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街旅游景点介绍
芙蓉街(Furong Street)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泉城路街道东部,是一条泉城济南特色的老街以及小吃街。芙蓉街是一条南北走向的步行街,因街上有名泉——芙蓉泉而得名 。
芙蓉街北起东花墙子街南口,南至泉城路。东邻马市街,通起凤桥街、翔凤巷和芙蓉巷,西邻玉环泉街,通省府东街。青石板路面,全长432米,宽4.6米。
芙蓉街发展历史
芙蓉街,这名字得自街中路西的芙蓉泉。芙蓉泉藏身在民宅之中,自然天成。老残游记里说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杨”,一直被视为济南的写照。因此,可以说芙蓉街体现了济南的泉水文化的特色。
人们住在这儿有多美?有诗为证:“老屋苍苔半亩居,石梁浮动上游鱼。一池新绿芙蓉水,矮几花阴坐著书。”这是清代一诗人董芸写的《芙蓉泉寓居》。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以芙蓉泉为水源凿小河引至府学门前外泮池,名“梯云溪”。沿溪的街道就是芙蓉街。那时的住户大多住在街的西侧,家家户户邻溪水,一派江南风光。
清顺治年间,人们在“梯云溪”上架起一座桥,取名“青云桥”,取平步青云之意,桥首建一牌坊,坊额上题有“腾蛟起凤”四个大字。康熙初年,芙蓉东侧也逐渐建起了民房和店铺,自此街上商贾云集,游人如织,遂将街中的“梯云溪”改成青石板路面下的暗沟。在芙蓉街周围有抚院、都司、布政司、贡院、府学等衙门机构,因此许多商家在此开业,芙蓉街成为繁华的街道。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历城县志·地域考》载有“芙蓉街”。
清同治元年(1862年),章丘孟家在街上开设“瑞祥”布店。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济南第一家眼镜店“一珊号”在街上开业。1913年,鞠思敏等人在街上创办济南教育书社。清光绪年间,济南最大的百货店“文升祥”在街上开业。街上还有“宏升斋”等鞋帽铺,“恒祥兴”等绸布庄,“聚蚨祥”等染坊,“宝善斋”等钟表店,“容芳馆”等照像馆,“民华堂”等理发所,专卖养蜂用具、花卉种子及农药的“迦南商行”,印刷局。中药、西药、笔铺、京货店、首饰店、书籍、字画、文具、南纸、乐器、服装、陶器、古董、刻字、楠木、铜锡器、小吃店、钱行等。
1956年后实行转并,多数店铺转为厂房和住宅。改革开放后,逐渐又变成小吃一条街。
1980年后,芙蓉街经多次拓宽改造成现状、整修,发展为商业街。
1994年版《历下区地名志》载:“芙蓉街……北起西花墙子街南口,南止泉城路,东邻马市街,通起凤桥街、翔凤巷和芙蓉巷,西邻玉环泉街,通省府东街。”
2007年,芙蓉街拓宽改造成现状。沿途有济南府学文庙。
政府对芙蓉街的开发建设非常重视,曾邀请清华大学城市研究所来济做过芙蓉街复原及建设规划,著名的规划建设大师吴良镛教授和张杰博士也对芙蓉街复原改建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方运承先生提出了具体规划,芙蓉街展宽8公尺左右,新开“芙蓉河”宽10公尺,河两边为6公尺的顺河街,沿滨2公尺宽的斜坡绿带或涉水石阶,绿带内种植垂柳、花卉、草皮、安置石凳,建茶坊、酒楼和小吃店,沿河建骑楼式茶室,交通路口处建拱桥,到时将是“楼向柳边起,船在画中游。”政府现拟将芙蓉街改建成“民俗街”,在不久的将来,芙蓉街这条富有浓厚文化底蕴的老街,定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济南的老街中,芙蓉街可能是最热闹的。无数的小商小贩,在路两边各据一摊或一店,各色小吃琳琅满目。芙蓉街上每天人流不断。相比于大多数寂寂无声的老街,这芙蓉老街充满了商业活力。
据说从前,这里曾是济南府最繁华之地,商贾聚居,多有豪门大院。繁华如过眼烟云。现在的芙蓉街,以小吃闻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来芙蓉街是冲着它的小吃来的。许多逛街购物的人饿了累了都会来这里吃饭,几十元钱就可以混个饱肚。脚下是青石板的路面,眼中是路边一个个的小吃店,鼻中是各色小吃的香味,耳中是各路小贩的吆喝。傍着繁华的泉城路,芙蓉街,依然热闹,但这热闹是轻松的,是市井的,是锅碗瓢勺叮叮当当的热闹。
芙蓉街历史文化
在济南的老街中芙蓉街是很热闹的。明清时期这条街的四周多是巡院、都司、布政司、贡院和府学衙门,良好的地理环境吸引了众多商家来此开店营业。著名的瑞蚨祥布店,清朝同治年间济南的第一家眼镜店“一珊号”,当时济南最大的百货商店“文升行”,著名教育家鞠思敏、王祝晨、许德一等人开办的教育图书社均曾在芙蓉街落户。著名的画家俞剑华、岳祥书也曾经在这条老街上居住开业招揽学子。芙蓉街一度成为经营文房四宝、乐器文教用品、古玩字画以及印刷业为主的商业街,同时还聚集了刻字、铜锡器、乐器、服装鞋帽小吃店等店铺作坊,街道两边店铺鳞次栉比顾客盈门,加之街上的住户大多祖籍章丘一带,有做生意的传统,芙蓉街也开始从单一的文化街向文化、商贸并行发展过渡,商业的繁荣也把芙蓉街推向了一个异常兴盛的阶段。
