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米城遗址旅游景点介绍
晒米城遗址位于台儿庄北向15公里处泥沟镇境内,平面呈不规则哑铃型,长90米,宽80米,总面积约为7200平方米,地层堆积高约4~6米。遗址高台雄踞平野,向东俯览马庄村貌以及茅茨河故道,向西俯瞰枣台公路的南北川流,犹如一座土建城堡,格外醒目。枣庄市人民政府于1980年公布其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7月,正式申报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晒米城遗址历史记载
关于晒米城遗址,在《峄县志·古迹考》中有专门记述:“晒米城、晒麦城俱在县东南三十里,二城相违,中隔一道,似是一城因路而分。”这里记述的晒米城与晒麦城中间的路,就是现在的枣台公路前身的一条古道。从明清至今,这条路一直是南通台儿庄,跨京杭大运河直达徐淮的交通要道。此间,枣庄中兴公司修筑的经台儿庄跨运河接陇海的枣—台铁路专线,其路基占用了晒麦城址,加上后来大量用土,晒麦城已经不复存在,晒米城址也屡遭蚕食,现今面貌实为残存。
和晒米城遗址有着相近、相似、相关的遗址,还有与其相距不远的兰祺故城遗址、难摊子遗址等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台儿庄附近曾有存见的雷台、凤凰台、墩上等,大都属于汉代和汉前的遗存。这些遗存和晒米城遗址相比,其文化底蕴与考古价值皆大有逊色。晒米城集6000年风云积淀于一台,其残存遗址则更显其身价之贵。为了维护好这处人类文明的重要遗存,枣庄市人民政府于1980年公布其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晒米城遗址晒米城遗址传说
晒米城遗址身价弥足珍贵,源自遗存积淀年代的久远和规格、规模之宏大。但是其原有的称谓却无从考知。至于今名晒米城,据说源自一个和梁武帝有关的民间传说。
梁武帝(464—549),名萧衍,字叔达,南朝兰陵郡中都乡人,有着突出的政治、军事与文学才能和建树,在辅佐南齐治国安邦过程中屡建奇功,最终创建了梁朝。萧衍在辅佐南朝齐明帝期间,南齐遭遇北魏孝文帝三十万大军的征讨。萧衍奉命出征淮河前线抗敌并自请充当先锋,发兵救援义阳被困守军。萧衍带领军队连夜抄小路赶到了距离北魏军只有几里地的贤首山,命令士兵将旗帜插满了山上山下。天亮,义阳城中的齐军看到满山旌旗招展,以为重兵已经赶到给他们解围来了,于是士气大增,马上集合军队出城攻击北魏军,同时顺风放火。这边的萧衍也趁机夹攻北魏军,萧衍亲自上阵,摇旗擂鼓助威,齐军士气高昂,个个奋勇杀敌。北魏军在齐军前后夹击下,溃不成军,只好退却。齐军最终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据传,就在此役期间,萧衍从故乡兰陵郡征集了大批军粮,沿茅茨河船运支援前敌,不料途中遇险船翻粮倾。军士们将粮袋打捞出水,就势将粮食摊在岸西的两座古城基台上晾晒,西城台晾麦,东城台晒米。萧衍创立梁朝之后,二台遂为世人看重,口碑相传,称之为“梁王晒麦城台”“梁王晒米城台”,简称“晒麦城”和“晒米城”。
晒米城遗址其他介绍
晒米城遗址位于台儿庄北向15公里处泥沟镇境内,平面呈不规则哑铃型,长90米,宽80米,总面积约为7200平方米,地层堆积高约4~6米。晒米城遗址高台雄踞平野,向东俯览马庄村貌以及茅茨河故道,向西俯瞰枣台公路的南北川流,犹如一座土建城堡,格外醒目。
