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景点>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旅游景点

伏俟城遗址

伏俟城遗址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伏俟城遗址景点照片

伏俟城遗址旅游景点介绍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铁卜加村古城遗址

  伏俟城遗址,位于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石乃亥乡菜济河南的铁卜加村,是古代连接东西交通的重镇,东距青海湖约15里,是最有名的古城遗址之一。伏俟”为鲜卑语,汉意“王者之城”。

  1986年,伏俟城遗址被青海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7日,伏俟城遗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伏俟城遗址历史渊源

  公元540年,吐谷浑夸吕即位称汗,定都于此,名伏俟城。

  伏俟城,相传为北魏时代的吐谷浑王伏连筹所建,距今约有1500多年历史。当时北魏朝廷封伏连筹为征西将军,西海郡开国公,并在此建筑城池。公元540年,伏连筹之子夸吕在此建立起青海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国──吐谷浑王国,定伏俟城为都城。史书上有着这样的记载:“夸吕立,始自号为可汗,居伏俟城。在青海西十三里,虽有城廓而不居。”

伏俟城遗址历史评价

  伏俟城遗址形制特殊,地理位置重要,它对研究吐谷浑族与中原汉族的文化联系及吐谷浑族的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伏俟城遗址遗址文化

  吐谷浑是慕容鲜卑的一支,最初活动于中国东北地区。西晋永嘉时,其首领吐谷浑率众徙于陇右袍罕(今甘肃临夏)甘松地带,进而占领四零以西(今青海湖以西),西极白兰(今青海柴达木盆地以南)数千里,并以吐谷浑为氏,成为部落的名称。其活动范围包括今青海海南、海西和果洛北部一带,而靠近东部农业地带、自然条件较好的海南北部、海西东部是其重要的根据地,很多重要的军事活动都在这一带进行。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吐谷浑的历史上有一位杰的首领阿才。他不仅开疆拓土“兼并氐羌数千里,号为强国”,而且同时与中原地区南北对峙的两方政权睦邻修好,求得安定的外部条件,使吐谷浑休养生息,得到生存和发展。在临终前,他还留下著名的“折箭教子”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成为千古佳话。故事中的箭,在青海省土族中被当作‘护法神箭’一直供奉着。这件事已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在一定意义上似乎可以说明,存在于土族和古老的吐谷浑民族之间的微妙的历史渊源关系。

  到了吐谷浑首领夸吕时,国势已经相当强盛。公元540年,“始称可汗(王),都伏俟城。”隋炀帝大业5年(公元609年)破吐谷浑,以其地置西海、河源2郡,西海郡治就在伏俟城。隋末中原战乱,烽火四起,隋王朝统治摇摇欲坠,没有力量顾及边疆,吐谷浑人又返回原根据地,重整旗鼓,仍以伏俟城为王都。直到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谷浑被崛起于青藏高原的吐蕃灭亡,伏俟城一直是吐谷浑的王都所在地,前后至少有120年之久。

  伏俟城东连西平(今青海西宁)、金城(今甘肃兰州),南下可达益州(今四川成都),西通鄯善(今新疆婼羌)曾经在中西交通线上发挥过相当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公元四世纪至六世纪河西走廊一度阻塞不通的情况下,东西商旅往来多取道祁连山南,经青海西达南疆。这样,伏俟城就成为这条交通孔道上的重要枢纽。吐谷浑人是善于做买卖的,他们的商队经常出没于益州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公元553年,由东魏(都邺城,今河南安阳附近)返回的一支拥有驼、骡600头、人员240人的庞大商队,一次就运回数以万计的杂彩丝绢,当然他们去时也是满载各种货物的。史称吐谷浑人曾得波斯良马,反映他们和波斯也有贸易往来。1956年在西宁隍庙街曾一次挖出近百枚波斯萨珊王朝和俾路斯王朝(公元457-483年)时的银币,就足以说明吐谷浑人控制的这条东西贸易通道在当时是多么重要,而吐谷浑人选定伏俟城作为王都,与为了更好地控制这条交通孔道恐怕不无关系。

伏俟城遗址遗址特点

  这座古城,至今仍然保存得相当完整。从现存的城址看,呈方形,古城墙东西长220米,南北宽200米。墙基厚17米,南墙开一门,宽10米,高12米。

  城内自城门起向北有一轴线,中轴两旁有隆起的长50米、宽35米的3个互为连接的房基遗址,最西还有一小方院(亦说乃小方城),可能是吐谷浑王之据所或王宫,东西长70米,南北宽68米,东边有门,南北及东墙略高于现在的地面,西墙与城的西城墙重合。小方院与南城墙之间有一夯土台,长15米,宽9米,台上有房屋遗迹,城内有通衢,与城墙的方向一致,东西向与南北向交织成棋盘式的布局。城内发现大量碎瓦片和陶片等遗物。城市的布局风格带有汉文化的影子,又有吐谷浑人的特点。赴伏俟城游览时可经过迷人的青海湖,绿草如茵的天然草场,峻峭雄美的柏香山,游览其间会令游人大饱眼福,流连忘返。

