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谱旅游景点介绍
青云谱,古称梅仙祠、太极观、太乙观、天宁观,青云圃等,坐落于江西南昌青云谱区青云谱路259号,梅湖之滨,定山桥畔,占地面积约114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500平米 。
青云谱是一座依据道家规范建设,具有赣派建筑江西民居特色和明清制式特点的古建筑群,总体布局采取南北中轴线封闭式、天井院落递进式构成,结合周边环境,形成湖中见园、园中有院,层次分明、别有洞天的建设格局,青云谱古建基本上是明清制式,结构均为江南民间的穿斗式和抬梁式混合木结构,外墙围砌本地产青砖空斗清水墙,主体建筑三殿采用四柱八界梁及五柱九界梁建筑形式,青云谱作为保存完好的江西净明道教发源地,对研究道教文化和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
2006年5月25日,青云谱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青云谱历史沿革
据清康熙年间江西按察使司周体观所撰的《青云谱道院落成记》中记载,二千五百余年前,周灵王的太子王子晋便在此开基炼丹。
西汉末,梅福(字子真)在任南昌尉时,曾因讽刺王凤专政,后弃官隐钓于此,汉末即在此建立“梅仙祠”,为青云谱前身最早的名称。
东晋时期,许逊(字子敬)在江西治水,并亲到当地督治,并首倡道教“净明派”,建立“太极观”,今青云谱内二门的“净明真境”四字便由此而来。
东晋咸和九年(334年)前后,书法家王羲之曾为江西临川郡典试,欣赏梅福种荷的“莲池”,并临池作书,清洗笔砚,池水都黑了,称名为‘墨池’。
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任临川内史期间,曾在此居住注释《老子道德经》。
唐大和五年(831年),“太极观”更名为“太乙观”。
宋至和二年(1055年),重建庙宇,称为“天宁观”,道家刘颐真从洪崖到此阐发净明教义,兴盛一时。
明初时,明太祖第十七子宁王朱权曾在青云谱修道。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朱耷隐居于此,改建为“青云圃”。
清康熙年间,在原有道院基础上进行重建,易“圃”为“谱”,寓意“青高如云”。
1959年,青云谱道院辟为八大山人纪念馆。
青云谱历史文化
青云谱道院的建殿立像,是依据净明道派历代的传统定式与当地形势史迹而规划进行的,唐代以前有关文献难以见到,至宋代刘玉真大阐净明宗教,对殿宇建置也吸取了前代形制并加以发展。但宋元以来又久已不显。直到清初创建青云谱道院,且各地净明教徒分支衍派,建殿立像须纳于一轨;以朱道朗为首的净明学者再加以提倡。规范此后青云谱的殿宇修建,也都是遵循前旨而又有所补充,遂形成一个富有地方特色的“净明真境”。建殿青云谱道院建殿立像,是完全按照净明道派所定的要求和方式而选场、布局和营造的。
青云谱道院落成记(清)周体观
夫寺观庙堂,寰球甚多。苟无仙踪贤迹,庙貌纵壮观瞻,愚何充其庶几矣。究不免为傅奕傲,即仙有踪、贤留迹,尤非大有功于人命人心,亦不足耐学士寻味,善人呵护。惟距豫章城南十五里许,有青云谱道院者,山排七星以作冠,涧绕九曲而作带;右折洪崖之肩,左提白虎之领,龟蛇伏其侧,天梯架于前,询炼丹汞,成仙真之第一境也。然是谱何自防哉?周灵王太子晋,以瑶笙博瑶丘欢,语以真道,教以丹鼎变化,指是谱为内炼所,而子乔丹成,于是冲举,于是寄丹上书,控鹤度亲亦由于是,是是谱之所由来也。周衰秦强以还,避乱隐居而追子乔踪者,正复不少。汉有南昌尉梅子真,名福,为讥切外戚,遁迹尉山,曾游钓是谱之旁。访晋忠孝之迹,羽化于霞岭。后泊魏晋,而仙真始大萃于是。原是谱侧有老龙窝。其旁旧有井名横泉,幽通长沙井。