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景点介绍
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中段南坡,南距汉中市158公里,北离西安市215公里。是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8586公顷 。保护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980-2904米。区内有高等植物1580种,野生动物265种。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的有大熊猫、扭角羚、金丝猴和豹4种,二级重点保护动物33种,有“天然动植物基因库”之称。
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历史沿革
据历史记载,早在汉魏时期,历史上著名的骆谷道从佛坪保护区黄桶梁一带穿行而过,魏蜀相争多次用兵都经过此道。唐武德七年,复开骆谷道,成为长安与汉中、成都连接的交通枢钮。唐代皇帝李适、李儇为躲避战乱,经此道去汉中。盛唐时,在保护区紧邻的华阳镇设县,人口5000户,10000余人。《佛坪厅志》记载,宋代“在治东椒溪河,考宋代名宦张中庸、公牧泽。明敏廉惠,殁葬于此”,“明正德十五年,椒溪河获一白鹿,项悬铜处处牌,上有镌刻,皆漫灭,唯唐字可辨”。在宋、明时期这一地区仍有人类活动。但当时人口稀少,生产力低下,未对森林进行大规模开发,森林中栖居着大量的珍禽异兽。《汉中府志》记载的动物:“鸟兽有熊、豹、豺、狼......似熊小,毛浅,有光泽,能食蛇,食铜铁”,即是如今的大熊猫。
1825年(清道光五年),在现今周至县老县城设佛坪厅。由于移民、避难等原因,佛坪地区人口剧增,最多时全县达8万余人,保护区内有3千多户,1万余人。主要分布在海拔1200-2600米之间的大古坪、三官庙、岳坝、大坪、草坪、黄桶梁等地,从事开荒种地,种植婴粟等生产活动。对森林资源造成很大破坏,使原生型森林类型演变为次生型森林类型。光绪26年,“秦岭山区,阴雨为患,洋芋腐烂,包谷无收”,境内大批居民相继离去,到1949年前夕,这一带仅有数百人。
1949年以后,区内群众安居乐业,人口稳定。在1958-1959年期间,西北大学实习队曾多次在宁陕、佛坪县发现大熊猫在雪地上留下的脚印、窝迹和取食竹子的痕迹,并采集到了粪便。
1959年陕西省农林厅组织农林牧工作大队调查了秦岭中段南坡的野生动物,发现在洋县东北部有大熊猫出没。
1962年北京师范大学实习队在佛坪县今保护区境内的三官庙、岳坝地区收集到大熊猫皮及一些不完整的头骨标本。
1963-1964年原陕西省生物资源考察队在洋县茅坪也得到了大熊猫皮,并证实太白县有大熊猫分布。
1964年郑光美正式报道了大熊猫在秦岭的分布。
1973年张纪叔等在今保护区境内的龙潭子、三官庙、大古坪、大城壕、小南坪等地收集大熊猫皮8张、头骨2具,进一步证实了秦岭是中国另一个大熊猫集中分布区。
1974年史东仇等进行大熊猫生态学调查时再次获得标本。同年,原陕西省生物资源考察队对佛坪、洋县、周至、宁陕、太白5县的大熊猫、羚牛和金丝猴的数量进行了调查,进一步确定佛坪是秦岭大熊猫分布的中心地区,建议在佛坪建立保护区。
1976年陕西省革命委员会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建立佛坪自然保护区的请示报告》。
1978年12月国务院以“国发(1979)256号”文件批准建立佛坪自然保护区并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区,隶属于林业部领导,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佛坪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经约一年筹备,1980年1月1日正式成立。
1988年按林业部通知更名为“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受国家林业局和陕西省林业厅双重领导。
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理环境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陕西佛坪国家级保护区位于陕西省佛坪县西北部,地处秦岭中段南坡,东经107°40′~107°55′、北纬33°33′~33°46′。与陕西省龙草坪林业局、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陕西老县城自然保护区、陕西省太白林业局、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佛坪县岳坝乡为邻,东、西、北三面均以山脊为界,南侧以山脊、河流或道路划分。东西纵深24.8km,南北横延22.0km,规划面积35000公顷,总面积28586公顷。
陕西佛坪国家级保护区全区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中部较低凹;最高海拔位于2904m的鲁班寨,最低海拔在岳坝管理站附近980m,相对高度差1924m。地质构造属秦岭褶皱系南秦岭印支冒地槽褶皱带。由于印支期岩浆活动强烈,区内酸性侵入岩花岗岩广泛出露,局部地段残留有奥陶纪和中泥盆世的部分地层,并零星出露,绝大部分已经变质。在海拔2700m以上有冰缘地貌裸露。第四纪堆积物主要集中在一些河谷盆地内及河床阶地上,以崩积物、泥石流堆积物和洪积物为主,组成比较复杂,有巨砾、砾、砂、粉砂和粘土等。
