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发拨子遗址旅游景点介绍
万发拨子(俗称“王八脖子”)遗址位于吉林省通化市郊金厂镇。遗址面积15万平方米,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是生活居住区,东部则发现相当数量的墓葬。其墓葬非常有特色,分为土坑墓、积石墓、方坛积石墓、阶坛积石墓等,还发现了以女性为主体的40余人的合葬墓。其中积石墓、方坛积石墓反映出高句丽时期的一种特殊葬俗,与这两种墓葬同期的生活居址的发现对于研究高句丽的起源与发展、早期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介绍
时代:秦汉
万发拨子是吉林省东南部、鸭绿江上游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遗存之一。貌形态较为独特,西部为圜丘,东接平缓的漫岗山脊并与连绵的高山相连,形态近于俯卧的乌龟,山体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遗址南侧为现代村落,向前半里许,金厂河经遗址东南部注入浑江。遗址年代跨度长,分别相当于新石器、商周、春秋战国、西汉、魏晋及明代,大致涵盖了吉林省东南部、辽宁省东部及朝鲜半岛西北部的文化序列。万发拨子遗址对研究东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及其与朝鲜半岛的文化关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遗址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圜丘及山脊上多见生活住址;东部则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墓葬,形成东西长750米、南北均宽200米的遗存分布区,面积为15万平方米。遗址的年代跨度较大,从新石器时代直至明代晚期,其间历经了商周、春秋战国、两汉、魏晋等四个时期。这六个时期包括有新石器、先高句丽、高句丽早期土著、高句丽中晚期、满族先世等五种文化性质的遗存,代表了六种新的考古学文化。
遗址面积15万平方米,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是生活居住区,东部则发现相当数量的墓葬。其中积石墓、方坛积石墓反映出高句丽时期的一种特殊葬俗,与这两种墓葬同期的生活居址的发现对于研究高句丽的起源与发展、早期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遗址发掘面积6000余平方米,文化堆积厚,分别相当于新石器、商周、春秋战国、西汉、魏晋及明代。其墓葬非常有特色,分为土坑墓、土坑石椁墓、土坑石椁石棺墓、大盖石墓、大盖石积石墓、积石墓、阶坛积石墓等7种,还发现了以女性为主体的40余人的合葬墓。虽然分期上仍有缺环,但基本建立了从石板墓到积石墓比较清楚的序列,能看出前后传承。
文化类型
其中积石墓、阶坛积石墓反映出高句丽时期的一种特殊葬俗,此次发掘区分出的6种考古学文化遗存,分别代表了6种新的文化类型:具有明确层位关系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在吉林南部系首次发现:二期青铜时代陶鬲的发现,纠正了鸭绿江中上游地区不使用陶鬲的这一传统看法:三期铜短剑和铸范的出土,表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区域已存在自己的铸造业;四期环山围沟表明西汉时期该遗址是一个大型村落,推测应为高句丽早期的土著遗存;五期高句丽中晚期土著遗存,其陶器融合了中原与土著文化的特征,该遗址的分期工作把高句丽文化与本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联系起来,将对东北亚青铜时代及高句丽遗存的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已发现22座四个不同时期房址,三个不同时期的墓葬56座。其墓葬非常有特色,该遗址反映出高句丽早期及先高句丽时期的社会生活。虽然分期上仍有缺环,但基本建立了从石板墓到积石墓比较清楚的序列,能看出前后传承。
价值
对高句丽起源的研究产生重大影响,是东北边疆地区年代跨度较大,文化性质复杂、文化堆积较厚、文物最为丰富的一处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文化艺术价值。
首次确定了高句丽早期生活居住址地文化内涵;具有传承关系的墓葬形制为高句丽墓葬起源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大量人骨为高句丽文化体质人类学的DNA研究提供了大量实物标本。该遗址的分期工作把高句丽文化与本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联系起来,为青铜高句丽时期考古学文化的深入研究树立了一个可供参照的标尺,对东北亚青铜时代及高句丽遗存的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通化市万发拨子遗址26座墓葬及灰坑0土的猪骨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该遗址中家猪和野猪在食物结构上的差异,探讨了采用食谱分析方法鉴别家猪与野猪的可行性.未污染猪骨的骨胶原δ13C和δ15N分析显示,猪主要以C3类植物为食.家猪与野猪的δ13C值无明显差异,但δ15N值的差异显著,这当与家猪食物中包含较多的蛋白质有关.家猪与野猪食谱的内在差异,预示着通过食谱分析方法科学鉴别家猪与野猪和探索家猪起源,将具有广阔的前景。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万发拨子遗址”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