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景点>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旅游景点

信江书院

信江书院属于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信江书院景点照片

信江书院旅游景点介绍

江西四大古书院之一

  信江书院,江西四大古书院之一,位于中国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信江南岸黄金山上。

  信江书院创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旧称“曲江书院”。康熙五十一年扩建后易名“钟灵讲院”。乾隆八年(1743年)在后山建楼以祭祀朱熹,更名“紫阳书院”,乾隆四十六年始称“信江书院”。

  信江书院内有钟灵台、春风亭、一榻轩、夕秀亭、日新书屋、亦乐堂等十余处古色古香的古建筑。在书院的东北部亦乐堂旧址上,建国后修建了“上饶专区革命烈士纪念碑”和黄道烈士墓”。

信江书院历史沿革

  曲江书院

  据同治六年(1867年)广信府知府钟世桢在《重修信江书院志》序中记述:“信州之有书院,自郡守张公始”。张公,即康熙年间的广信知府张国桢,号觐以,直隶宝坻人,康熙三十三年任广信知府。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当地士绅拟建他的生祠。张不接受,改设义学,匾日:“曲江书院”。院址就在今日信江书院。

  钟灵讲院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知府周錞加以修葺,改名为“钟灵讲院”。延师主讲,招收七县即:上饶、永丰(今广丰)、铅山、玉山、贵溪、弋阳、兴安(今横峰)的士子生员,在其中学习。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李光地为之作“记”,对周錞之创办“钟灵书院”大加赞赏。

  紫阳书院

  乾隆八年(1743年),知府陈世增以少书舍难容多士为由,修葺而增广之。改名“紫阳书院”。

  信江书院

  乾隆四十六年(1781),知府康其渊改“紫阳书院”为“信江书院”。此后各任官员又进行了维修和大规模扩建。此时的《信江书院》“自大门入,历阶而升,为前厅,为讲堂,为泮池……缭以石栏,荫以嘉植,静与神会,旷若天游”,气概委实不凡,其间青云阁,一塌轩、中道亭、文汇轩、万锦书屋、浦溆潆洄、凌云精舍、四照亭、半山亭、夕秀亭等星罗棋布,参差错落、交相辉映。书院蔚然壮观,成为一完全园林化的学堂了。

  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王赓言带头捐资买下附近民房,使信江书院规模扩大到占地6万平方米(现遗存2万平方米)。

  到了清朝末年,书院制度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随着封建社会没落,整个教育事业颓败,书院也日渐腐朽,积弊愈来愈深,已难育异材,书院改制势在必行。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全国大大小小的书院陆续改成了新式学堂。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信江书院改设广信中学堂(今上饶市第一中学前身)。民国初,称信江中学。继之,先后改为江西省立第十中学、第六中学。建国初,称省立上饶中学校。后又嬗递上饶中学分部、上饶初级中学、上饶县中学、上饶师范学校校址。

  土地革命时期,赣东北苏区创始人黄道、邵式平等曾在此从事教育工作,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解放后,为缅怀先烈业绩,在院内岗顶上修建了上饶专区革命烈士纪念碑,在院址东隅修建了黄道烈士墓。

  1987年,信江书院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以来,先后投入700多万元人民币修缮古建,整修环境。

信江书院建筑布局

  现存信江书院总面积约2万5千多平方米。乾隆全盛时期超过六万多平方米。在这样大的地面空间里,书院北区和中区的布局有紧凑严密又自然成趣的特征,而其它几个区域则较为松散。

  书院保存的古建筑有钟灵台、春风亭、一榻轩、夕秀亭、讲堂、十八排(学舍)、日新书屋、又新书屋、经训堂等10多栋。旧址内仍见阶曲廊回,古木参天,修竹夹径,景色幽美。

  在鹅湖、白鹿洞两书院前方不远处,皆设有接官亭,以便远道而来的官员能在其中稍事小息,整顿衣冠,然后从容步入至圣门,这是一项精细设计。而信江书院以其紧靠府城之故,便省略了这一环节。

  信江书院的特色,在于它既遵循了由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出发而逐步形成的标准化程式,又不为其所限,有创新,也有突破。这就是以主体建筑为中心,大规模地向横的方面发展,向主体建筑的东、南二个方面发展,依据地形地貌,巧妙吸取和灵活运用了江南园林建设的一些特点及其表现手法,以适应封建士大夫和文人学士山水情趣的需要,精心设计,合理布局,围绕着主体建筑先后连续展开、相继组成了若干个各有个性特征,又有相互联系的院落单元,或称建筑群。彼此之间,看似形离而实则神会,一组组小建筑群都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个大建筑群体中,显示出剪裁、组合的独特匠心,这部分建筑,本着儒家“诗书礼乐”的综合教育思想,也就堂堂正正纳入了书院建筑建置之内。我们为有别于单纯祭祀系统和教育系统的建筑,而统称之为游乐系统的建筑。比如高台崇阁,宜于俯览山河,吟诗作赋,陶冶情操,也就具有了对人的心灵潜移默化的功能。这是与封建社会中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带有强烈“耕读文化”色彩的历史氛围相一致的。

