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寺法王塔旅游景点介绍
仙游寺法王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马召镇黑水峪口,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年),塔底层8.7米见方。
仙游寺法王塔共7层,塔高30米,塔身各层南面有券门,叠涩出檐,形制属密檐式塔,每层的正面还开有塔门,为一座隋代保留至今的砖塔,对于研究隋代佛塔建筑及佛教发展等方面具有一定意义。
1992年,仙游寺法王塔被评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仙游寺法王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仙游寺法王塔历史沿革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隋文帝杨坚下令修建"仙游宫",即今仙游寺原址。
隋仁寿元年(601年),隋文帝杨坚为了安置佛舍利,于十月十五日命人送佛舍利至仙游宫建塔安置,名为“仁寿舍利塔”,又称法王塔。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仙游寺法王塔进行重修修缮。
1998年,仙游寺法王塔为了配合黑河水利枢纽建设,对仙游寺法王塔进行了整体搬迁,并且在打开地宫时发现了舍利和珍贵文物。
仙游寺法王塔历史文化
主词条:隋文帝
隋文帝杨坚(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为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隋朝开国皇帝,开皇元年(581年)至仁寿四年(604年)在位。鲜卑小字那罗延,鲜卑姓氏普六茹,杨坚掌权后恢复杨氏。
隋文帝杨坚承袭父爵,北周宣帝继位,以杨坚为上柱国、大司马,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杨坚受北周静帝禅让为帝,改元开皇。隋文帝即位后,在政治、经济等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隋仁寿四年(604年),隋文帝杨坚在仁寿宫去世,终年六十四岁,庙号高祖,谥号文皇帝,葬于泰陵。
隋仁寿元年(601年),隋文帝杨坚为了安置佛舍利,于十月十五日命大兴善寺的高僧童真送佛舍利至仙游宫建塔安置,改称仙游寺。
仙游寺在整体搬迁时,相关人员在法王塔的顶部檐壁四周全都覆盖着一层厚厚的黑色炭化物,当地信徒和老百姓认为是塔里自古相传盘踞着一条火龙,它是佛塔的保护神,或是认为法王塔里有一颗火珠,可以照亮所有信徒前来膜拜的路。
仙游寺法王塔建筑特点
仙游寺法王塔塔身7层,通高35米,底层每边长8.7米见方,作斗拱仿木结构,塔檐由十三层砖叠涩与反叠涩出檐,塔身各层正南面有一券门,塔刹已毁,塔身逐层收分减高,叠涩出檐,形制属密檐式塔,每层南面各有一拱形门洞,建筑风格似为楼阁式砖塔。
仙游寺法王塔其他介绍
仙游寺法王塔座落于中国西北部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境内的终南山山麓,是一座建于隋代(公元581~618年)的砖质佛塔。
仙游寺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9年)。仁寿元年(公元601年),隋文帝杨坚为安葬佛舍利在仙游寺的西北侧修建了舍利塔,即现在的法王塔。法王塔是一座早期砖仿木楼阁式密檐塔,塔高30米,基础9米见方,共7级。塔身每层均以砖砌出叠涩塔檐,每层的正面还开有塔门。整个造型极为古朴、庄严。1998年,在塔身的搬迁过程中意外发现了地宫,出土有双面刻纹石碑一块、石函一具。石函内藏有鎏金铜棺1具,棺内有一精美的琉璃瓶,瓶中存有舍利子10颗。
仙游寺法王塔中国现存的唯一一座隋代砖塔,对研究隋代佛塔建筑以及佛教发展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国家文物局)
景点位置
陕西省周至县终南山山麓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仙游寺法王塔”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