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女城遗址旅游景点介绍
漆女城遗址位于山东省邹城市北宿镇岳庄村 ,民兴十五巷正南,为一台形高地,俗称七女城。东北部地势稍高,西南部较低洼,呈斜坡状,东西长120余米,南北宽100米。遗址文化以龙山文化为主,兼有周至汉代的遗存。
漆女城遗址遗址简介
土质多为黑灰色,文化层厚度1~2米,最深处达4米。地表散布东周鬲足、盆沿、豆柄,汉卷云纹瓦当、绳纹板瓦、陶瓮等残片,以及少量隋唐瓷片和唐莲花纹瓦当残片等。龙山文化陶片暴露不多,从断崖上发现龙山文化地层,厚0.5~1.5米,土质较硬,呈黄褐色,内含红烧土粒,木炭屑等。龙山文化灰坑呈锅底状。1953年,王献唐对遗址进行过考察。196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进行了全面调查。1973、1980年,山东省文物普查队又进行两次复查。
漆女城遗址传说
关于漆女城有很多传说,据考证漆女城最早是原始社会晚期的人类活动遗址,春秋时期曾是邾国漆邑,后属鲁国,一直延续到隋唐才逐渐荒废。漆女城得名于战国时期鲁国的漆室之女。
传说漆女已到婚嫁年龄,却不肯嫁人。有一天她倚柱大哭,惊动了街坊邻舍。有一位邻妇问她:“你为什么会哭得这么伤心呢?是为婚事发愁吗?”漆女愤然对答:“我以前总认为你很懂道理,没想到你如此无知。我忧的是鲁国国君已经年迈,太子幼小,恐怕国中有乱,祸在旦夕。”邻妇笑着说:“国家安危乃是贵族大臣们该忧虑的事情,我等妇人何必多虑呢?”漆女说:“从前兵马一来,到处践踏,毁坏了我国的庄稼,使我们不得温饱。鲁国有患,君臣父子都受其害,难道独有妇女能避其祸殃吗?”一席话,说得众妇无言以对,怏怏离去。结果不出漆女所虑,3年之后,鲁国果然大乱。后人认为漆女气度宽宏,立世绝俗,将她作为妇女中的大智者而饱加赞颂。
漆女城遗址其他介绍
俗称七女城。即春秋邾国漆邑,后属鲁国。《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载:“邾庶其以漆、闾邱来奔”。西汉刘向《列女传·卷三鲁漆室女》记鲁穆公时漆室女之事迹,后称该地为漆女城。《水经注》记其地为漆乡。清光绪十八年版《邹县志》记其他曾出土7个铜鼎,一个小鼎上刻有“永宅用” 3字。据此考察漆女城在东周时期,应有大型贵族墓葬存在。遗址位于邹城市城西4公里处,是以山东龙山文化为主兼及周至汉代文化的遗址。遗址高出周围农田2至3米,为一台形高地,并由东北向西南部呈斜坡状,东西长120米,南北宽100米,总面积2万平方米。土质多为黑灰色,古文化堆积厚度3米左右。地表散布东周鬲足、盆沿、豆柄和汉卷云纹瓦当、绳纹板瓦、陶瓮以及隋、唐瓷片、唐莲花纹瓦当残片等,并有龙山文化陶片暴露。从断崖上发现龙山文化地层,厚0.5至1.5米,土质较硬,呈黄褐色,内含红烧土粒、木炭屑等。龙山文化灰坑呈锅底状。1957年,邹县进行文物普查时对该遗址登记建档。1963年,山东历史学家王献唐也对该遗址进行过考察。196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对遗址进行全面调查,调查情况编入调查简报。1973年、1980年、1988年山东省文物普查队对遗址先后进行3次重点复查,采集标本存入邹县文物保管所。
遗址保存基本完整,在此采集的龙山文化标本有生产工具石斧、石镞、石凿、陶纺轮等,其中磨光三棱状石镞为龙山文化典型猎器;有生活陶器夹砂罐、白衣陶规、黑陶筒形杯、平底盘、罐形鼎等。鼎足以鸟头式和扁凿式居多,陶质以细泥磨光黑陶较多,夹砂灰陶较少。还有少量蛋壳陶及方格纹、篮纹陶片。
该遗址文化内涵早期属于典型龙山文化,比较接近于日照两城镇文化特征,也有河南龙山文化因素。东周时期文化内涵丰富,约在隋唐时期该城废弃。1985年,漆女城遗址被公布为济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6月,又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漆女城遗址”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