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城老街旅游景点介绍
奉城老街,位于奉贤区东部地区的景点。
奉城老街老街概况
奉城镇位于奉贤区东部地区,距浦东国际机场35公里、虹桥机场50公里,距建设中的海港新城15公里。横向的A30高速公路、川南奉公路、大叶公路、浦南运河和纵向的奉新公路、沪芦洋高速公路、航塘公路、奉新港,以及规划中A3高速公路、浦东铁路,使奉城依江临海,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工、商、农业发达,商贾云集。
奉城老街呈十字形,有东街、南街、西街、北街之分。旧时大街之北又有一街东西绵亘,叫奉贤街,后称古游里,相传孔子弟子子游曾到此,故名。奉城设县治后,县署、都司署、城守署、典史署和监狱等行政设施相继设立;学署、肇文书院、言子祠、尊经阁等文化设施亦次第兴建;文庙(圣人殿)、武庙(关帝庙)、城隍庙、镇海侯庙、元通庵、三官堂等庙祠陆续修建完善;同善堂、节孝祠、抚孤局、养济院等社会慈善设施先后创设。可惜,其中的不少设施如县署、学署、文庙、武庙、抚孤局等,均于民国26年(1937年)11月被日军炮火所毁。
奉城老街历史沿革
奉城镇历史悠久,在唐开元元年(713年)重筑捍海塘时业已成陆。据元代徐硕《至元嘉禾志》等记载,该地原名青墩,又名墩明,因海寇来犯时,墩上举火为号,因此得名。后绿树成荫,改称青林。五代乾隆年间(948~950年),地设青墩盐场,与浦东、袁部等盐场并隶于秀州(嘉兴府)华亭县盐监(《浙盐纪要、两浙盐场沿革考》)。明洪武十九年(1368年),信国公汤和督筑青村堡以御倭寇,置守御青村千户所。明正德年间,改称守御青村中前千户所。清雍正四年(1726年),析华亭东南境立奉贤县。雍正九年(1731年),县治迁青村所城(今奉城镇)。宣统二年(1910年),全县划为一城七乡,县城青村为城厢。民国元年(1912年),县治西迁南桥镇后,城厢改为奉贤县城市(奉城取名由此而来)旋作区、乡、社、镇所迄今。2000年,奉贤撤县建区,奉城为“一城九镇)中心镇之一。
随着历史的变迁,奉城的经济不断发生变化。古代奉城,僻处海滨,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民多以渔、盐业为生。五代年间的青墩盐场,是上海地区最早的盐场之一,场境“延袤八十五里”,“灶丁四千一百三十六丁”,时与浦东、袁部等盐场并立为华亭县的五大盐场。渔业也很发达。据成书于明正德年间的《金山卫志》记载:时“高桥(奉城西部)市独盛,海渔者得鱼悉于此鬻”。明末,青村(今奉城)拥有渔船五六十艘。大船出远海,以长网、拖网等捕鱼;小船出近海,搞网仓生产。一月两潮,大鱼以数十斤计,小鱼亦以两计。无船者肩挑贩卖,或滩涂捕鱼、捉虾,也能辗转获利。妇女青少年则以结网为生。时“勤俭者铢积寸累,以结网而至数千金数百金者,比比然也”。说明当时奉城的渔业相当兴旺。清朝以后,海涂大批得到开垦,盐田变粮田,渔、盐业渐趋衰落,经济逐渐转向以农业为主,渔、盐业为辅。
奉城老街老街景点
万佛阁
位于奉城镇北街,浦南运河南月城内,始建于明万历间(1573~1619年)。万佛阁在六百多年前原是乡间小庵。据民间传说,元朝末年有一富家女子抗婚外避,削发为尼。父母闻讯,后悔莫及。后出资在此建立了个小小的尼众庵堂,取名万佛阁。民众为该女子的刚烈秉性所感动,纷纷到此礼拜烧香。明朝洪武年间,为防海上倭寇入侵,朱元璋令信国公汤和督建奉城城墙。万佛阁正位于奉城北城门处,随将其就地重建于北门月城湾内。清朝乾隆年间,万佛阁住持比丘尼永修,德静,邃山师徒孙三代,前后持续二十年,募缘集资,修建大殿,法堂,楼阁,万年台,禅房,斋堂等,并为佛像装金,面貌焕然一新。民国初期,住持福缘法师见殿房狭窄,不够壮观,再次募资修缮,费时二年,增建了地藏殿和弥勒殿,并建回廊连接庙内各殿房,使建筑结构显得紧凑。民国末年,年轻的当家法师新量也率领尼众,以农养禅,纠工庇料,重修庙宇。“文革”期间停止宗教活动作他用;1989年6月恢复开放,规模也有所扩大。整体包括山门、正殿、大殿、钟鼓楼等。1998年10月,重新修建万佛阁。万佛阁为砖木结构,三层楼面,主建筑座北朝南,回廊连接东西厢房,共计百余间房,保留明代建筑风格,门窗的纹饰有清代的风格。所有建筑风格协调,色彩统一,回廊通达,连成一体,整体安排严谨而紧凑。寺内庭院清洁平整,园边花草丛丛。两个院内的银杏,香樟都双双对称而立,高耸云天。每当金秋到来,后园的一对古老金桂散发阵阵芬香。
