令进占宁都县,其指挥机构设于此。同年12月14日傍晚,赵博生在此以宴请的名义召集团以上主官开会,并宣布全军官兵起义加入红军,史称“宁都起义”。
1981年,国家文物局拨款维修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主楼。
2015年,国家文物局对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修缮保护。
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历史文化
主词条:赵博生
赵博生(1897年—1933年),汉族,河北省黄骅县人,中共党员。民国六年(1917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先后在皖系、直系、奉系军队中任职。民国十三年(1924年)冬转入冯玉祥的西北军,参加过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期间受共产党人刘伯坚等的影响,倾向革命。民国二十年(1931年)任国民党军第26路军参谋长。“九一八事变”后,他坚决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同时,与在第26路军中的中共特别支部取得联系。同年10月,中共中央批准赵博生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12月14日,在蒋介石准备清除26路军中的共产党员的危急时刻,赵博生和季振同、董振堂等率部1.7万多名官兵在宁都起义。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他先后任红5军团13军军长、军团参谋长、军团副总指挥,率部参加赣州、漳州和南雄水口等战役战斗。他指挥果断,屡建战功。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初,国民党军集中4个师的兵力分两路向江西资溪、金溪、南城苏区进犯,赵博生奉命率领红5军团3个团据守长员庙一带山脉,配合主力在黄狮渡一带消灭敌人。他指挥部队连续打退数倍于己之敌的疯狂进攻,坚守住了阵地,出色地完成了钳制任务。同年1月8日,与敌人展开激烈的肉搏战,赵博生在与敌人相距只有百余米的地方指挥,不幸壮烈牺牲。
《参观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罗道旺
昔作牧师堂,饥寒义帜张。长风辞午夜,铁甲向朝阳。
后卫湘江赤,西征塞草黄。忠骸遍郊野,毅魄到文乡。
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其他介绍
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位于江西省宁都县城梅江畔。
旧址原来是一座耶稣堂,始建于1916年,是一幢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建筑,占地面积约有394平方米,整个庭院占地约2040米。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保存完好,还建有宁都起义陈列室。
1931年春,蒋介石派由西北军一部改编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开赴江西对红军进行“围剿”,因不满-的反动统治和蒋介石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不抵抗政策,在中国0的影响和指导下,同年12月14日,第二十六路军将士一万七千多人,在参谋长赵傅生(0员)、旅长季振同、董振堂和团长黄中岳等的率领下,在宁都宣布起义,加入红军。这支起义部队后来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由季振同任总指挥,萧劲光任政治委员,董振堂任副总指挥兼红十三军军长,赵傅生任参谋长兼红十四军军长,黄中岳任红十五军军长。
宁都起义是中国0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领导的规模最大的而且也是取得完全胜利的一次武装起义,红五军团的组成和建立,大大地加强了中央红军的力量。(国家文物局)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