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若拙墓旅游景点介绍
刘若拙墓,建于北宋,元、明两代曾重修,保存尚好。刘若拙,晚年亦往来于即墨城东门外之高真宫布道讲经。宋太宗淳化二年辛卯(991年)腊月,刘若拙逝于即墨,据《崂山志》载,刘若拙死后,其徒择地葬之,墓在高真宫前。
刘若拙墓,现位于青岛市即墨东关小学(即高真宫旧址)院内,墓高约1.5米,直径约4米,封土呈圆锥形。墓前立石质墓碑一座,碑阳镌刻楷书“明万历二十年八月一日”,正中为“元敕封华盖刘真人之墓”,下款“即墨知事阁关中李奎立”。
1982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将即墨城中的,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代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4年),刘若拙全权负责,宋太祖赵匡胤斥资修建了崂山最古老的道观之一上清宫(原名上宫)和太平宫(原名太平兴国院) 。
刘若拙墓历史记载
刘若拙墓。元代墓。刘若拙(约898~?)五代道士。巴蜀(今四川)人。后唐同光二年(924)自蜀来崂山,在今崂山钓鱼台附近建驱虎庵,修道练武。该墓位于即墨经济开发区东关村(今即墨东关小学内),高1.5米,直径4米,墓室内砖砌成,封士呈圆锥形。建于宋代,元、明两代均曾重修。
墓前尚存墓碑1座,正面镌刻“明万历二十年(1592)八月一日,元敕封华盖刘真人之墓,知即墨县关中李奎立”石碑。刘若拙系五代时道人,崂山之太平宫、上清宫、太清宫皆为北宋太平兴国年间为其敕建的道院。
刘若拙墓,现为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若拙墓其他介绍
【刘若拙墓】为北宋墓葬。位于即墨市东关小学(始建于西晋的高真宫旧址)院内。墓葬封土呈圆锥形,高约1.5米,直径约4米。始建于北宋,元、明两代曾重修,至今保存尚好。墓前有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即墨知县李奎所立墓碑,碑阳刻有“元敕封华盖真人之墓”10个大字。
刘若拙,五代时人。据《太清官志》载:“五代时,后唐同光二年甲申(924年),道人刘若拙,自蜀来崂山太清宫,访李公守中子(即道教长老李哲玄,字静修,号守中子,封道北普济真人),相谈契合遂留住焉。”其时,崂山虎多成害,刘若拙武术高强,在太清宫东南山前,今钓鱼台之北的阳坡上,自修一茅庵,名曰“驱虎庵”,供奉老子圣像,潜修其中。元张起岩《聚仙宫碑铭》载:“五代时,有华盖真人刘姓者,自蜀而来,遁迹兹山。宋祖闻其有道,召至阙庭,留未几,坚求还山,敕建太平兴国院以处之。上清、太清二宫其别馆也:”太平兴国院即宋太祖为刘若拙建立的道埒,因落莰于太平兴国年间,故名。刘若拙不仅武艺高强,且善气功,体贡如铁,冬夏不冠不履,不炉不幸,为崂山古代十大道首之一,对崂山道教发展卓有贡献。刘若拙死后,其徒择地葬于高真宫前。
信息来源:青岛市情网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刘若拙墓”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