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景点>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旅游景点

杨填堰

杨填堰景点照片

杨填堰旅游景点介绍

古代引水水利工程

  杨填堰,古代引水水利工程。位于陕西省城固县北约10公里处的湑水河中游段左岸,相传为汉代箫何、曹参所修。后因宋代洋州知州杨从义作较大整修改造,灌溉洋州、城固2县农田5000亩,故名杨填堰。元、明、清各代不断整修,灌溉面积有所扩大。民国37年(1948)杨填堰纳入湑惠渠灌区。后因供水不足,城、洋2县又于1952年联合从旧堰引水,灌溉马畅以西水田3183亩,“八五”(1991一1995)期间,盆地丘陵开发建设工程中,将引水枢纽均改建为固定堰坝,加固衬砌干渠11公里,配套建筑物15座。至1995年,灌溉面积1.15万亩。

  名片图:杨填堰坝体

杨填堰工程概况

  堰头堰坝,系南宋所筑,原系土石修筑,后经历代维修全部改为石头垒成。其堰坝通长120米,通宽5米,通高2米。堰头通长25米,通宽6米,高5米。堰渠自留村(今马畅镇辖地)进洋县境,至谢村镇汇入汉江。

杨填堰水系概况

  湑水河,古称左谷水、水。出升仙谷流入平坝,名智乡水。因汉居摄二年(公元7年),发生壻乡川唐公昉(房)升仙其婿外出未偕投入左谷水的神话传说,故称水。古、壻通用,水即壻水。清《会典图》讹为清水,沿用至今。湑水源于周至县西南太白山西侧的光秃山南坡。西南流经洋县属域,至本县石槽河乡文家坝入境。沿流吞溪会涧,南流经石槽河、盘龙、砖溪、桃源、小河口、双溪、水硙、桔园、许家庙、原公、吕家村、宝山、五郎庙14个乡(镇)和城关镇汇入汉江。干流长178公里其中城固段100公里。流域面积2340.2平方公里,其中升仙谷口以上面积2143平方公里。其在本县流域面积1092.2平方公里。每年平均径流量10.99亿立方米。河道比降为3~15%。上游宽40~50米,林木茂密,涵养水源,比降大,狭谷、碧潭相间,水流湍急。中游宽60~80米,比降较小、多有开展的山间盆坝。下游宽200~300米,水流平缓,河面开阔,滩心发育。升仙村处平均流量34.69立方米/秒,最大流量3130立方米/秒(1980年7月),最小0.05立方米/秒(1979年6月16日)。湑水河水资源开发利用早,水力蕴藏量大。

杨填堰历史渊源

  杨填堰,堰头位于湑水河东侧,陕西省城固县宝山镇西营村西,宋代前称张良渠。《水经注》卷27(1990年陈桥驿点校版本)载:“湑水又东经七女冢,冢夹水。……水北有七女池,池东有明月池,(位于宝山东,见《重刻汉中府志》),状如偃月,皆相通注,谓之张良渠,盖良所筑也”。湑水过斗山折向南流(偏东),到吕村东折向东流(偏南),至宝山折向南流(偏东)。上文“水北有七女池”的“水北”,即湑水北丁家村至宝山段,正是后来杨填堰的西段。汉高祖元年(前206),汉王曾屯兵本县今汉王城一带。按《史记》留侯传,张良并未到过城固。但在汉高祖驻军本县时,组织这一带群众开发水土资源。七女池一线,在新石器时期即有先民群居村落(淡家嘴遗址),后来人们筑塘蓄水灌田,汉初为扩大灌溉面积,进一步整修七女池,引湑水入池,使七池相注。人们为纪念汉初开发农业的君臣,以其名命名城、渠、台等,则是可能的事。《重刻汉中府志》亦载:“杨填堰……截湑水中流,垒石为堰,相传亦酂侯(箫何)、平阳侯(曹参)所创”。

杨填堰其他介绍

  杨填堰位于城固县城北7.5公里处的宝山镇丁家村。2008年9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杨填堰相传为西汉时萧何、曹参、张良首开,以发展农业供给汉军粮草。三国时,诸葛亮北伐,萧何、曹参开,以汉中为大本营,教兵习武,劝士农桑,“踵迹增筑”杨填堰,扩大生产,保障军队供给,南宋时,西北抗金名将杨从仪高龄退役城固县水北村时,号召当地人民群众大力修渠,民赖其利,人民亲切地称此堰为杨填堰,因此在南宋前人们称此堰为张良渠。

  据《汉中府志》载:“杨填堰,在城固县北十五里,截湑水河中流,垒石为堰。相传亦酂侯萧何,平阳侯曹参所创。至宋,知洋州开国侯杨从仪大力修浚,民赖其利”;清《城固县志》载:“杨填堰,北十五里,出湑水河。宋开国侯杨从仪于河内填成此堰,故名”。

  杨填堰东经城固的丁家村、留村、宝山至洋县马畅,折而向南,流至谢村,汇入汉江。这条堰的灌区,城固少、洋县多,从来用水,有“城三洋七”之例。堰虽不长,只有四十多里,但八百多年来,一直为城固洋县人民所使用,是汉中市地区比较早的水利建设之一,在我国水利史上有一定价值。解放后,经多次增修和扩建,灌田不断增加。现在,杨填堰灌区受益面已达一万一千多亩。

  杨填堰文物古迹有:堰头堰坝,系南宋所筑,原系土石修筑,后经历代维修全部改为石头垒成。其堰坝通长120米,通宽5米,通高2米。堰头通长25米,通宽6米,高5米。另有石碑五通,碑一,清同治四年(1865)立,楷书:“钦加同知衔署洋县正堂加三级记录记录五次范为”,记录挑渠修堰章程及编夫格式序,碑高150米,宽77厘米,厚17厘米;碑二,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立,楷书:“钦加盐运使衔陕西潼商兵备道兼管水利驿站事务加五级记录十次谢”。碑高157厘米,宽78厘米,厚17厘米;碑三,清同治十二年(1873)立,楷书:“三分堰修盖房屋碑记”。碑高123厘米,宽67厘米,厚15厘米;碑四,清光绪三十四(1908)年立,楷书:“立案存吕家村吕潢侵占堰池危害堰坎事及西营村张成章开田淤塞堰渠事经县讼处理情况。”碑高163厘米,宽78厘米,厚18厘米;碑五,民国四年(公元1914年)立,楷书:“补修三分堰工笼厦房碑记”。碑高150厘米,宽77厘米,厚17厘米。这五通碑现在放在杨从仪文管所。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杨填堰”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

我要对“杨填堰”发表赞美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