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镇庙旅游景点介绍
北镇庙,位于辽宁省北镇市城西2千米的山岗上,是医巫闾山的山神庙,也是全国五大镇山中保存最完整的镇山庙,始建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初称“医巫闾山神祠”,金大定四年(1164年)重修后改称“广宁神祠”,元大德二年加封医巫闾山为贞德广宁王,将神祠扩建后改称“广宁王神祠”,元末被毁。明洪武三年在原址重建,改称“北镇庙”。
北镇庙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南北长240米,东西宽109米。在其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为石牌坊、山门、神马殿、钟鼓楼、御香殿、大殿、更衣殿、内香殿、寝宫等。庙内保存有元明清碑刻56通,庙东有乾隆年间所建的“广宁行宫”遗址。
1988年1月13日,北镇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镇庙历史沿革
北镇庙最早的记载是舜封医巫闾山为幽州镇山。《隋书·礼仪》载:随开皇十四年(594年)闰十月,诏封全国四镇,并就山立祠。是为医巫闯山建祠的早期记载,祠址待考。
到了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诏封医巫闾山为广宁公,于当年正月派毕炕祭祀。史载,辽代有王六位先后40余次到医巫闾山上巡游、谒陵敬山,如此频繁是因为辽代在医巫闾山建有显陵、乾陵,并在附近设显州、乾州为奉陵邑。显州在今北镇城内,乾州在北镇庙前平川上。
金大定十年(1164年)朝廷颁祭祀医巫闾山事宜,在今北镇庙的位址建广宁王祠。金代中都路转运使王寂在《广宁庙》诗中有“千古广宁庙、云楣榜旧题”之句,可证有庙已久。元代大德二年加封医巫闾山为“贞德广宁王”设广宁神祠,扩大了金代广宁庙的规模。
元末社会动荡,战火兵燹,仅存正殿三间。对此明代诗人程瑜在《谒北镇庙》诗中有“庙貌余兵燹,台垣穴鼬鼠生热情。仙亭无鹤驾,蟒洞尚蛇行”的描述。
明代,大规模修建北镇庙。洪武年下诏称医巫闾山为北镇医巫闾山之神,从公、王,登上了神位,洪武二十三年建庙,每年祭享。于大殿东侧建宰牲亭、神库、神橱等附属建筑。永乐十九年,拆旧重建三大殿:前殿五间、中殿三间、后殿七间。还在前面增建御香殿、神马门,庙四周修上砖墙,历时四年半,弘治七年再次修葺,最具规模的山神庙至此基本定型。满清朝对家乡的医巫闾山格外看重,几次下诏派官员修缮,增建石坊、御碑亭。还在庙的东侧建广宁行宫、万寿寺、观音堂等。
民国年间战乱,北镇庙遭受损坏。“文革”期间红卫兵“破四旧”将所有石碑推倒在地,毁损惨重。
北镇庙其他介绍
北镇庙坐落于辽宁省北镇县城西2.5公里的山坡上。
北镇庙是医巫闾山的山神庙,山下立有祠庙,始建于金代。根据碑刻记载,现在的北镇庙基本上是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和弘治八年(1495年)重修扩建的。
北镇庙规模宏大,东西宽109米,南北长240米,庙内建筑从山下到山顶依山势层层向上,排列而成。庙中的主要建筑有御香殿、正殿、更衣殿、内香殿、寝殿五重大殿,建于一个工字形的高台上。五重大殿之前又有石牌坊、山门、神马门、钟鼓楼等建筑,之后又有仙人岩、翠云屏等景致点缀。
御香殿共有厅堂五间,是陈放朝廷御书和皇家祭祀用香蜡供品的地方。御香殿的后面是大殿,大殿是庙内整体建筑的对称中心,也是庙内最大的建筑,殿宽23.4米,面阔七间、进深五间,是举行祭扫大典的场所;大殿为歇山式大木架结构,殿墙以青砖围砌而成,绿琉璃瓦顶,雕梁画栋,柱、檩均为红色;墙壁上绘有汉代至明代各朝著名的文臣武将画像32人,各具神态,惟妙惟肖,至今仍色彩鲜艳。殿内有一尊“北镇山神”的泥塑。殿的正中悬挂着清乾隆帝书的“乾始神区”铜制御匾。
大殿的后面有三间更衣殿,是祭祖者入大殿朝拜前更换衣服的地方。再后有三间内香殿,是存放地方-祭品和香火的地方。最后的寝宫,是山神的内宅,所以规模仅次于大殿。清康熙帝敬献的御匾“郁葱佳气”悬挂于殿眉的正中,大殿的周围以白色的石栏围绕。
庙内还保存有元、明、清三代的石碑56通,其中有元代大德、皇庆、延祐、至顺、至正等年间的祭山、封山碑12通,明代永乐、成化、弘治、正德、隆庆和万历年间的修庙碑16通,清代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和光绪年间的祭山修庙、游山诗等碑28通,这些石碑在考古学研究和书法艺术上,都有着很高的的价值。(国家文物局)
地址:锦州市北镇市城西二公里的山岗上
类型:古迹寺庙
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
开放时间:8:00-18:00
门票信息:门市价:20.0元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北镇庙”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