2008年,奉城镇协助万佛阁进行扩建,在原来25亩占地面积的基础上,通过动拆迁的方式,扩增5.2亩土地,为万佛阁建造大雄宝殿、天王殿、九层宝殿以及配备规模停车场。
奉城古城墙(遗址)
位于奉城镇北街,始建于明代洪武十九年(1386年),由信国公汤和亲自督造,初称“青村堡”。清雍正四年至九年(1726~1731年),扩建为奉贤县城,周围长6里,高二丈五尺,设有朝阳、镇海、阜成、拱辰四门,拱辰门月城内有明万历年间始建的万佛阁。
奉城自清雍正九年至宣统三年一直为县暑所在地,辛亥革命后县暑西迁南桥城遂逐步破败。1930年起始拆西门月城;1937年11月,东、南二门被侵华日军炸毁。建国后,城墙陆续被居民、学校等挪用。至今,只剩余拱辰门月城一段。2000年,为配合万佛阁大殿改建工程,古城墙向北平移了四十余米,同时在城台上恢复了望楼,新量法师重题了“拱辰门”门额,使奉贤区内唯一的一段古城墙又展现出往日的风姿。古城墙遗址在1997年公布为县(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主一烈士纪念碑
李主一烈士,1892年生,今奉贤区洪庙镇人。1925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奉贤籍的第一位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李主一同志积极参加革命斗争,秘密组织农民协会,发动农民、盐民和渔民积极开展各种斗争。“四·一二”反革命事变以后,为掩护大革命失败后幸存的一部分革命力量,李主一与刘晓一起在奉城创办曙光中学,并以此为据点开展革命活动。1927年秋,中共奉贤县委在曙光中学成立,李主一任组织部长,进行了大量的革命宣传工作。1928年3月29日,李主一赴沪西和江苏省委联系工作时被捕,同年6月21日被杀于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狱中。
解放后,原奉贤县人民政府决定恢复曙光中学,为纪念李主一烈士,于1957年5月在曙光中学面北大门的中央大道中间始建李主一烈士纪念碑。当时的碑较低,进校门即可见到。碑上刻文如下:“烈士共产党员李主一同志,曾于一九二七秋在奉城潘公祠创立曙光中学,积极进行革命工作,后不幸被捕,于一九二八年六月从容就义,时年三十七岁。遇难前曾嘱要立碑于校,题‘死得其所’。兹为追念先烈,敬立此碑,并将奉城中学仍名曙光中学,以志永念。奉贤县人民委员会一九五七年五月一日敬立。”1959年因纪念碑低矮,周围又无松柏,显得不够严肃,故重建。“文革”期间,受极左思潮影响,认为“刘晓有问题,李主一也不例外”,并以要陈列毛主席画像等为理由,将李主一烈士纪念碑砸毁。“文革”后,群众纷纷要求政府对李主一纪念碑问题作出适当处理,烈士家属也多次信访,要求澄清是非。奉贤县民政科于1978年6月向当时的奉贤县革命委员会提出了“重建李主一烈士纪念碑的报告”。为给革命烈士恢复名誉,让革命传统代代相传,建议在曙光中学重建李主一烈士纪念碑。1980年1月,在曙光中学原碑的原址南侧,校门内中央大道南端,重建“李主一烈士纪念碑”。