初,蛟精化黄牛,卧城沙碛上,许旌阳尾其处。翦纸化黑牛与斗,令施岑诸真,乘间诛之。蛟精伤左股,奔人老龙窝井中,直至贾谊井出。敬之留吴世云,陈孝举、周惠常、曾兴国、时道阳、董紫庭防堵其窟,亲诣长沙贾玉史家并二子诛之。返是谱,令施太玉、彭武阳、吁道微、钟离君、郭景纯诸真,珍灭余党。咸集是谱,发明净明忠孝之传,证以子乔忠孝之道。是谱由周而来,仙真会萃于斯,称盛祖派宗教于斯,昌明历宋、齐、梁、陈、隋,世之隆污不常,而谱之兴废靡定。间有名真,乃为我学,致使载笔者吐弃之,至唐吕纯阳,复飞剑插地,植桂树,规定旧基。刺史周逊,奏建是谱,颁其名曰太乙观,迎万振居之,后振于此乘白云至帝乡。其亲炙者,佥羡内炼功,则忠孝之学方坠地矣!迨宋至和初,勃赐是谱为天宁观,真人刘颐真居之,与明周颠仙,先后兴灭继绝,大阐净明忠孝之道,相继焚修于是谱。逮有明之未,宁藩宗室裔,自称八大山人者,伤世变国亡,托迹佛子,放浪于形骸之外,佯狂于笔墨之间,后委黄冠,自号良月道人,又字破云樵者,访历代之仙踪,爱天籁之山水,得吕纯阳驾青云来降,示诸秘要。于是赎已失之基址,倾囊藏以建修。绍姬太子许旌阳,以明忠孝之道。邀马道常诸道友,以讲净明之学,则青云谱之名于斯树焉。马道常喜宗教得人,先化鹤绕是谱三匝而去。而良月,隐君子也。余幸来南昌,久闻其名。佩之良深。其友章松樵,为青云谱道院落成,请记于余,余固乐为之记。赐进士第中宪大夫江西按察使司前吏科左给事中内翰林国史院庶吉士古燕周体观‘撰。
清代戴有棋的《重修青云谱碑记》和周体观的《青云谱道院落成记》中都记载青云谱是朱耷创建的道院,而周《记》更明确说就是八大山人。据考,八大山人姓朱名耷,明宗室。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亡,时年19岁。因不满清王朝统治,为了避免清廷迫害,于23岁逃于释门,在进贤介冈剃发为僧,后在新建洪崖(今南昌市湾里区)侍奉生母。朱耷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36岁时来南昌省亲,亲往会城南郊的梅仙祠旧址察看,这里是他家世代祖辈信奉道教的老地方,从洪崖迁回的母弟也栖隐附近的寺庙,旧识的农村长老亦亟欲他迁来,于是便决意在此定居,并计划重建一所道院。
朱耷邀集马道常(号常往,四川人)、周德锋(号占月,新建人),胡德周(号之玫,南昌人)等4个道友,进行规划,见定山桥纪毁途中,急待修造。他首先倾囊,再加之同筹仁人、地方贤达、以及“隐显诸公”,都大力襄助。据《净明忠孝宗谱》载,这时朱道明(相传为其弟牛石慧)也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冬来谱修道,参加创建。经过六、七年的奋力,到他42岁清康熙六年(1667年)时,道院才初步建成。(见舒性于丁未作《青云谱落成序》)。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朱耷50岁时,青云谱更为完善壮观。黎元宽撰《青云谱志略序》载:“全真朱良月至自洪崖,顿兴起之,即瓦砾之道以至金碧之功,可云奇特,而良月视之,不过修仙绪余,故其署榜日‘青云谱”,古老的梅仙祠旧址,已由瓦砾荒地,建成金碧宫殿,值此谱辟堂开,正式额名“青云圃”。此时青云谱,无论在建造殿堂屋宇,布置庭圃环境,阐发净明教义、制定传派谱序、规戒语录、编纂谱志艺文、集订经典史籍等诸方面,都已趋大备。直到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62岁时便将道院交其徒主持。
青云谱建筑特色
青云谱古建筑群总体布局采取南北中轴线封闭式、天井院落递进式构成,结合周边环境,形成湖中见园、园中有院,层次分明、别有洞天的建设格局。
青云谱古建基本上是明清制式,结构均为江南民间的穿斗式和抬梁式混合木结构,外墙围砌本地产青砖空斗清水墙,清初300年来,青云谱道院几经兴废,今殿堂屋宇大半是清末重建的,青云谱老大门和二门仍是300年前的砖石建筑。。