芙蓉街过去有四座庙,从南向北依次为:土地庙、龙神庙、关帝庙、文庙。其中以文庙和关帝庙最为著名。文庙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曾是济南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在科举时代文庙是来自全省考生赴考的必经之地,科举时代考取秀才者入县学、府学为生员,也称“入学”或者“入泮”,这是封建士子仕途的起点,为此清朝顺治年间在芙蓉街北段梯云溪上修建了一座石桥,名曰“青云桥”取青云直上之意,并修建坊额题有“腾蛟起凤”的牌坊。梯云溪、青云桥、腾蛟起凤牌坊之名都是因文庙、府学、秀才们而命名的,当时外地来的文人雅士都把到芙蓉街一游引以为幸。久而久之考生秀才们拴马匹的地方便成了现在的马市街,张榜公布考试成绩的地方便成了如今的榜棚街,虽然现在梯云溪、青云桥、腾蛟起凤牌坊早已损毁遗迹全无,文庙也只残存大成门和大成殿以及破旧的影壁,但是凭这些遗迹足以想象当年祭拜孔子时鼓乐喧天万人景仰的盛况和芙蓉街的繁荣。除文庙外,龙神庙等其他三座庙宇已经殒没,但芙蓉街上还流传着一个有关龙神庙的真实的故事。解放后,政府要求龙神庙的坤道(道姑)们(李元仁、钱元秀、张明真等)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让每天化缘念经的坤道们一筹莫展。突然一位坤道提议:“姐妹们不是都会绣花吗,咱们成立一个刺绣组吧!”她的提议马上得到大家的赞同。她们有一个心愿,那就是亲手为敬爱的周总理绣一件睡衣。几天之后,睡衣寄了出去,她们心里却一直忐忑不安:一个大国的总理日理万机,能看得上这么小小的一件睡衣吗?她们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周总理办公室的同志们给她们回了信,信中表示睡衣收到了,总理对她们成立刺绣小组的事情十分支持。她们捧着来信哭成了一团,于是一个五人刺绣小组连夜成立了,这就是后来的济南刺绣厂的前身。在新社会坤道也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芙蓉街特色
更为现在人们所熟悉的是芙蓉街的民俗、商业风貌。清同治年间,这里已有多家眼镜店、乐器店,与邻近的书、碑贴、文具、古玩店主的大小布政司街构成了济南文化商业中心,民国后,又开有武学官书局,文雅斋等多家书店、瑞蚨祥祖店、济南最早的镶牙馆、照相馆以及燕喜堂等著名饭店都诞生或集中在这里。
芙蓉街的建筑反映了清末民初的发展变化,中西合璧至今仍存。芙蓉也即荷花,是济南人最喜爱的花,因而,芙蓉街的四泉一街一巷均以“芙蓉”为名,其所承载的悠久而灿烂的文化,成为济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街巷之一。
芙蓉街正位于泉城济南的中心,南起泉城路、北至西花墙子街南口,因街中路西有芙蓉泉而得名。如果说"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泉城济南的绝妙写照的话,那么"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就是芙蓉街及其周围地区的真实描述。芙蓉泉在济南七十二泉中名列第四十二,是名泉中极具特色的一眼:她既没有趵突泉的豪放也没有珍珠泉的婉约,她身藏于民宅之中给人一种“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感觉,但是这一切都逃不出诗人的慧眼,清代著名诗人董芸在其成名之作《广齐音》的压卷篇《芙蓉泉寓居》中这样写到:“老屋苍台半亩居,石梁浮动上游鱼。一池新绿芙蓉水,矮几花阴坐著书”。
芙蓉街所获荣誉
2021年10月,入选100个“好客山东网红打卡地”名单。
2021年10月,入选《济南市第一批传统地名保护名录》。
2021年12月17日,被山东省民政厅认定为省级地名文化遗产。
芙蓉街其他介绍
芙蓉街,北起济南府学文庙,南至泉城路,因街中芙蓉泉而得名,长432米,平均宽约6米,是济南市的老商业街,全国最为著名的小吃街之一,被誉为‘齐鲁第一小吃街。芙蓉街,它是繁华的,又是沧桑的,是热闹的,又是幽静的。就象济南这座城 市,将古朴与现代融于一体。就象济南人,在匆匆忙忙的现代生活中,依然保持着温厚与淳朴。在济南的老街中,芙蓉街可能是最热闹的。无数的小商小贩,在路两边各据一摊或一店,神州各地、欧美日韩......各色小吃琳琅满目。芙蓉街上每天人流不断。相比于大多数寂寂无声的老街,这芙蓉老街充满了商业活力。热闹是由它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南起繁华的泉城路的中段,北到西花墙子街南口。黄金宝地,商机无限,想不热闹都不行。历史据说从前,这里曾是济南府最繁华之地,商贾聚居,多有豪门大院。繁华如 芙蓉街街景过眼烟云。现在的芙蓉街,以小吃闻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来芙蓉街是冲着它的小吃来的。许多逛街购物的人饿了累了都会来这里吃饭,几元钱就可以混个饱肚。 芙蓉街老照片脚下是水泥的路面,眼中是路边一个个的小吃店,鼻中是各色小吃的香味,耳中是各路小贩的吆喝。傍着繁华的泉城路,芙蓉街,依然热闹,但这热闹是轻松的,是市井的,是锅碗瓢勺叮叮当当的热闹。而芙蓉街,在老济南人心目中的深厚感情,绝不仅由于它现在的商业位置。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芙蓉街”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