其实,晒米城应该就是一座古代城堡的几千年累积之遗存。1974年以来省、市文物考古部门多次考察,共采集发掘各类文物标本400余件。其中完整的和可以复原的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三大类。陶器以黑陶为主,纹饰有竹节状纹、弦纹,器形较大,造型美观,为古瓦陶器中上乘。石器主要有石斧、石锤、石刀等生产工县。均采用磨制技术。骨器主要有骨镞、骨角柄,骨簇是原始狩猎武器,骨角柄是为石器作柄。此外,还有周代灰陶折腹罐,春秋战国时完整的铜镞,汉代陶豆,魏晋时期花瓣纹瓦当,宋代花口瓶等器物。
另外,观察晒米城遗址断面,层次分明的古文化层堆积更是一览无余——最上层约2米厚的灰黄土色土质中,包含有汉代、周代陶器碎片,器形有灰陶旦、筒旦、极瓦、陶鬲、陶罐等。晒米城遗址第二层为商代堆积,器物隔片有灰陶鬲足、鬲口沿、石器残片、缸片、蚌片等,其厚度约为2米。这一层中又可分为若干小层,每小层约0.1—0.5米不等,有的小层是灰土堆积,有的则是未燃尽的木炭或红烧士堆积。晒米城遗址第三层为龙山文化堆积,灰土中夹杂大量蚌壳、河螺壳以及残碎石器和磨光黑陶片。陶器碎片中可辩认的器物种类有鬼脸式鼎足、鼎口沿、盆口沿、罐把手、豆柄等。据此推定,该遗址最下层文化堆积属于山东龙山文化城子崖类型,地层中含有龙山早中晚三期遗物,与周围地区所分布的同类型遗址文化面貌相一致。继龙山文化时期的居民之后,殷商先民,周代先民至汉代先民都在晒米城留下了艰难沉重的足音。
晒米城遗址身价弥足珍贵,源自遗存积淀年代的久远和规格、规模之宏大。但是其原有的称谓却无从考知。至于今名晒米城,据说源自一个和梁武帝有关的民问传说。
梁武帝(464—549),名萧衍,字叔达,南朝兰陵郡中都乡人,有着突出的政治、军事与文学才能和建树,在辅佐南齐治国安邦过程中屡建奇功,最终创建了梁朝。萧衍在辅佐南朝齐明帝期间,南齐遭遇北魏孝文帝三十万大军的征讨。萧衍奉命出征淮河前线抗敌并自请充当先锋,发兵救援义阳被困守军。萧衍带领军队连夜抄小路赶到了距离北魏军只有几里地的贤首山,命令士兵将旗帜插满了山上山下。天亮,义阳城中的齐军看到满山旌旗招展,以为重兵已经赶到给他们解围来了,于是士气大增,马上集合军队出城攻击北魏军,同时顺风放火。这边的萧衍也趁机夹攻北魏军,萧衍亲自上阵,摇旗擂鼓助威,齐军士气高昂,个个奋勇杀敌。北魏军在齐军前后夹击下,溃不成军,只好退却。齐军最终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据传,就在此役期间,萧衍从故乡兰陵郡征集了大批军粮,沿茅茨河船运支援前敌,不料途中遇险船翻粮倾。军士们将粮袋打捞出水,就势将粮食摊在岸西的两座古城基台上晾晒,西城台晾麦,东城台晒米。萧衍创立梁朝之后,二台遂为世人看重,口碑相传,称之为“梁王晒麦城台”“梁王晒米城台”,简称“晒麦城”和“晒米城”。
关于晒米城遗址,在《峄县志·古迹考》中有专门记述:“晒米城、晒麦城俱在县东南三十里,二城相违,中隔一道,似是一城因路而分。”这里记述的晒米城与晒麦城中间的路,就是现在的枣台公路前身的一条古道。从明清至今,这条路一直是南通台儿庄,跨京杭大运河直达徐淮的交通要道。此间,枣庄中兴公司修筑的经台儿庄跨运河接陇海的枣—台铁路专线,其路基占用了晒麦城址,加上后来大量用土,晒麦城已经不复存在,晒米城址也屡遭蚕食,现今面貌实为残存。
和晒米城遗址有着相近、相似、相关的遗址,还有与其相距不远的兰祺故城遗址、难摊子遗址等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台儿庄附近曾有存见的雷台、凤凰台、墩上等,大都属于汉代和汉前的遗存。这些遗存和晒米城遗址相比,其文化底蕴与考古价值皆大有逊色。晒米城集6000年风云积淀于一台,其残存遗址则更显其身价之贵。为了维护好这处人类文明的重要遗存,枣庄市人民政府于1980年公布其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晒米城遗址”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