新建的纪念碑台占176.7平方米,上碑台有5级台阶,碑座为正方形。纪念碑为砖、石、水泥结构,高度为8.5米。纪念碑北立面为正面,碑上镌刻有原北京故宫博物馆馆长吴仲超题词“李主一烈士不朽,死得其所”。碑座正中立有高0.67米、宽1.24米的一块记文碑,碑记同1957年5月1日纪念碑的碑文,下面加一行“奉贤县人民政府1980年1月重建”。碑台东、西、南、北四面各设有台阶,均可上碑台。碑台四周有十根磨石子水泥方柱及方条石块构成的栏杆,高0.9米。纪念碑四周共栽有松柏28棵,黄杨球4棵,圆球新形海桐树2棵。1983年11月28日,奉贤县人民政府批准李主一烈士纪念碑为县(现为区)级保护文物。1988年5月20日,奉贤县人民政府又批准其为“奉贤县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89年12月,奉城镇人民政府在碑座北面栏杆外立一高1.7米、宽1.3米的记文碑,黑底镏金黄字,上书:奉贤县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李主一烈士纪念碑。1995年9月29日,李主一烈士纪念碑被奉贤县人民政府确立为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在曙光中学举行了隆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授牌仪式。每年清明,学校总要组织全校师生祭扫纪念碑,缅怀先烈的英雄业迹,勉励师生为实现崇高理想去努力奋斗。
奉城高桥
高桥原位于奉贤区高桥村十字街西侧。明永乐六年(1408年)由士绅陈宜募捐建造,前人以高为吉祥口彩,故取名为高桥。明万历年间,里人钱士贵募资重建。清道光六年(1826年)高桥因年久失修,岌岌可危,遂由乡士陈新畲劝领众信重建。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桥毁于战火。清同治六年(1867年)由陈新畲之子陈潘肪等人募捐重建。
高桥东西跨运盐河,长17.7米,宽2.47米,高5米,单孔,东侧石阶14级,西侧石阶15级。桥基结实,工艺考究,外形美观。原桥顶两侧有两对栩栩如生的石狮,现已无存。
相传古时当地有个乡绅外出,有人问他出身何处?他说高桥,那人问桥有多高?他夸耀说:“初一跌下去,月半终声响。”此事传到乾隆皇帝那里,引起游兴,欲下江南看高桥。船从淀山湖经黄浦江直驶奉贤。途径得胜港,乾隆问:“此处何地?”侍从答道:“此乃得胜港。”乾隆一听“得胜”两字,大悦,即令回朝。乾隆中途返京,喜煞高桥乡绅,庆幸免却一场欺君罔上之祸,高桥也因此名声大振。
由于桥身已经损坏严重,2005年高桥被拆除,并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复原,在尽量使用原材的基础上,对残缺的部分进行修补,复原后的高桥将作为改建后奉城北街的一部分。奉城古镇整个首期改造工程将围绕历史最久的北街展开,改造工程总计面积约100亩,包括古牌坊、高桥古石拱桥、明清建筑风貌一条街、万佛阁等四大板块。
曙光中学旧址
曙光中学旧址(中共奉贤县委旧址)位于奉城镇奉粮路70号的奉城镇中心一小学内。始建于
清代同治年间(1862~1874年),原为“潘公祠”,供奉松江知府潘鼎新和奉贤知县杨溥(也称“潘杨祠”)。祠屋为砖木结构,坐北朝南,五开间三进平房,东西长25.7米,南北宽11.4米。房屋高大宽敞,有前后两埭,中有大天井。后埭北面,另有三开间房屋一幢,东西长9.15米,南北宽3.57米。民国16年(1927年)8月,共产党员李主一、刘晓等在这里创建曙光中学,以教员身份为掩护,成立党支部,开展革命活动,同年秋,在这里成立中共奉贤县委,刘晓任书记,李主一任组织部长,方厚生任宣传部长,刘德超任军事部长。中共八七会议后,中共江苏省委曾派林钧来这里秘密召开了奉贤、南汇、川沙三个县的党团骨干会议,传达八七会议精神。奉、南、川三县的地下工作者经常在这里交流革命斗争情况。这里成了当时浦东地区的一个革命中心。民国17年4月3日晨,国民党反动县政府出动法警查封了曙光中学。奉贤县委改组,刘晓仍为书记,并转移至西乡庄行等地继续开展革命活动。
抗战胜利后,这里成为奉城模范小学校址以后,校名几经更改,现为奉城第一中心小学。1979年和1982年,小学先后在旧址东侧兴建二层和三层教学大楼;1984年对曙光中学旧址房屋进行修葺;1991年夏,修葺曙光中学党支部旧址房屋;1992年拆除旧址东侧房屋扩建小学操场。
