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福院塔旅游景点介绍
宝福院塔,又名宝福塔,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琴江镇梅福村,地处琴江河东岸,始建于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
宝福院塔是一座楼阁式佛塔,塔身砖木结构,七级六面,呈竹节钢鞭形;塔高59.8米,建筑面积1982.12平方米;底层对边直径为10米,对角直径为12米,内空直径为2.6米,墙厚3.7米,墙外边长5.6米,自下而上逐级微收。每级有六扇门,三开三闭。宝福院塔是我国珍贵的古典建筑,是客家先民将中原文化与闽粤特色融合的结果,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1959年,宝福院塔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宝福院塔作为赣州佛塔的组成部分,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宝福院塔历史沿革
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高僧应可、道符主持募资合建宝福院塔。
北宋大观四年七月二十四日(1110年8月11日),宝福院塔竣工。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宝福院塔毁于兵火。
明洪武三年(1370年),僧人明海、正悟等募资修葺宝福院塔。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知县郭尧京主持重修宝福院塔。
清乾隆六年(1751年),知县马尹奇与典史柴文元、邑绅熊承统捐资重修宝福院塔。
民国二十年(1931年),国民党石城县政府下令拆毁宝福院塔。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重建宝福院塔。
新中国成立初,宝福院塔遭到人民政府的查封。
文革期间,宝福院塔内文物悉数被毁。
1984年,在石城县佛教协会的坚持斗争下,宝福院塔解封。
1991年11月12日,国家文物局、石城县人民政府对宝福院塔进行维修。
1992年11月20日,宝福院塔维修完成并通过验收。
201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对宝福院塔进行维修。
2016年底,宝福院塔维修工程基本完工。
宝福院塔历史文化
当代·温诚荣《塔影江心》
巍巍宋塔立城东,倒影斜阳映水中。
乱世硝烟遗劫火,长河潋滟起飞虹。
六朝古寺禅宗远,千载浮屠气象雄。
且喜神工重整缀,再闻宝刹响晨钟。
相传建塔前,石城县内灾害频发,一年一小灾,三年一大灾,琴江两岸的良田不是被旱灾所害就是被洪水所淹。在县城河东有一座小寺庙,寺庙中住着道符、应可两名和尚。他们潜心念佛,广施于民,香火不断。灾民多来朝拜,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观音菩萨见两和尚真心修炼,与佛有缘,有心渡他们成正果,便托梦给他们,让其在寺后用县内千家万户灶砖来建一座七层佛塔,用以镇邪避灾,保百姓安康。两和尚得此点化,暗下决心圆此功德。于是,他们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花费数年时间募集灶砖和资金。县内百姓也纷纷投工献砖,共建佛塔。佛塔终在宋大观四年七月二十四日(1110年8月11日)子时落成竣工,石城县内从此果然风调雨顺,物阜年丰。因为佛塔保佑了百姓安康,生产丰收,生活幸福,人们就将该塔取名为宝福院塔,把高僧修行的寺取名为宝福寺,一来意为有财宝、有福气,二来又与“保护”谐音。
宝福院塔其他介绍
宋·宝福院塔位于琴江镇东城区。该塔是一座江南楼阁式佛塔,始建于宋徵宗崇宁元年(1102年),落成于大观四年(1110年),塔高59.8米,塔身七级六面,竹节钢鞭形砖木结构,造型独特,结构精巧,既保存了盛唐遗风,又有典型的大宋风格,可绕平座穿壁而上塔顶,登临远眺,远近山川、江城风貌、尽收眼底。建筑面积1982.12平方米,底层对边直径为10米,对角直径为12米,内空直径为2.6米,墙厚3.7米,墙外边长5.6米,自下而上逐级微收,高而不危。每级有六扇门,三开三闭。檐角悬挂铜铃,风吹铃动,声播江城。塔墙北较直而南较斜,重心自然向北移成15度夹角,结构严谨,技艺精巧,虽经800多年风雨雷震,仍挺立江边。塔砖多有“崇宁壬年”,“僧道符立”字样,底层亦有“应可”砖记。宝塔在历史上曾遭三次兵燹,进行过两次维修。
宝福院塔是我国珍贵的古典建筑,是客家先民将中原文化与闽粤特色融合的结果,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国之瑰宝。1959年经江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经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宝福院塔”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