青云谱主体建筑包括:关帝殿、吕祖殿、许祖殿,三殿采用四柱八界梁及五柱九界梁建筑形式,三殿前后有天井内庭。一进天井内有五百年罗汉古松一株,二进天井内,三殿周围有回廊环绕,左右设偏殿厢房,形成前后四合院布局,并有逐殿升高之势,天井有良好的排水、采光功能,门窗饰以雕花格扇。
青云谱屋面为小青瓦铺设,配以正脊、正吻,悬山做法;吕祖殿东面有黍居小院,曾是八大山人休息之所,西面有鹤巢小院;许祖殿东西两侧分别是:斗姥阁、三官殿、峤圆及附属小院。整座古建筑群由清水墙与园林隔开,自成一体,只留“众妙之门”及“斗姥阁”大门内外交通。
青云谱主要景点
青云谱主要景点包括主体建筑关帝殿、吕祖殿、许祖殿三殿,同时还有前人曾归纳的谱内10景、谱外10景,其中有的以山川特色地势起伏而名。
根据现存的遗址实况和康熙时青云谱始建的石刻全图相互对照来看:道院坐北朝南,大门前一“洗心亭”(已毁),大门石额书“青云谱”三个大字,三门石额书“净明真境”四个大字,背额书“众妙之门”四个大字(为《东子道德经》中四言)。再依次为关帝、吕祖、许祖三进殿堂。以许祖殿为主殿,上建玉皇楼。左为三官殿、斗姥阁;右为娇圆、观鹤楼(后加)。左右厢房有黍居、鹤巢等室。建筑风格阔敞空灵,斗拱朴实。不绘彩梁,不施雕镂。达到了“精而不华,素而不饰”要求效果。
黍居炼汞
传为周灵王子乔炼丹处,是青云谱远古开基的地点,约在今“黍居”方丈堂所在,八大山人曾隐居生活于此。
白莲同池
传许真君斩蛟精后,也就是治水成功后会集群真于谱凿池种莲,大展净明忠孝之教,原载这个池在谱的左边,即今园中池塘。
闲锄芝圃
传许真君驱蛟精后,独去长沙,嘱群真等候于此,群真闲时,日种芝草为戏,后来八大山人取名“青云谱”,这个“圃”字当有道家“芝圃”含义。
卧听松琴
自古以来,谱内外多种松树,迎风操琴,声色感怀。传说唐时吕洞宾每年一来,卧听松琴,或旬日而去,相传其松在谱内园中埠上,八大山人记载很详,但此文献,迄未见到。
五桂合株
唐桂原植于许祖殿前天池内。据胡廷校《五桂合株记》云:唐贞观十一年(637年)天师万振住持于此,“因梦中治贞观宠妃病”唐太宗赐道观名为“太乙观”,即种此桂。“后至明初,桂树枯残,朱道良当主持时,浇华池之水,喷之复荣,而于旁发生小桂,日见繁盛,追树出檐时,老桂枯而新桂生,今日之桂乃当日新桂,当日老桂已如超升者胎脱骨换矣。”又传为唐吕洞宾来此听松琴时,插桂以戏。朱良月以桂生处建殿。此桂曾经多次灾厄。直至1962年,因水大淹泡,抢救无效被毁。
岭云来阁
传唐吕洞宾乘青云来告祥于阁内,其阁后殿,八大山人曾建阁于此,这是青云谱名的由来,阁址或即今斗姥阁所在。
香月凭楼
八大山人曾在谱的右边建香月楼凭览风光,有“骚首问之”的意思,楼已毁,白牡千树八大山人曾在谱的左右,种植过许多白牡丹树。后来谱内不断种植红白牡丹。
素梅一岛
古人隐于山水间,喜种松竹梅,取其耐岁寒的精神,而梅花更具高贵品格,汪洋之中,犹如岛居,故称“素梅岛”,原谱载,八大山人曾在谱左建“素梅一岛”以自况。
鹤巢飞身
八大山人从洪崖初来南昌创建青云谱,遇见一个四川人,他本姓上官,不知其名,后取姓名为马道常,号常往,与朱良月同来建道院,在谱内相聚6年,后被尊称为“青云谱副开业祖”,记载说他肢体雄伟,须眉另具色相,一日,无疾而逝,神话说他化鹤飞去,其室即现在的“鹤巢”,与“黍居”相对称。八大山人曾为他作了传,流传于世。
七星山枕
七星山在青云谱的北方,是这谱的来龙谱头枕在此,所谓七星是形容这座山的丘埠,罗列象斗状,围绕山基。
龟蛇对戏
龟蛇二山都在青云谱的西面,排插水滨,两山形状象喷泉戏流,龟山自北而南,灵秀突出,蛇山由南而北,自上而下,辗转起伏长几十里,二山分势情顾,灌田万顷。
涧溪交濡
涧水由东北方经正北再倚谱在下汇溪水于青云谱的南面,溪水由正东而来,汇涧水流于谱的南面,再合流而西。
一涧九曲
