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祠旅游景点介绍
炎帝祠位于宝鸡市渭滨区差门乡(神农乡)境内常羊山上。是神农炎帝的陵寝,为炎黄子孙拜祖祭祀的主要场所。炎帝陵主要游览建筑有:神农门、羊脚亭、炎帝陵大门、炎帝行宫、羊首亭、“神农城池”、“华夏始祖”牌坊、祭坛广场、炎帝大殿、炎帝塑像、大型彩绘、墓前石阶、陵墓等。
炎帝祠历史沿革与整修纪事
宝鸡有炎帝祠是很早的。传说早在5000年前,炎帝在天台山采药误尝断肠草仙逝后,黄帝曾在炎帝仙逝的天台山修“台”祭祀过炎帝。
今日在天台山留有古迹“烧香台”。当地群众又在原址修建了一座祭祀炎帝的祠庙。
宝鸡有文字记载建有“炎帝祠”是公元前422年,即秦灵公三年。这一年,秦灵公在今陈仓区县功镇的“吴山之阳”“设下畤,祭炎帝”。“畤”,《说文解字》释:“天地、五帝所基址祭地。”这虽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祠,但这可以说是占代设“祠”祭祀炎帝的开始。
宝鸡正式修祠建庙是始于唐代。
具体时间无文字记载,地址在今渭滨区神农镇峪泉村。到了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曾在《初游楼观五百言诗》中写道:“……鸡岭云霞古,龙宫殿宇幽。南山连大散,归路走吾州。”“龙宫殿宇幽”一句,就是写的这座祠。
因为一是“神农”亦称“神龙”;二是苏轼在诗中所说的从鸡峰山下到大散关,与此祠所在的峪泉村正好是在一条路线上。从诗中一个“幽”字,可以想见当年神农祠之宏大规模。
对神农庙有文字记载始于清代。
清《凤翔府志》和《宝鸡县志》记载:“神农庙:一在县东郊,一在县南郊九龙泉上。”乾隆十四年(1749)对神农祠进行了一次小修葺。以后神农祠因年久失修而“垣墉圮颓,断碣仆地,泉井四旁,垒块牙错,殊失庄严。”乾隆三十年(1765),邑人许起凤倡导,“附近居人,竞发诚愿,谋修亭宇”,“莫不踊跃从事”,“不数月而工告成”。
对神农庙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修缮。
民国二十年(1931)前后,神农庙又进行了一次较大的修缮,具体修缮情况,无文字记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又先后修葺过两次。重修后的神农庙规模:
坐南朝北,南依土崖,北临渭河,占地约五亩;南高北低,分为台上台下,上下以石阶为道。分为东、西、中三院。
三院后有神窟三孔,现存两孔。东院:后院有三间大殿,供奉炎帝之母安登塑像。塑像后有通道,长约百米,通原台之外。
前院一飞檐鼓楼,双层,可攀登。中院:后院为三间神宝殿,殿高7米,进深7米,形成正方形殿堂,硬山建筑。
殿前有献殿三间,供参拜者供奉祭物。两旁为庑殿,各三间。门前台下为九龙泉,其旁立一“浴圣九龙泉”碑。
西院:后院为三间大殿,前有乾隆三十年立的《重修神农祠九龙泉》碑。前院建有一座两层钟楼,以十八根盘龙柱相撑。
两院外建有一魁星楼,上有“九龙压七象”木刻匾额。三院以墙相隔,中有内门互通,回旋幽深;再配以祠北高大宏敞的戏楼和巍巍森严的龙王庙,苍劲参天的古柏,形成了一处庄严肃穆、宏大壮观的祭祀圣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8年前后,在全民破除迷信运动中,神农庙内的殿、楼、亭、阁等建筑物被完全拆除,仅存两孔窑洞。其遗址另作他用。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宝鸡市人民政府决定易地重建炎帝祠,从峪泉村挪至原河滨公园。1991年10月正式开工,1993年8月竣工。重建的炎帝祠呈正方形,长、宽各90米,占地8100平方米。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大殿、东西庑殿(配殿)、回廊、山门。四周用青砖围拢。大殿、回廊为混凝土结构,上下平台地面和周围栏杆为大理石。共计投资约700万元。
2002年对大殿平台和庑殿顶进行了维修。投资约为110万元。2006年又投资30万元,在东回廊镶石碑百余块。
炎帝祠其他介绍
炎帝祠坐落在宝鸡市区经二路西段的炎帝园公园内。宝鸡市历史上的多处炎帝祠皆因战乱被毁,炎帝园内的炎帝祠是1993年8月重新修建落成并对外开放。门额上 书“炎帝故里”四个金色大字,是原国务院副总理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于1993年中国宝鸡炎帝节之际所题。民盟中央原主席费孝通也为炎帝园题写了园名。每年清明节,宝鸡市委、市政府组织党政干部、海内外人士和各界群众在这里举行公祭炎帝活动。炎帝祠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863平方米,主殿高21米,为仿秦、汉高台建筑,外观气势雄伟。祠内塑炎帝像,高5.5米,庄重而宏大。殿堂壁画214平方米,是一组内容为农业之神、太阳之神、医药之神的大型壁画,生动地再现了华夏始祖炎帝率先民创制农具、教农耕种五谷、采药解除病魔、为民尝百草、制琴普乐的情景。西廊有众多国内名人题词,歌颂炎帝功德。园内三面植有松柏、花草,四季常青。2004年4月,宝鸡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公园门楼拆除,建立广场向社会开放。如今,这里已是广大市民晨练、夜曲、游乐的好地方。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炎帝祠”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