  在乾隆年间扩建信江书院时,于讲堂东辟青云阁,于阁门前置碑亭,原意显而易见,是欲形成仅次于西侧主体建筑的第二组建筑,以弥补主体建筑限于地形所限,纵深较浅而造成形制上的不足。后来几度修葺,礼崩乐溃,突破框框,这第二组建筑便主要朝着游乐系统发展了。于是阁后有蒙泉、鱼计之设,拾阶而上,置中道亭,与观善堂相通,复因地势建夕秀亭,改青云阁为青云别墅,与凌云精舍相对称。这样,紧依第一组建筑东侧展开的既有精舍又有亭阁的第二组建筑,便成为介于教学和休闲两大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建筑,承上启下,在总体布局上起了很好的缓冲作用。

  第三组建筑是游乐系统中的重点园林区,故穷极精思,选取院中位置适中,地势险要的傍水冈丘上,劈坡斩石,飞悬栈道于其上;临水傍江,巧构亭榭于其间。据冈平基,高筑厅堂,设苍玉,置景中之景,叠假山,成山外之山。处处因势随宜置景,少事雕凿而自然成趣;稍加开拓而格外雄奇。若使阴雨霏霏,大雾漫江,身临其境,信步于亭廊之间,便会有一种飘飘然游乎方外,缈缈乎入于仙境之感。故前人大书三字于其境,曰:“小蓬莱”。王赓言《亦乐堂示肆业诸生诗》中有几句情景交融的佳句,也正是在细雨绵绵、薄雾蒙蒙中写成的:“子衿城阙漫兴歌,邦彦仪型自昔多。山向南屏新拓地,水流中沚渐抽莪。……风雨千秋聊尚友,□畲经训意如何?”

  第四组建筑沿第三组建筑之余韵,在东廓原谷神道院内以轻描淡写式的手法,在河边小支流上架一小石拱桥,旁建一亭,曰:“问月”,保留了谷神道院寮舍、浮惠殿、经训堂等古建筑,拓展了书院东廓景观。

  而在道观山南,则因地势低平,广凿池沼,形成了听蛙池、浴德池、努力风云等富有山水情趣的格局,兼容并蓄了唐宋时代留存下来的一杯亭、溪山堂、含辉阁等,在书院内构成了一个文化园林,满足了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聚会宴游的客观需要。

  总之,或因疏流而凿池,或依盘石而建阁,凌险筑台,临水构榭,皆信其自然而巧加点缀,因势造景,以景烘势,构成一幅自然和谐的环境美。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书院建筑建置从遵循教化功能出发,除主体建筑祭祀系统基本程式化而刻板外,自由清新的园林化建筑逐渐融入书院的建筑建置内,逐步发展成游乐系统的建筑,拓展了书院建筑规模,反映了中国旧书院制度从单纯聚书、著书、藏书——到聚徒讲学——到闲暇聚会、宴游相结合的演进过程,逐渐使书院的社会教化功能趋向多元化。信江书院的建筑建置布局,尤其反映了这一趋势。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对信江书院很重视。1983年,经市政府审定公布信江书院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信江书院其他介绍

  座落在上饶市信州区信江南岸的黄金山上,系江西四大古书院之一。创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原名曲江书院,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扩建后改名为“钟灵讲院”。乾隆八年(1743年)在后山建楼以祭祀朱熹,改名“紫阳书院”,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始称为“信江书院”。

  院内碧翠掩映,钟灵台上耸立的四角飞檐式魁星阁雕梁画栋,花窗青瓦,古色古香。登阁可俯视信江,远睇灵山,给人以美好的享受。

  在钟灵台前,尚存有春风亭、一榻轩、夕秀亭、日新书屋等古建筑。亦乐堂虽已被毁,但堂前石碑、假山仍然完好。

  (大门、大堂、讲堂、乐育堂、近思堂、惜阴书屋、三余书屋、泮池、化雨泉、钟灵台、魁星阁、一榻轩、春风亭、斗山阁、夕秀亭、又新书屋、课春草堂)

  地址: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书院路

  类型:古迹历史建筑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交通:在上饶市信州城区可搭乘多路公交车抵达,另外由城郊也可搭乘多路农村客运抵达,在书院路下即可到达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信江书院”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

我要对“信江书院”发表赞美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