  城内有通街。古城外周曾有长方形的外廓,现仅有南墙外廓,长约1400多米,其高度仅隆起地表。其余三面外廓均遭河水冲刷而被破坏。

  在城内的中轴线两侧,有几组建筑遗迹仍然隐约可见。城内偏西处有一长、宽各约70米的小方城,城外尚有用砾石筑成的外郭。外郭的北墙已被河水冲毁,完整的南墙长达1400米。这种城内有城,城外有郭以及中轴线为基础的建筑布局,反映了汉式城郭制度的基本特点,又颇具民族风格,体现了吐谷浑文化的多元性。

伏俟城遗址相关景点

  原子城──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

  建于1958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均诞生于此,故称为“原子城”。1995年5月15日退役,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西海镇,现为海北州政府所在地。原子城依然保留众多的实物纪念地,向人们展示了我国人民在非常困难时期,艰苦创业的历程,它是一巨大的精神财富,亦是对全国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

  三角城遗址──西海郡

  西海郡位于海晏县城西1公里的城村,建于西汉末年,是王莽执政时为达到“四海”统一而设。城呈长方形,东西长650米,南北宽600米,城墙残高4米,至今城址保存完整,四门尚隐约可见,观城廊为三角形,为世之古城绝妙之处,使人感到古人意图难以揣测。

  三角城是汉代重镇,亦是通西域诸国的重要控制点,是古丝绸南路的必经之地。三角城内出土的有西汉和王莽时期的五铢钱、货币、小泉直一、大泉五十等钱币以及东汉时期的《西海定定元兴元年作当》。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洛宾传说

  西部歌王王洛宾创作<在那遥远的地方>就是歌颂青海湖畔的金银滩草原,为这篇美丽的土地增添了浪漫的情调。

  龙羊峡水电站

  黄河上游的第一座龙头大型水电站,它曾以最高的海拔、最高的大坝及最大的单机容量而称著于世。已成为青海湖景区的一个主要景点。“龙羊”为藏语悬崖深谷的译音,峡谷长40公里,两岸高150米。1976年开始施工,拦河坝高178米,总库容247亿立方米,总装机128万千瓦,控制流域面积13万平方公里。

  尕海古城遗址

  尕海古城位于海晏县甘子河乡尕海村,周围是丰茂的湖滨草原,地处海晏通往刚察的必经之路。城东西长435米,南北宽436米,呈正方形。城墙宽12米、高4.8米,夯土筑,夯土层厚6厘米,城四面各开一门,门宽约7米,城内南高北低,东北部为一平坦的广场,西南部较高,为原来的房屋基址。出土的有汉代的五铢钱、灰色陶片、残铜镜等。此城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佛寺寺院

  白佛寺寺院位于青海湖北岸的同宝山下,是环青海湖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距海晏县城29公里,寺院三面环山,南望青海湖,四周水草肥美,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寺院前八大如意塔拔地而起,蔚为壮观。

  寺院依山而建,庭院楼阁,高低错落,碧瓦宫墙,挑角飞檐。佛堂建筑金碧辉煌,光彩夺目,晨钟暮鼓更显寺院肃穆,寺内藏有文《甘珠尔》大藏经全套;小经堂藏有鎏金铜质狮子一对,大象一只,神态栩栩如生。站在小经堂坐落处,极目远眺,那浩瀚的青海湖仿佛就在脚下,万顷碧波,水天一色。

  西汉虎符石匮

  石虎出土于三角城遗址,身长1.5米,高0.5米,背宽0.6米,俯卧在长方形石座上,虎尾搭背呈蹲伏状,双目前视,栩栩如生,似有一跃而起的神态,具有汉人石雕浑厚古朴的风格,雕刻纹路清晰,神情生动,实为稀世珍品。石匮出土于1986年,位于石虎石座之下,长1.39米,宽1.7米,高0.92米。虎符石匮正面和底部雕刻着“西海郡虎符石匮,始建国元年十月癸卯,工河南郭戎造”22个篆体字,虎符石匮是王莽企图靠阴谋诡计,假托天命,大造舆论,夺取西汉政权的产物。属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舍布齐岩画

  位于刚察县石莆滩舍布齐沟的山顶上,东距青海湖8公里,此处地势平坦,水草丰茂。岩画石质为千枚岩。画面向东,高2.8米,宽3.4米,共33幅,有狗、牛、鹰、狩猎图等。线条粗犷豪放,形象古朴生动,造型、打制皆精,岩画的年代上限吐蕃时代,下限为晚唐。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堡城