陕西佛坪国家级保护区地貌类型属侵蚀剥蚀中起伏-大起伏中山地貌,地表起伏大,多悬崖陡壁,海拔一般在1000~2500m之间,坡度多在30°左右。按沟谷特点和海拔高度,地貌类型自上而下可分为:
(1)侵蚀剥蚀花岗岩中山上部陡坡、宽谷峰岭区。面积较大,多在海拔2000m以上,位于区内北部和西北部;
(2)侵蚀剥蚀花岗岩中山中部缓坡宽谷平梁区。面积居次,海拔在1500~2000m之间,主要分布于三官庙、西河大坪、枣阳坪及其周围地区;
(3)侵蚀剥蚀花岗岩中山下部陡坡狭谷区。面积较小,海拔多在1500m以下,主要分布于保护区南部和东南部各条河流的下段。
陕西佛坪国家级保护区内土壤以黄棕壤、棕壤和暗棕壤为主要类型。黄棕壤主要分布在海拔1500m以下的低山区,土层较厚,呈中性至微酸性;棕壤主要分布于海拔1500~2300m的中山地带,区内面积较大,土壤肥力较高;暗棕壤主要分布于海拔2300m以上的亚高山地区,土壤肥力高。
陕西佛坪国家级保护区区内气候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山地暖温带气候;并受地形和森林植被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山地森林小气候特征,为大熊猫等珍稀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提供了优越的气候条件。
陕西佛坪国家级保护区的气候特征为:四季具有冬春长、夏秋短的特点,随海拔升高,夏季愈短、冬季愈长。年均日照1726.5小时,年总辐射105.12kcal/cm2。年均温11.5℃,极端最高温37℃,极端最低温-12.9℃;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垂直差异大,南部低山区年均温13.4℃,北部海拔2000m年均温6.4℃,平均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递减0.54℃。年均降水量924mm,年最大降水量1382.3mm,年最小降水量603.8mm;夏季降水量最多而冬季最少,每年7-8月中旬和9月上旬为降水高峰期;年均降水日数131.1天;日均降水量强度7.2mm,极端降水强度117.1mm/日;降水地域分布自东南向西北及随海拔升高而递增,南部岳坝周围年均降水量1044.3mm,保护区内海拔2200m以上年均降水量大于2000mm;年均蒸发量1086.3mm,每年5月份蒸发量最大;每年早霜始于11月上旬,晚霜终于3月下旬,年均无霜期约220天;降雪初日在三官庙保护站一带最早为9月25日,一般在10月份,保护区内积雪终日最晚在4月底,一般在3月底。
陕西佛坪国家级保护区内河流属长江水系汉江的一级支流金水河的源流,水资源丰富。流域面积在10km2以上的有西河、东河、龙潭河和岳坝河,分别汇入金水河至金河口入汉江。区内河流总长度56公里,流域总面积293km2,平均比降16.19‰,平均流量8.04m3/s,理论蓄积量4.30万千瓦,总落差1500m。水质是以重碳酸盐为主的软质水,缺碘少氟,PH值约为6.3。
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他介绍
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陕西省佛坪县西北部,地处秦岭中段南坡,东径107。40”~107。55”、北纬33。33”~33。46”。周围与陕西省龙草坪林业局、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陕西老县城自然保护区、陕西省太白林业局、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佛坪县岳坝乡为邻,东、西、北三面均以山脊为界,南侧以山脊、河流或道路划分。东西纵深24.8公里,南北横延22.0公里,面积29240公顷。
佛坪自然保护区地处秦岭大熊猫分布的中心地带,种群密度居全国之冠,野外遇见率最高。现存大熊猫的几大隔离种群中,秦岭的大熊猫代表了原始的类型,在外貌形态上是最漂亮的一族,被认定为秦岭亚种。
佛坪自然保护区是秦岭大熊猫野外研究基地,保证了大熊猫自然状态下的家园和“竹林隐士”的野外生存能力。秦岭动物区系中的旗舰物种是大熊猫,而作为旗舰物种的保护效应,还保护了哺乳动物87种,鸟类340种。保护区由于地处动物地理上东洋界和古北界交汇地,栖息地优良,不但物种丰富,而且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区内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潮湿的气候,980—2904米高落差的海拔,造就了明显的植被垂直分带,有高等植物242科777属1769种,奇花异草,茫茫林海,构成了重峦叠嶂,景色秀丽,气象万千的旖旎风光。
复杂的地形地貌,多样化的气候环境东西走向的山脉在冰期对寒冷气流的阻隔以及南北动物区系的混杂交汇,孕育了秦岭地区极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秦岭因而成为全球物种的“天然基因库”,其中包括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华南虎、朱鹮,独叶草、红豆杉、厚朴、珙桐等一大批珍稀濒危的动植物种类。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