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萨寺旧址与宗喀巴大殿旅游景点介绍
贡萨寺旧址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城北面闹布旺江,是治多县唯一的藏传佛教寺院,1981年贡萨寺迁至新址。
宗喀巴大殿堂高九层。宗喀巴大佛为世界最大的室内铜制镀金佛像,并被授予“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证书。
贡萨寺旧址与宗喀巴大殿寺院简介
贡萨寺旧址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城北面闹布旺江,是治多县唯一的藏传佛教寺院。1981年贡萨寺迁至新址,并修建了大经堂、弥勒佛殿、密宗和0神殿及-寝宫等建筑。
宗喀巴大殿高九层,建筑面积2754平方米。宗喀巴大佛是世界最大的室内铜制镀金佛像,并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证书。
宗喀巴出生于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在宗喀巴诞生地建造的塔尔寺和治多县贡萨寺都是青海省内著名的格鲁派寺院。一九九九年,贡萨寺十九世秋吉强巴图登格来嘉措活佛策划投资建造宗喀巴镀金佛像,二○○○年八月竣工。建成的宗喀巴佛像,高达三十一.二二米,供奉佛像的殿堂高三十五.三二米。今年四月,大上海世界基尼斯总部对佛像进行了考察,日前,给贡萨寺颁发了“大上海世界吉尼斯之最”证书。
宗喀巴大殿供奉的宗喀巴持坐姿,面容安详,双手各持一苹莲花叶,分别象徵智慧和佛法。宫殿共有九层,各层墙壁上绘满了格鲁、萨珈、宁玛和噶举四大藏传佛教派别的佛经故事,绘图笔法纤细,人物生动,赏心悦目。佛殿高33米,建筑面积达700多平方米。铜佛高27米,佛像内装有大量的经文和珍贵法物。这尊巨大的镀金铜像,工艺精湛、形象生动,是目前格鲁派寺院内所供奉的最大的宗喀巴大师室内铜像。宗喀巴佛殿已被列为青海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
寺院旧址
贡萨寺于公元12世纪由拔噶举派的创始人拔达玛旺秀的心传弟子秋杰次成帮巴创建,由此产生秋杰转世系统。第二世秋杰索南扎巴扩建寺院并改宗为直贡噶举派。
公元15世纪,五世昂旺洛楹嘉措又将该寺改宗为格鲁派寺院。寺内存有《甘珠尔》、《丹珠尔》等佛经不计其数,壁画唐卡更是精美绝伦。
1981年落实民主宗教政策,贡萨寺重新获得开放。
贡萨寺旧址: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城北面闹布旺江。
贡萨寺新址:距治多县城10公里的阿尼尕保山。
贡萨寺旧址与宗喀巴大殿宗喀巴简介
宗喀巴
宗喀巴(1357-1419),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西藏佛教史上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和佛学大师。
宗喀巴本名罗桑扎巴,藏族,青海湟中县鲁沙尔镇人。藏语称“湟中”一带为“宗喀”,故尊称为宗喀巴。7岁时,宗喀巴被父母送至青海化隆县甲琼寺出家,从噶当派高僧顿珠仁钦学习显密经典。精心研究藏文、显教经论、密法等。明洪武五年(1372),宗喀巴前往卫藏继续深造,到各教派寺院,向名师大家学习,潜心钻研各种佛学理论。九年(1376),他开始攻读显教重要论著,向萨迦派仁达瓦学《俱舍论》、《集论》、《入中论》,向顿桑瓦学《量释论》。在觉摩陇跟罗赛瓦学习经文,学习邬由巴的《量释论译注》等。十四年(1381),宗喀巴回到前藏,先后到止贡、桑朴、孜塘等寺进行立宗答辩。十八年(1385),跟从布顿弟子学密宗经典注疏。从楚臣仁钦受比丘戒。在这20余年间,他进步非常大,精通因明、般若、中观、俱舍、律学等理论,同时,全面了解了其他各教派的典籍教理,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宗教思想体系。
宗喀巴的学问博大精深,一生著述非常丰富,著有《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菩萨戒品释》、《事师五十颂释》、《密宗十四根本戒释》、《中论广释》、《辩了不了义论》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两部著作。在这两部著作中,宗喀巴比较完整地论述了他的佛学思想,为创立格鲁派奠定了理论基础。他认为戒律为第一要义,修习要遵从由显到密的次第才会获得良好效果。黄教区别于其他教派寺院的突出特点,是有计划、有系统的教学组织。
宗喀巴改革
在藏期间,针对当时藏传佛教戒律松弛的现状,宗喀巴建议宗教改革,要求喇嘛遵守戒律,重苦行,禁娶妻。并制定了僧人的生活准则、寺院的组织体系、学经程序和是非标准等等,赢得众多信徒的爱戴和拥护,也增强了藏传佛教的社会职能。后在噶当派教义的基础上,吸收其它教派的一些内容,创建了格鲁派。“格鲁”意为“善规”,因该派僧人戴黄色僧帽,又称黄帽派,简称黄教。黄教对藏传佛教其他各派影响极深,逐渐成为诸派中发展最迅速,势力最大的教派。
永乐六年(1408),宗喀巴受阐化王札巴坚赞之邀,到仲不垅为各寺僧众讲授《菩提道次第广论》及《密宗道次第广论》等。七年(1409),在西藏帕竹地方政权支持下,在拉萨大昭寺举办大型祈愿法会“默朗钦摩”(汉语称为“传大召”或“传召大会”)。声势浩大,并从此形成传统。会后,在拉萨东修建甘丹寺,作为自己及弟子传法的根本寺院,并创立了严密的寺院组织。每年法会期间,喇嘛们进行辩论和考试,建立起格西学位制度。
