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堆坡遗址旅游景点介绍
灰堆坡遗址属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遗存。位于陕西省高陵县通远镇灰堆坡村南。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米,暴露有灰坑、居住面和墓葬。地表陶片丰富,其陶质有泥质红、黑陶和夹砂红陶,饰绳纹、线纹、弦纹及黑彩鱼纹、三角纹、宽带纹。可辨盆、钵、罐、尖底瓶、葫芦瓶、陶锉等。1982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灰堆坡遗址遗址概况
灰堆坡遗址位于高陵县通远镇灰堆坡村南田野里。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距今约6000年。灰堆坡遗址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300米。遗址内分布有灰层、灰坑,居住面和墓葬,文化层极其深厚,高达5米左右。近些年来,群众在农耕时不时发现大量的尸骨残骸和各种造型的器物。它们分别为泥质红陶、泥质黑陶、夹沙红陶等,器物造型以钵、罐、葫芦瓶为主,纹饰以绳纹、彩绘纹和附加堆纹居多。还有传说灰堆坡乃是秦始皇当年”焚书坑儒“的焚书之地。
灰堆坡遗址历史文献
据明时《高陵县志》记载,后秦国国王姚苌葬于原陵,在县城西北10里,积灰为之,方方一里,后世俗称“灰堆坡”。其墓及碑石,初解放时尚在今以无存。
姚苌(公元330─393年)字景茂,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西)人,羌族,姚弋仲子,后秦创建者。姚苌先祖,世代为羌族酋长,苻坚时归前秦,官至龙襄将军,封益都候,屡立战功。公元383年苻坚于淝水之战大败以后,次年姚苌反叛,起兵渭北,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万年秦王,年号白雀。后占距北地(今耀县东南一带),储备粮饷,养兵备战,静观前秦与西燕(慕容泓)相争。公元385年前秦军败,姚苌乘机占领长安,苻坚败走,姚苌俘苻坚于礼泉五将山,后杀苻坚于新平。白雀三年(公元386年)姚苌称帝,国号大秦,都长安,改年号建初。史称后秦。姚苌在位期间,连年和盘据在陇东的姚登(苻坚族孙)交战,屡战屡胜,有战功。建初八年(公元393年)死。谥武昭皇帝,庙号太祖。葬原陵。
经考察即今高陵县通远乡灰堆坡村西南,位在高仰田地内,封土已无存。这里实际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文化层约四、五米厚,房址、灰坑及墓葬等重要遗迹时有暴露,陶片遍地皆是。姚苌的原陵当初即营建在这处史前遗址所在的台地上。
灰堆坡遗址文化起源
灰堆坡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仰韶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
现,所以被称为仰韶文化,它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它的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今天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河南省和陕西省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灰堆坡文化是距今约5000~7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以河南西部、陕西渭河流域和山西西南的狭长地带为中心,东至河北中部,南达汉水中上游,西及甘肃洮河流域,北抵内蒙古河套地区。已发掘出近百处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较同一的文化特征。生产工具以较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常见的有刀、斧、锛、凿、箭头、纺织用的石纺轮等。骨器也相当精致。有较发达的农业,作物为栗和黍。饲养家畜主要是猪,并有狗。也从事狩猎、捕鱼和采集。各种水器、甑、灶、鼎、碗、杯、盆、罐、瓮等日用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主要呈红色,多用手制法,用泥条盘成器形,然后将器壁拍平制造。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是仰韶文化的最明显特征,故也称彩陶文化。选址一般在河流两岸经长期侵蚀而形成的阶地上,或在两河汇流处较高而平坦的地方,这里土地肥美,有利于农业、畜牧,取水和交通也很方便。如临潼姜寨的村落遗址,约有100多座房屋,分为5组围成一圈,四周有濠沟环绕,反映出当时有较严密的氏族公社制度。仰韶文化属于母系氏族公社制繁荣时期的文化。早期盛行集体合葬和同性合葬,几百人埋在一个公共墓地,排列有序。各墓规模和随葬品差别很小,但女子随葬品略多于男子。
灰堆坡遗址其他介绍
灰堆坡遗址
属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遗存。位于通远镇灰堆坡村南。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米,暴露有灰坑、居住面和墓葬。地表陶片丰富,其陶质有泥质红、黑陶和夹砂红陶,饰绳纹、线纹、弦纹及-鱼纹、三角纹、宽带纹。可辨盆、钵、罐、尖底瓶、葫芦瓶、陶锉等。1982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灰堆坡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灰堆坡遗址”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