凡水朝东为顺,西流为逆,惟涧溪两水,汇合于青云谱的东南隅合流西出,环绕九曲,不舍昼夜。
五里三桥
定山桥在谱南,以长定山作桥址而名,桥东二里余有朱姑桥。是八大山人姑母捐资而建,改名,桥西约三里,有观音桥,五里之中,连此三桥,诗人有“五里三桥”。
钓鱼桥拙
西汉末年,南昌梅福(字子真)因当时政治腐败,曾向皇帝上书,讥切外戚,皇帝不听,他便去官弃家,游钓于此,相传钓矶在现今青云谱前定山桥畔,础石久已淹没不存。
老龙窝居
老龙窝居在青云谱的西部,即谱的右边,据传梅湖有窟。外傍抚江,内潜定山之泽,神话说曾有老龙倦飞,偷安丘壑,形巨莫测,然不惊人,也不祸人,后闻钟鼓声,不再出现。又相传晋时,许旌阳驱精于此,蛟精入窝井潜逃,许真君终于斩之,该处有井名冷水,可见这里是许旌阳治水的重点地方而加以神化。
竹林筛月
竹林筛月在青云谱的背面,古时竹林深幽,月光照射,点点如筛,为四时美景之一。现今种植水竹丛林,曲径通幽。
柳岸闻萧
柳岸闻萧在青云谱前的梅湖岸边,柳榆飘摇,箫声悠扬动人。
上天梯云
南昌城南,地势渐高,多有峰峦,起落百千,象星棋罗列,其间,高以丈计的为山,高以尺计的为岗,自章水而上,经过重重山岗,最高的为南山之巅,唐万振曾在山顶筑坛。登而望之,四顾豁然,城乡景物,细如粟介,传说万振在此跨白云冲举,故称上天梯云,南山在青云谱南蛇山身上,随时代变异。山岗磊落,不复旧观。
青云谱其他介绍
青云谱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区的南部,因境内的“青云谱道院”而得名,有“英雄城南大门”之称。
青云谱为八大山人故居。青云谱原是一处历史悠久的道院。相传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周灵王太子晋(字子乔)到此开基炼丹,创建道场,“炼丹成仙”。西汉时南昌县尉梅福弃官隐居于此,后建梅仙祠。晋朝许逊治水也在此开辟道场,始创“净明宗教”,易名为“太极观”,从此正式形成道统,属净明道派。至东晋大兴四年(321年),为道士许逊之“净明真境”,唐贞观十二年(641年),刺史周逊奏建,名“天宁观”。大和五年(831年),改称“大乙观”,由道教天师万元振在此修道,至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敕建为“天宁观”。唐太和五年(831年),刺史周逊又易名为“太乙观”。宋至和二年(1055年),又敕赐名为天宁观。历代屡废屡建。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改称青云谱,寓意“青高如云”。
明末清初,明代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朱良月(即朱耷、画名八大山人)偕其弟朱秋月(即牛石慧),因厌恶世俗隐居于此,出家为道士。后人慕其贤,集资改建为“青云圃”,后又将“圃”改“谱”。从此,八大山人便成了青云圃的开山祖师。后人还建立了“正开山祖道朗号良月文号八大山人朱真人”功德堂的牌位。
园内有前、中、后三殿。前殿祀关羽,中殿祀吕洞宾,后殿祀许逊。后殿院中有桂树数枝,相传为万振元手植。每至仲秋,桂香四溢,十分清幽。整个园内古树参天,曲径幽回,亭台玲珑。外有清泉环抱,内有异花奇草,闹中取静,悠然自得。
园内藏有八大山人(别号有雪个、个山、人屋等)真迹。朱耷擅长画水墨花卉禽鸟,笔墨简括,形象夸张;书法学王献之,风格自成一家。这些藏品对于研究清代的绘画艺术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2006年青云谱作为清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青云谱”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