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鲁国故城遗址旅游景点介绍
曲阜鲁国故城,是中国周代鲁国都城遗址,在山东省曲阜市区和东、北面。周成王封周公旦长子伯禽于鲁,建都于此 。
曲阜鲁国故城城址略成扁方形,面积约10.45平方千米 ,城墙周长约11.9千米,城垣东西长3.7千米,南北宽2.7千米,东、西、北各3座城门 。曲阜鲁国故城分外城和内城2部分,外城平面呈不规则的圆角长方形,东西最长处3.7千米,南北最宽处2.7千米,周长11.5千米;内城平面近方形,东西宽约550米,南北长约500米。曲阜鲁国故城发掘墓葬200余座,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主要有鬲、甑、盆等 。
1961年3月4日,曲阜鲁国故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12月,曲阜鲁国故城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2021年10月18日,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曲阜鲁国故城历史沿革
西周初期,周成王封周公旦长子伯禽于鲁,建都于曲阜鲁国故城。到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49年),鲁亡于楚,历时900余年,曲阜鲁国故城是周王朝各诸侯国中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之一。
抗日战争期间(1940年),日本人曾对曲阜鲁国故城作调查和发掘。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对曲阜鲁国故城多次进行调查。
1958年,山东省文物干部训练班对曲阜鲁国故城进行钻探和试掘。
1977年-1978年,山东省博物馆对曲阜鲁国故城作了详细勘察和发掘。
2012年-2015年,山东省博物馆对曲阜鲁国故城外郭城城墙进行了勘探,重新确定了城墙、城壕范围,壕沟至少分为3期,并新发现了内城壕。
曲阜鲁国故城历史文化
痒痒挠
“痒痒挠”也叫“勿求人”,又叫“老头乐”。用一根竹片把前端烘弯削成齿状即成。1977年,山东省考古工作者对曲阜鲁国故城进行了钻探试掘,在两座战国时代的大型墓葬中各发现了1件“痒痒挠”。这2件“痒痒挠”都用象牙雕刻而成,长约40厘米,前部雕成人手形状,拇指竖直,其余四指并拢弯曲,四指指甲平齐,正好用于挠痒,柄尾端还雕成兽头状。这2件“痒痒挠”雕刻精细,说明它绝不会是战国时代才发明的。古人认为“事死如事生”,所以要用各种生活用品给死者随葬,但是考虑周到得用“痒痒挠”来陪葬的比较罕见。
鲁国文化
曲阜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是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诞生地,是神农故都、少昊之墟、周汉鲁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清晰的历史文化脉络。
“曲阜”之名最早见于《礼记》。东汉应劭解释道:“鲁城中有阜,委曲长七、八里,故名曲阜”。曲阜鲁国故城城东(原鲁国故城中)土岭蜿蜒曲折,如“原”高出于地面,这便是“曲阜”名字的由来。殷商时代,曲阜名奄,商代第十八任商王南庚迁都于此,至二十任商王盘庚才迁都到殷,以后奄仍为商王朝在东方的重要属国,奄国后被周征服。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大封功臣谋士,因周公在兴周灭商、辅佐成王和创立周代礼乐制度方面功勋卓著,受到周王朝的极大尊崇,周成王“封周公旦于少昊之墟曲阜,是为鲁公”,“命鲁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鲁国因此在周代诸侯国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其等级待遇仅次于周王室而高于其他诸侯国。正由于这个缘故,在周代诸侯国都城中,鲁国都城的等级和形态也最接近周王朝都城,为其他诸侯国所效法。直到战国时期,商鞍变法,营建新都咸阳,还“大筑翼阙,营如鲁卫矣”。周公因辅佐成王,周公之子伯禽代父就封,在这里建立了都城,自此至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49年)亡于楚止,共历34代,经历了周、春秋、战国3个时期。