  位于湟源县药水峡东面的哈拉库图附近。东距湟源县城约20多公里,西距日月山10多公里,在青海古代历史上,它是一个十分险要的战略要塞。

  石堡城背靠华石山,面临药水河,坐落在一座褐红色的悬崖峭壁上面,从老远就能看到它那虎虎雄姿。石城正面崖壁十分陡峭,两侧山峦逶迤多姿,看上去,有的如苍鹰展翅,有的似牦牛雄峙,有的像狂犬吠日,真是险绝峻极,令人生畏。

  石堡城相传为隋文帝时所修。由于它地处交通要冲,地理形势十分险要,是当时设置屯兵的重要军事据点。隋代名将、长安诗人史万岁曾专门写过一首《石城山》诗:“石城门峻谁开辟,更鼓误闻风落石,界天白岭胜金汤,镇压西南天半壁”。据史书记载,自隋唐以来,在石堡城下,曾发生过无数次惊心动魄的战斗。其中最残酷,最激烈的莫过于唐代天宝年间的唐蕃之战。当时,唐王朝的军队为了攻占被吐蕃扼守的石堡城,曾使数万人死于城下,石堡城始终未能攻下。后来,陇石节度使哥舒翰采取深夜偷袭的办法,才将它攻了下来。哥舒翰因此而威名大震。《新唐书·玄宗本纪》中有“天宝八年,陇右节度使哥舒翰攻吐蕃石堡城,拔之”的记载。唐王朝为了表彰哥舒翰,封他为“西平郡王”。边塞诗人高适等人还写过不少吟“哥大夫”的诗篇,称赞他为唐王朝立下的功劳。不过,诗人李白却对哥舒翰夜袭石堡、大肆屠杀、换取紫袍的行为很有些不以为然。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曾这样吟道:“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表示对他的轻蔑。

  石堡城,原来是一个不很大的三角形方台,正面长约百余米,两侧宽约90米,面积约5千多平方米,堡内可容纳上千人驻守。城堡沿着三面断崖依形就势垒建而成,城墙是用长条形巨石堆砌起来的,非常坚固。离大方台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小方台,中间也是一条山脊小径。人们称之为“万人台”,又有人称为“万人坑”。

  佛海寺

  佛海寺又称新寺,位于白佛寺北约100米处,寺院建筑气势雄伟。寺内收藏有金粉书写的《丹珠尔》大藏经等经典,并保存有十三世达赖和藏王达扎赠赐的红檀木镶银金刚佛像、千佛像、银质千佛像等。

  哈龙岩画

  位于吉尔孟乡政府西北18公里处的哈龙沟,岩画刻在沟中两座海拔约3500米处的南部花岗岩石壁上,两壁相距300米,刻有牛、羊、鹿、野猪、骆驼等动物形象,在阳光照射下,图像若隐若现,富有神秘感,现仍有人在此祭祀。初步考证为羌族和吐谷浑人所作(其年代早于中外闻名的内蒙阴山岩画)。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祭海台

  位于泉吉乡西南8公里湖北岸处。清雍正二年(1724),朝廷平叛时,在青海湖边与青海蒙古族首领罗卜丹津叛兵交锋,由于叛军早有提防,逃往南疆。清兵两天两夜未休息,喝不上水,吃不上饭,人困马乏,口干舌燥。在饥渴到了山穷水尽的绝境,朝廷大将岳钟琪便令三军朝西海跪拜,求海神显灵,赐水救命。果然,在几处洼地挖出了泉水。后来岳钟琪回到京城,向皇帝复命,求万岁赐封海神显灵赐水,拯救三军性命。皇帝听后大喜,诏封“灵显宣威青海湖”御赐神位,并诏于每年秋八月定期祭海,不得有误,从此便开始正式祭海,一直延续后世。

  刚察大寺

  位于县城北25公里处,地处伊乌河上游与恩乃水汇合处及德日冷宝山、德钦文桑山之间,是著名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建于1915年,寺院依山而建,庭院楼阁,高低错落,碧瓦宫墙,挑角飞檐,为刚察县久负盛大名的大寺之一,还是全县的宗教活动中心。佛堂建筑金碧辉煌,佛殿内珍藏颇多,雕塑、壁画、绒绣俱全。大经堂殿脊图腾塑像20余尊。寺院东西两侧建有3座洁白的舍利灵塔。大寺在青海湖地区负有盛名。

