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古村旅游景点介绍
江畔村,古称浮潭,位于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沿溪镇,肇始于北宋,兴盛于明清,历经千年,为千年古村,也被称为“庐陵文化古村”、“江南赣商第一村”。江畔古村江水环绕,绿树掩映,村前有千亩草甸,村后青山为屏,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一个错落有致、有山有水的赣派建筑村庄。
江畔古村历史沿革
江畔古村始于北宋真宗年间,历千年,为千年古村。据记载,江畔由世昌公孙仅开基,其时任新干州判,行舟经浮潭,雅爱其山水奇秀,遂肇基浮潭。
江畔古村民间传说
【曲水和状元桥】
跨曲水小河的"南无桥",也被村民口口相传称之为“状元桥”,为文物保护古建。
关于“曲水”和“状元桥”的来历,一个美好的传说在江畔村民中世代口口相传。
传说,古时候有一天,天刚蒙蒙亮,文曲星早早来到凡间,考察天下读书人用功情况,他一路顺着赣江巡视过来,先是来到泰和快阁旁的澄江书院上空,听见书声琅琅,心情大悦。于是,往赣江下游继续巡视,一路上人间寂静无声,大失所望,正准备打道回府。
刚过印霞江,突然,前面传来一阵阵读书声,他拨云一看,是一群青年学子正在花石潭上的书院,对着赣江早读,他大为感动,翻开功名薄一查看,决定给这个村庄增加文运,他提笔在村庄前面虚点几笔,写了个草字“文”,于是,村庄前面出现了一条四转五折的小河,当年,村庄科举考试大中。
村民为了感谢文曲星,把这条小河称作“曲水”。后来,村民又在曲水河上架起了一座石桥,为了纪念文曲星,称之为状元桥。
江畔古村主要景点
1、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江畔村是一个悠久历史的古村落,为千年历史古村。村中保存有连片的100多栋明清建筑风格祠堂、书院、当房和民居,村周有古樟、古驿道、古渡、古堤、古码头、古戏台、古碾房、古庙和古庵遗址,还有被列为文物保护的古桥、古塔。
2、具有独特的中国村落风水文化。江畔村背山靠水,古人根据特有的山势、水系和环境,造就有江畔独有的风水文化,比如有“耕牛卧潭”、“七星古塘”、“文塔临溪”、“笔架樟”、“桑梓树”和“临水居”等风貌。
3、具有深厚的赣商文化。江畔村同时也为赣商文化古村、五义慈善古村和一代儒商孙明故里。明清时期,江畔孙氏成为“江右商帮”中的一支劲旅,成就了一大批巨贾富商。他们先后捐献军饷报效国家,修建会馆士馆、学院书院,修筑吉安白鹭洲堤岸和桥梁道路,一门三代三修吉安府试院。尤以公益为重,积极投身于家乡和社会兴学助教、扶贫帮困等社会公益事业,先后建立义公会、义祭会、义学会、义田会和义仓会,成为远近闻名的“五义之村”。
4、具有自然的古梯田和赣江观光景观。江畔村依山环水,北面青山为屏,山势从东面赣江边向西逶迤延伸至西,村后山间依形就势开辟出层层梯田。江畔村临江而建,东傍赣江,在赣江“沙洲上”可能体验沙滩风光,也可以体验古浮潭波光粼粼的情景和古花石潭的自然景观。
江畔古村吸引井冈山大学、南昌大学及外省院校学者、师生实地考察实践,上海财经大学多次组织师生到该村实习、实践和研究,被上海财经大学著名财经史专家、学者汪涵民教授称为“赣商第一村”、“儒商典范”…
交通tips:江畔古村,现今也俗称江边村。位于泰和县沿溪镇境内,距吉安市40余公里,自驾50分钟车程;在泰和县城东北15余公里的赣江边,县城车行20分钟;距泉南高速公路泰和北出口东北方向10公里。
光绪泰和县志记载:“泰和县城东北沿江行三十里,有一宽十二丈、长十里的浮潭,波光荡漾。”说的是在江畔上游处“沙洲上”位置,江面开阔,水流较缓,在靠江畔村这岸形成浅水滩,江水清澈,波光粼粼,有如深潭浮起,所以叫“浮潭”,所以,江畔村也称为浮潭村
江畔
江畔村依山环水,北面青山为屏,山势从东面赣江边向西逶迤延伸至西,西面山脚下为千亩良田,村后山间依形就势开辟出层层梯田。村庄东临赣江,浩瀚的江水从南边天际而来,奔流向北,碰撞在河岸的崖壁上,激起层层旋涡,形成深水的花石潭。
光绪泰和县志记载:一是“花石潭在县东北三十里,潭侧有大小石,日出则五色灿烂如花,故名”。明朝兵部尚书、太子太保泰和人尹直有诗云。二是“花石潭巡检司在县东四十里花石潭,明永乐初建,隆庆间知县祝教重修,乾隆二十五年奉裁。”三是:“便民仓,在花石潭巡司内,知县祝教修,东西廊为仓,万历二年知县王道成重修,曾于拱记。”四、明清时代,花石潭上设有巡检司。据《明英宗实录》记载:“花石潭舟船停泊,多被盗贼劫掠,不可无巡检防捕,故命设之。”
明朝兵部尚书尹直,多次到江畔花石潭巡检司视察,对江畔旖旎风光留下了美好记忆,由此作诗纪念,描写江畔沙洲、浮潭和花石潭等美景。
《江畔花石潭》