曲阜鲁国故城遗址特点
规模布局
曲阜鲁国故城城址略成扁方形,面积约10.45平方千米,周长11.9千米,城垣东西长3.7千米,南北宽2.7千米,东、西、北各3座城门。曲阜鲁国故城建设以周公庙的宫殿区为中心,故城北部、西部的冶铜、冶铁、烧陶等手工业作坊遗址为延伸,城墙存6千米,高2米-10米不等,断续散落在原故城东北一带。
曲阜鲁国故城分外城和内城2部分。外城平面呈不规则的圆角长方形,东西最长处3.7千米,南北最宽处2.7千米,周长11.5千米,四周有宽30米左右的城壕,存城垣自西周晚期延至西汉,经过多次增筑、修补,残存最高处约10米,共有城门11座,东、西、北三面各有3门,南面有2门,门宽7米-15米,南面2座门的外侧有夹门的墩台;内城居全城的中部偏北,平面近方形,东西宽约550米,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北三面残存地下的城垣宽10米左右,城内有密集的大型建筑基址,为春秋至西汉的鲁王宫城,城内探出东西和南北的通路各5条,皆与城门和重要遗址相通,宫城南有宽约15米的道路通向南墙东门,直指城南1.5千米余的夯筑台基,宫城、南东门、“舞云台”成直线排列,道路北段两侧各有3处大致对称的建筑基址,形成鲁城内一条由最重要建筑物构成的中轴线。
城墙城门
曲阜鲁国故城北城墙现残高约3米-4米、残宽约27米-33米;东南角城墙残高约7米、残宽45米-60米;东城墙中段地面破坏殆尽;西北角城墙压在孔林南墙之上。城墙实际宽约25米-50米,未见明显基槽。外城壕宽度在40米-60米,开口距地表1.0米-2.1米,距城墙多3米-5米。部分晚期城墙叠压早期城壕。城壕粗分可分3期,时代为春秋、战国、汉代。内城壕沿城墙内侧一周,深1.5米-3.5米,宽约11米-25米,距城墙约5米。推测为汉代加筑城墙取土导致,与城内水系相连。南东门、北东门遗址保存较好,北东门路土分四期,深0.4米-2.4米。早期路土推测为周代,并延续至明清时期。其他门均被占压或破坏。
遗址分布
西周前期的遗址多分布在曲阜鲁国故城大城西北部,西周晚期扩大到曲阜鲁国故城的东北部。东周遗存则遍布曲阜鲁国故城全城。其中,曲阜鲁国故城西、北部有西周制陶、冶铜址,西部有东周制陶作坊址,北部和西部偏东有东周炼铁遗址,西北部有东周制骨遗址。
曲阜鲁国故城所获荣誉
2021年10月,入选为“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曲阜鲁国故城遗址其他介绍
曲阜鲁国故城遗址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内及其外围地区。
鲁国故城是周代鲁国的都城,是周王朝各诸侯国中延续时间最长的都城。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周公旦于鲁,是为“鲁公”。成王时周公之子伯禽代父就封,在这里建立了都城,自此至鲁顷公-止,共历三十四代,建都时间达873年。
西汉的三百余年间,这里继续是鲁国的封地。故城从西周到汉代共经过八次大规模的兴建修葺,后为县治。宋代迁县治于寿丘,城逐渐毁废。1940年日本人曾对故城遗址进行过勘查和小规模的发掘。1977年~1978年山东省博物馆又进行全面勘查和发掘,揭示了故城的概貌。
故城周长11.9公里,城垣东西长3.7公里,南北宽2.7公里,城的四周围有城壕;东、西、北三面各辟城门3座,南面辟城门2座,门道宽7~15米。今日的曲阜市位于鲁国故城的西南角,面积仅占故城面积的七分之一。
内城在故城的西南角,约占大城的四分之一。内城的中心有一片高地,是宫殿区和太庙的所在地,宋代在高地建立的周公庙,保存至今。高地的四周分布着衙署、商业区和住宅区。
故城的北部和西部是冶铜、冶铁、制骨、烧陶等手工业作坊遗址,排列十分密集。西部还有墓葬区,现已发掘了100余座周代的墓葬,出土了许多的青铜、陶、骨、蚌等器物,这些随葬品带有商文化和周文化的共同特征,这也证明了周代鲁文化是综合了商文化和周文化等因素而形成的。
故城遗址保存着丰富的文物古迹,目前已确定了多达36处的重点保护区,用各种措施加以保护,遗址的保存对研究周代的历史具有很重要的价值。1961年曲阜鲁国故城作为周代到汉代的古遗址,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曲阜鲁国故城遗址”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