  沙陀寺

  位于刚察县泉吉乡年乃索麻村境内,地处青海湖鸟岛旅游区,依山傍水。距县城62公里。始建于1665年。1653年(清顺治十年),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受召进京晋见顺治皇帝,受封诰返归西藏,途经此地,为祈祷海神护佑,举行佛事活动,赠给当地群众高五寸的四臂观音佛像一尊。从此,该地区成为佛教圣地,吸引无数教徒到此煨桑朝拜。寺院也开始修建,并不断扩大规模。该寺占地375亩,集藏汉建筑艺术于一体,雕梁画栋,错落有致,别具一格,在青海湖风光的衬托下,显得颇为壮观。寺内藏经400余部,大小佛雕铜佛40余尊,各种法器1240余件。是环湖地区影响较大的藏传佛教宁玛派寺院。

  西王母传说

  西王母起源于青海省海晏县境内。《汉书·地理志·王莽传》中说:“临羌(今西宁多巴、镇海一带)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仙海(青海湖)盐池”、“西王母石室在青海之东,湟与河二水之间”,按现在疆域当地海晏县的辉特旗附近。亦说:“西汉的王莽吹捧其姑母王改君,说她为帝室卓有功劳,现在又受命之任,临朝执政,得到西王母的神符和神明降下祥瑞的保佑,禾长丈余,甘露从天降,醴泉自地生,这神明降下的祥瑞就出现在西王母国,即他骗得的羌人的西海之地西海郡”。“又据《元和郡志》卷三十九载(平帝元始四年)金城塞外羌献鱼盐之地内属,汉遂得西王母室,以为西海郡,理龙夷城。即今河沅军西一百八十里威戎城是也”。可见西王母的故乡在今海晏县三角城一带。

伏俟城遗址交通指南

  青藏铁路、青新公路这两条交通大动脉,呈平行状态,从海西境内的南部通过,又有省级德都公路把青新公路和遥遥相对的青藏公路联结起来。海西东与省会西宁市、西与格尔木市由铁路和公路两条运输线路连结,南与都兰县、北与敦煌市,西北与大柴旦镇、冷湖镇、花土沟镇、茫崖镇出公路连接,基本上形成了青海至西藏、青海至新疆、青海至河西走廊交通网络上一个交通枢纽。海西经济是交通通道型经济,是随交通事业的兴旺发达而繁荣起来的,其进一步发展也维系在交通事业上,这是海西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

  以青藏、青新两条大动脉为枢纽,海西的交通将进一步向南、向东、向西延伸,形成四通八达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而且随着青藏铁路的改造,青新公路等级的提高,大动脉的运输能力将有较大的增长,这一切都为通道型经济的进一步大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伏俟城遗址地理位置

  古城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石乃亥乡以北、菜济(切吉)河南,在乡政府所在地北部的铁卜加村,东距青海湖约15里的地方,周围是一片地域开阔、水草丰美的大草原。古城所在位置与史籍中“夸吕立,始自号为可汗,居伏俟城,在青海西十五里”的记载是十分吻合的。此城当地人称“切吉加夸日”,藏语‘夸日’为城,称汉人为‘加’,意思就是切吉地方的汉人城。因为这里自古以来,一直是兄弟民族游牧之地,他们没有筑城而居的习惯,加上年代久远,谁也说不清它的来历,就误认为是汉人所筑,其实它就是公元6-7世纪赫赫有名的吐谷浑王城。

伏俟城遗址其他介绍

  伏俟城遗址位于共和县石乃亥乡政府所在地北部,是青海湖边一座规模较大的古城遗址。

  遗址略呈正方形,其东西长220米,南北宽200米,城墙高12米,宽17米,保存基本完好。南面城墙有一宽10米的城门,城内自城门起,向西有一中轴线,中轴线两旁各有隆起的两排长50米、宽35米的房屋基址。

  城内最西边有一小方城,东西长70米,南北宽68米,城门朝东。小方城与南城墙之间有一长15米、高9米的土台,台上有房屋遗址。城内有通街。古城外周曾有长方形的外廓,现仅有南墙外廓,长约1400多米,其高度仅隆起地表。其余三面外廓均遭河水冲刷而被破坏。

  伏俟城,相传为北魏时代的吐谷浑王伏连筹所建,距今约有1500多年历史。当时北魏朝廷封伏连筹为征西将军,西海郡开国公,并在此建筑城池。公元540年,伏连筹之子夸吕在此建立起青海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国──吐谷浑王国,定伏俟城为都城。史书上有着这样的记载:“夸吕立,始自号为可汗,居伏俟城。在青海西十三里,虽有城廓而不居。”

  伏俟城遗址形制特殊,地理位置重要,它对研究吐谷浑族与中原汉族的文化联系及吐谷浑族的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2019年,伏俟城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伏俟城遗址”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

我要对“伏俟城遗址”发表赞美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