1983年11月28日,曙光中学中共奉贤县委旧址被列为奉贤县(现为区)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有关部门对曙光中学中共奉贤县委旧址进行了修缮,并于2001年6月27日起正式对外开放,设有奉贤革命历史陈列室。陈列室展出了近60幅鲜为人知的珍贵图片和近40件实物,展览按不同的历史时期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奉贤人民声援“五卅”运动以及在奉贤党组织成立前所开展的农民运动;第二部分介绍了土地革命时期,创立奉贤党组织以及发动庄行暴动的情况,重点介绍了刘晓、李主一等革命先辈的事迹;第三部分介绍了抗日战争时期,奉贤党组织的恢复以及党领导抗日游击战的情况;第四部分介绍了解放战争时期,党领导人民开展武装斗争和地下斗争,迎接奉贤解放的情况。
奉城老街交通指南
东奉线(东昌路渡口-奉城镇)、新芦专线(新厂地铁-芦潮港)、奉卫线、奉燎线、奉南线、莘团线、邵鹤线、西五线、江平线等达。
奉城老街其他介绍
奉城镇位于奉贤区东部地区,距浦东国际机场35公里、虹桥机场50公里,距建设中的海港新城15公里。横向的A30高速公路、川南奉公路、大叶公路、浦南运河和纵向的奉新公路、沪芦洋高速公路、航塘公路、奉新港,以及规划中A3高速公路、浦东铁路,使奉城依江临海,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工、商、农业发达,商贾云集。
奉城镇历史悠久,在唐开元元年(713年)重筑捍海塘时业已成陆。据元代徐硕《至元嘉禾志》等记载,该地原名青墩,又名墩明,因海寇来犯时,墩上举火为号,因此得名。后绿树成荫,改称青林。五代乾隆年间(948~950年),地设青墩盐场,与浦东、袁部等盐场并隶于秀州(嘉兴府)华亭县盐监(《浙盐纪要、两浙盐场沿革考》)。明洪武十九年(1368年),信国公汤和督筑青村堡以御倭寇,置守御青村千户所。明正德年间,改称守御青村中前千户所。清雍正四年(1726年),析华亭东南境立奉贤县。雍正九年(1731年),县治迁青村所城(今奉城镇)。宣统二年(1910年),全县划为一城七乡,县城青村为城厢。民国元年(1912年),县治西迁南桥镇后,城厢改为奉贤县城市(奉城取名由此而来)旋作区、乡、社、镇所迄今。2000年,奉贤撤县建区,奉城为“一城九镇)中心镇之一。
随着历史的变迁,奉城的经济不断发生变化。古代奉城,僻处海滨,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民多以渔、盐业为生。五代年间的青墩盐场,是上海地区最早的盐场之一,场境“延袤八十五里”,“灶丁四千一百三十六丁”,时与浦东、袁部等盐场并立为华亭县的五大盐场。渔业也很发达。据成书于明正德年间的《金山卫志》记载:时“高桥(奉城西部)市独盛,海渔者得鱼悉于此鬻”。明末,青村(今奉城)拥有渔船五六十艘。大船出远海,以长网、拖网等捕鱼;小船出近海,搞网仓生产。一月两潮,大鱼以数十斤计,小鱼亦以两计。无船者肩挑贩卖,或滩涂捕鱼、捉虾,也能辗转获利。妇女青少年则以结网为生。时“勤俭者铢积寸累,以结网而至数千金数百金者,比比然也”。说明当时奉城的渔业相当兴旺。清朝以后,海涂大批得到开垦,盐田变粮田,渔、盐业渐趋衰落,经济逐渐转向以农业为主,渔、盐业为辅。
奉城老街呈十字形,有东街、南街、西街、北街之分。旧时大街之北又有一街东西绵亘,叫奉贤街,后称古游里,相传孔子弟子子游曾到此,故名。奉城设县治后,县署、都司署、城守署、典史署和监狱等行政设施相继设立;学署、肇文书院、言子祠、尊经阁等文化设施亦次第兴建;文庙(圣人殿)、武庙(关帝庙)、城隍庙、镇海侯庙、元通庵、三官堂等庙祠陆续修建完善;同善堂、节孝祠、抚孤局、养济院等社会慈善设施先后创设。可惜,其中的不少设施如县署、学署、文庙、武庙、抚孤局等,均于民国26年(1937年)11月被日军炮火所毁。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奉城老街”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