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山旅游景点介绍
海棠山位于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板镇,是国家AAAA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十大优秀景区之一。被《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刊载的文章誉为“民族文化瑰宝”。是集自然风光,宗教文化和民俗民风为一体的旅游度假胜地。
海棠山距阜新市区22公里,距省会沈阳160公里。
海棠山海拔高度715.5米,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的典范。
海棠山发展历史
海棠山普安寺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历经六代五世活佛,是
东方藏传佛教中心,素有“小布达拉宫”之称。
2002年7月重新修复的措钦大殿正式落成。大殿建筑面积为968平方米,建筑宏伟,风格迥异,整个大殿用黄金6公斤,宝石1200块,是东北地区修复建设的最大一座藏传佛教庙宇。
2007年8月1日,辽宁海棠山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海棠山主要景点
海棠山是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风景名胜,春赏海棠山,满山披绿,杜鹃、樱桃、杏花争艳竞放;夏攀海棠山,蝉声阵阵;秋游海棠山,红叶满山;冬临海棠山,雪压青松,银装素裹,野兔山鸡出没,身处“海棠踏雪”之景中令人如入仙境。
普安寺
海棠山上的摩崖造像,素有“小布达拉宫”之称的普安寺措钦大殿,是“中国藏传佛教黄教东方中心现存代表”。
现有260余尊摩崖造像,据说这佛像身上的染料都是取海棠山上的一些植物配制而成的,使人们观后产生对悠久历史的追忆,对设计者和雕刻艺术匠人的丰富联想。
海棠山摩崖造像,种类繁多,从山间到山巅,在大小不同的花岗岩石上,处处雕刻着千变万化的佛像,现保存完好的佛像260多尊,它们最高为5米,最小仅0.3米。
有的10尊佛像为1组,最多的一组群像有26尊称为“集仙石”。有些佛像龛上下左右刻有蒙、满、藏、梵和汉文字,有的还涂有彩绘,虽经历300多年的时间,却色彩不退。
海棠山摩崖造像的神态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面含微笑,慈眉善目;有的圆睁怒目,威风凛凛。
在众多的佛像中,以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弥勒佛、红绿度丹、金刚力士、欢喜佛、千手千眼佛、天王佛、三头六臂佛、阿修罗等佛像为代表。
其中,藏传佛教黄教创始人宗喀巴造像雕刻在一块高大凸起的岩石上,格外醒目。
此外,还有藏传佛本尊诸佛,因而海棠山又被称为藏传佛教摩崖造像艺术名山。
海棠山旅游风景区除摩崖造像外,这里的山峰秀丽,怪石、山溪、稀有的树木、野生花卉构成独特的自然风光。
红石谷景区
石奇、松美、谷幽构成了自然景观的主要特征。红石谷内植物品种达400多种,森林覆盖率达86.6%。
其山峰奇特、峻岭逶迤、沟壑幽深、怪石林立。还有生长了400多年的17棵古松紫柏傲立在悬崖峭壁之上,野生动物达40余种。
海棠山国家森林公园曾连续三届入选辽宁生态旅游“十佳”森林公园。
海棠山已成为吸引人们的乐园,是阜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清凉的北方佛教名山。
海棠山地理环境
海棠山风景区位于阜新市东南22公里,是东北三大名山之一医巫闾山的后尾之主峰。
海棠山风光四季皆美:春季可赏满山杜鹃、樱桃、杏花争艳竞放;夏季清凉幽静,是避暑佳地;秋游海棠山可见满山红叶,秋意甚美;而冬季的银装素裹让人犹如身处仙境。
阜新海棠山风景区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板镇境内(史称沙日彻其格图山),距阜新市市区20公里,属医巫闾山余脉。
海棠山其他介绍
海棠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海棠山风景区位于阜蒙县大板镇,地处医巫闾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辽宁省十佳森林公园之一,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巧妙结合、融为一体的典范。普安寺始建于清康熙十二年(1683),道光赐匾额,与瑞应寺并称藏传佛教东方中心。现保存完好的摩崖造像267尊,最高的5米,最小的仅30厘米,姿态殊异,影像传神,鬼斧神工,旷古奇绝,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誉为中国东方“民族文化瑰宝”。由三座山峰形成的999米卧佛形象逼真,其躯干上由裸岩组成的“寿”字线条清晰,遒劲有力,为“东藏”名山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海棠山四季分明,风光旖旎,春赏山花,夏观云海,秋看红叶,冬踏琼雪,四时景各异,其乐俱无穷。