去县东逾舍,巡司扼两河。
盐沙堆白渚,花石蘸清波。
风动金鳞跃,星驰采鷁过。
几回经宿处,击节和渔歌。
【古石塔】位于村后东北角赣江边上,称为“魁星塔”,也称“状元塔”、“惜字塔”、“江畔村塔”。
古石塔由砖石砌置,六面五级,葫芦顶,高15米,为泰和县第二高塔。塔身嵌有青石阳刻“惜字”二大字,意为珍惜文字。
古塔旁,有一座名为“回龙桥”的单孔古石桥横跨溪上,因为,赣江涨水时,河水倒灌溪内,有如游龙回旋,故桥得之名。桥边有颗被称为“笔架樟”的数百年大樟树,分3-4枝大树杈,枝繁叶茂。从远处看,石塔就象一支如椽大笔,斜架在“笔架”上。
古石塔高耸雄峙,造型优美。最上层正南面镶嵌“文运开天”石刻匾,在塔身第五层三个窗口,有石雕“指日高升”、“魁星点斗”、“天官赐福”等传说故事的人物形象。
其中,石雕吉祥图案“魁星点斗”是采用会意文字的形式,画面上有一魁星的,魁星神像头部像鬼,一脚向后翘起,如“魁”字的大弯钩,左手捧墨斗,如“魁”字中间的“斗”字,右手执笔,单足站立在鳌头之上,意寓用笔点定中试人的姓名,这个人物形象也组成一个草体的“魁”字,取魁星点斗独点鳌头之意,形象生动,拼字巧妙。
“魁星”为北斗七星中前四颗星,即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的总称,主文运、文章。在科举考试中,取得高第称作“夺魁”,“魁首”,所以当地人把魁星塔也称作“状元塔”
【古石桥】村庄前面东南方有一条进村道路,跨河有一座三孔古石桥,称为“南无桥”,也称之为“状元桥“、龙湖桥”或“虹桥”,为省级保护文物。
桥由江畔村公建,高3.5米,长38米,宽3.4米,始建于清朝光绪元年,为红米石砌置而成,桥面铺岩条石,两边立有青石桥墩和栏杆,桥墩上阴刻“光绪元年洪秋吉日建”和“南无阿弥佗佛”。
【赣江】从泰和县城沿赣江顺流而下,过印霞江和石虎塘水利枢纽,到达江畔村。
【曲水】江畔村前有条小河,称为“曲水”或“曲水溪”,来自“曲水流觞”。如玉带从村前缓缓流过,再往东北向绕村而过,注入赣江,实现江河交汇。
【草甸】河对面是一片阔野和大草甸,两岸种着一些桑叶树,草地上则散种着高大的梓梓树,形成江畔村一道美丽的风景,也诠释了别具一格的桑梓文化。
【古樟】江畔村口四周和房前屋后的樟树连片,古樟有伞樟、迎客樟、笔架樟和连理樟……,
【伞樟】村子东南向,从县道进入江畔的口子上有一棵大伞樟,称为“伞把树”,伞樟像一把撑开的大伞,长得十分匀称,非常对称。
【迎客樟】从“伞把树”一路进村,到桥上村口草甸上,则有一棵冠盖如云的大樟树,树冠足可荫蔽一亩多的地面。它挥展双臂,好似热情欢迎来往客人,因此称为“迎客樟”。这颗古樟有千年树龄。
【中夹塘水库】江畔村的古塘众多,最大的就是西面山间的“中夹塘”,取名得自“两山夹一塘”,现为“中夹塘水库”,为灌溉作用。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国家提倡大兴水利,在原中夹塘基础上修成现有的水库。
村后有八口塘,其中处于六合祠堂后面的一口叫月光塘(在口语异化为:月股塘),其它七口呈七星排列,组成“七星伴月”的古风。池塘环环相连,口口相通,聚集山涧来水,汇成涓涓一溪,从古塔旁潺潺流过,向东注入赣江。
【书院】在村后东面赣江边一座俗称“礁背”大石山上,称为“浮潭书院”。
【藏书楼】明清时期,江畔建有著名的藏书楼《文潭楼》,收藏有历代经典书籍和古代善本2万多册。
其中有文学史和图书史称为泰和孙氏刻本的《金元明八大家文选》。
江畔古村其他介绍
江畔村,古称浮潭,位于泰和县沿溪镇,肇始于北宋,兴盛于明清,历经千年。古村江水环绕,绿树掩映,村前有千亩草甸,村后青山为屏,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一个错落有致、有山有水的美丽村庄。
江畔村是一个悠久历史的古村落,为千年历史古村。村中至今保存有连片的60多栋明清建筑风格祠堂、书院、當房和民居,村周有古樟、古驿道、古渡、古堤、古码头、古戏台、古碾房、古庙和古庵遗址,还有解放后的“合作社”、“粮站”和“碾米厂”,还有被列为文物保护的古桥、古塔。
江畔村背山靠水,古人根据特有的山势、水系和环境,造就有江畔独有的风水文化,比如有“耕牛卧潭”、“七星古塘”、“文塔临溪”、“笔架樟”、“桑梓树”和“临水居”等风貌。
用时参考
2-3小时
交通
江畔村位于江西省泰和县沿溪镇,距县城东北15余公里的赣江边上,泉南高速公路泰和北出口东北方向10公里,从县城驾车30分钟左右。
门票
免费
景点位置
江西省泰和县沿溪镇潋溪村委江畔村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江畔古村”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