宗喀巴与格鲁派
格鲁派之创建开始于宗喀巴,然而发展使其成为完整之派风,实有赖于大师众弟子之共同努力而完成的。宗喀巴从36岁开始讲经收徒,先后在各地讲《现观庄严论》,《因明》、《中论》、《俱舍论》等;还专门研习噶当派的教法及《菩提道炬论》等要籍,同时系统地研习萨迦派的“道果法”、噶举派的“大手印法”等各种密法。所以,宗喀巴终刁:通达显密各派教义,并以中观为正宗,月称为依止,以噶当派教义为立宗之本,综合各派之长,经亲自实践或修行为证验,最后建立了自己的宗派学说。
大师为推行其改革计划故建甘丹寺,意义非常重大。他在临逝前,以法衣付弟子甲曹吉,殷重嘱咐发扬善规。甲曹吉继承法座。宗喀巴逝世后,弟子们本着大师遗愿,发扬其宗风,又分头建寺,先后建立的哲蚌寺、色拉寺与母寺之甘丹寺,合称为卫部的三大寺,后来又修建起藏部的扎什伦布寺,合称为卫藏四大寺,各寺内均成立学院,分科修学显教,此后又相继成立了上下密乘院。这些道场的建立使大师制定之显密教法大为弘广。继甲曹吉后住持法座的为克珠吉。此后法位继承人又采用了甘丹赤巴制,推选精通显密教理并经严格考试之人担任之,这样来保持优良宗风稳定不变。公元16世纪时,哲蚌寺又认定根敦嘉措为宗喀巴大弟子根敦朱巴之转世,作为第二辈达赖,追认根敦朱巴为第一辈,创兴达赖的活佛转世制度,用教主制来保证格鲁派的发展,第五辈达赖阿旺洛桑嘉措,得蒙古固始汗之助,建立了甘丹颇章政权。于是政教大权,集于一身,格鲁派之发展得到了更可靠之保证。札什伦布寺僧又认定洛桑却季坚赞为宗喀巴第二大弟子克珠吉的转世,从此卫藏的政教合一制得到更加巩固。格鲁派在政治上的得势,促成本派更加向外扩展,使黄教寺庙几乎遍及于阿里、康区、青海及边远之蒙古地区。
宗喀巴弟子众多,最著名的有扎希贝丹、释迦也失、根敦主巴等。他们继承和发扬了宗喀巴的思想体系。使格鲁派继续得到世俗政权的支持,并逐渐形成达赖和班禅两大活佛转世系统。
《菩提道次第论》
《菩提道次第论》,是宗喀巴大师总摄三藏十二部经的要义,循着龙树、无著二大论师的轨道,按“三士道”由浅入深的进程而编成的。“三士道”,是任何一种根机的人,从初发心乃至证得无上菩提,中间修学佛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本论内容,就是对这些过程的次第、体性和思惟修学的方法,加以如理阐述。“菩提”,指所求的佛果,“道”指趣证佛果所必须经历的修学过程,“次第”就是说明修学的过程必须经历这些阶段,自下而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可缺略、紊乱或躐等,故名“菩提道次第”。
贡萨寺旧址与宗喀巴大殿地理位置
贡萨寺旧址位于距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县城西9公里、海拔4300米的嘉吉阿尼噶宝山坡上。治多县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玉树藏族自治州西部。县城东部与玉树县接壤,西与海西州代管区相连,北与曲麻莱县、海西州毗邻,南与杂多县为界。境内雪山连绵,冰川广布,河流纵横交织,湖泊星罗棋布,处于“中华水塔”的核心。
治多县总体县情可概括为“高、大、少、单、富、贫”六个字。“高”即境内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高寒缺氧,空气稀薄,称之为地球第三极和生命禁区,自然条件严酷,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大”即全县总面积8.02万平方公里,是全省面积最大的一个县;“少”即地广人稀,人口密度为0.25人/平方公里;“单”即单一的畜牧业经济是全县的经济支柱产业和牧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富”即境内蕴藏着丰富的金、银、铜、锌、盐、煤等矿产资源,水能资源、太阳能资源丰富。盛产冬虫夏草、红景天、大黄、知母、贝母、秦艽等各种中药材。繁衍生息着藏羚羊、雪豹、白唇鹿、藏野驴、雪鸡、麝等珍稀野生动物。具有长江源头和可可西里探险、藏传佛教文化、格萨尔文化、藏族歌舞等独特的旅游资源;“贫”即经济贫穷、财力匮乏、文化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社会发展滞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属国定扶贫重点县。
贡萨寺旧址与宗喀巴大殿其他介绍
贡萨寺位于距玉树州治多县城西9公里、海拔4300米的嘉吉阿尼噶宝山坡上,是12世纪由拔噶举派的创始人拔达玛旺秀的心传弟子秋杰次成帮巴创建,由此产生秋杰-转世系统。第二世秋杰索南扎巴扩建寺院并改宗为直贡噶举派。公元15世纪,五世0昂旺洛楹嘉措又将该寺改宗为格鲁派寺院。
1981年寺院从治多县城北面闹布旺江旧址搬迁到现在的新址,并修建了大经堂、弥勒佛殿、密宗和0神殿及-寝宫等建筑,寺内存有《甘珠尔》、《丹珠尔》等佛经不计其数。贡萨寺宗喀巴大佛为世界最大的室内铜制镀金佛像,并被授予“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证书。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贡萨寺旧址与宗喀巴大殿”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