国家AAA-旅游风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十大优秀景区之一。位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板镇大板村西北2公里处。距阜新市区22公里,距省会沈阳160公里。海棠山海拔高度715.5米,山高谷深,怪石嶙峋,植被丰富,气候宜人,风光秀丽,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的典范。
早在1683年,海棠山就建起了普安寺。据《阜新县志》记载:“普安寺一曰大-洞,在县城南四十五里海棠山左麓,章嘉-前身,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率其徒张、刘、丁、杨、郭等姓创建之。”历经六世-200多年的扩建,鼎盛时建成的以措钦大殿为中心,包括法相僧院、时轮僧院、密乘僧院、白泉寺等寺庙建筑群占地4万多平方米,楼台殿阁1500多间,僧舍400多户,素有“小布达拉宫”之称,被称为藏传佛教东方中心。普安寺的主建筑——措钦大殿,毁于1976年。2001年经省0批准复建。2002年10月竣工,2003年春节正式向游人开放。复建后的普安寺措钦大殿,用6公斤黄金、1200块宝石镶嵌而成,是目前东北地区修复重建最大的一座藏传佛教庙宇,殿内复塑的大白伞盖佛母像高9.9米,是全国最大的室内雕塑佛之一。如今,风格独特、金碧辉煌的措钦大殿已成为海棠山一个突出的新亮点。
摩崖造像是海棠山一大突出景观。“摩崖”就是在山岩上刻字;“造像”就是在岩石上雕像。普安寺摩崖造像始于道光八年(1828),由来自西藏的普安寺四世-丹毕道尔吉主持开凿,经五世-德祥和六世-乌力吉仑连续雕刻,花费白银一万零八百两,共造像449尊,现保存完好的267尊。这些造像分为安息佛和忿怒佛两类。安息佛分大安息和小安息,佛和菩萨为大安息,如释迦牟尼、阿弥陀佛、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等;小安息指祖师和名师,如宗咯巴。忿怒佛又分勇猛和凶恶两种,如金刚、0等。最大的造像高5米,最小的仅0.16米。大的魁梧,小的精巧,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在雕刻方法上吸取了中国古代及国外雕刻艺术风格,造像雕刻得细纤精巧,惟妙惟肖,从形式上看生动活泼,神形兼备,富有美感,形成了海棠山独特的具有蒙、藏、汉族兼备的高、中低浮雕艺术特色。至今有些造像的彩绘仍很鲜艳,令人叫绝。目前,在我国发现如此规模的摩崖造像还尚属首次,堪称中国一绝。在一些佛龛四周还有摩崖50多处,刻有满、蒙、藏、汉四种文字。内容多数是箴言咒语,也有赞美之词和镌刻时间、记事、施主和雕刻工匠姓名。《人民日报》刊载的文章认为这些摩崖造像“堪称中国民间艺术杰作”,专家学者称之为“中国一绝”、“藏传佛教黄教东方中心现存代表”。
景区内苍松翠柏,怪石嶙峋,数十棵400余年古松紫柏生长在悬崖峭壁上,造型奇特,有300余种奇花异草和药用植物,40余种野生动物,形成“海棠山壮观景秀,摩崖群轶雕奇峰”的景观。更令人称奇的是海棠山景区新近发现天然形成的“人”、“寿”、“佛”景观,形象逼真,气势恢宏,与寺庙、摩崖造像等人文景观巧妙融合,浑然一体,形成了神秘的宗教文化旅游景观。
“佛”:在大板镇朝阳寺屯向众生奔佛景区望去,一尊由三座大小不等山峰组成的卧佛,头南脚北安静地仰卧在翠绿景区南端,卧佛身长999米。第一座山形成了卧佛的头部,形象生动逼真,宽宽的额头,高耸的鼻梁,得体的下颏骨,神态安静而慈祥。第二座山和第三座山形成了卧佛的身躯,比例协调而匀称。一幅巨大的绿色袈纱盖在身上。下午太阳偏西,卧佛的姿态形成了一幅艺术价值极高的剪影片,晚霞中这种现象更加突出。
“寿”:在众生奔佛景点,一个巨大的“寿”字写在卧佛的躯干上,字体为标准的行书体。字迹清晰,结构合理,笔锋刚劲有力。“寿”字高约200米,宽约100米,在5000米的距离内清晰可见。
“人”:在众生奔佛景点的北侧,有无数个动物像形石。其中一个由三块圆形石头形成的巨大“外星人”耸立在石丛中。“外星人”的头直径1.5米,头顶长着稀疏的头发,风蚀的后脑部分形成了一道道大脑的沟回。颈部直径50公分,支着它大而重的头颅。腰围5米,上身长5米,两条腿深深地扎在山石之中。“外星人”目不转睛地盯着山下的村庄,特殊的嘴巴似乎要向人们诉说什么。他是外星来客,还是鬼斧神工?是大自然的造化,还是迷途的孩童?这些只有你到现场才能看个究竟。
每年一度具有浓郁蒙古族风情的海棠山歌会,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海内外游客。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海棠山”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