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墓旅游景点介绍
杨贵妃墓是唐代第七个皇帝玄宗李隆基的宠妃杨玉环的墓葬,位于西安以西63公里,咸阳市兴平市马嵬办西500米处的马嵬坡。距今已有1200多年。它以其“古冢留香,诗碑放彩”的独特魅力而驰名海内外。墓呈半球形,冢高3米 ,整座墓冢都用青砖包砌,墓后有一座高约6米的杨贵妃大理石塑像。历代文人曾留下了大量的关于唐明皇的爱情故事,使杨贵妃墓闻名于世,墓冢周围雕刻有历代文人骚客的题咏。
杨贵妃墓贵妃简介
杨贵妃(718—756),名玉环,道号太真,始为玄宗子寿王李瑁妃,玄宗先把贵妃度为女道士,后入宫纳为己妃,史书记载贵妃“貌美、性聪、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因为贵妃能承合上意,深得玄宗宠幸,天宝十四年(755年)胡将安禄山、史思明以诛杀杨国忠为名起兵反叛,这就是唐王朝历史上的“安史之乱”。次年六月,潼关失陷,京城长安岌岌可危,玄宗携贵妃和一帮禁军西逃四川避难,行至马嵬坡前,禁军哗变,以罪咎杨门杀了杨国忠,并声言“祸根犹在”,要求处死贵妃,在宦官高力士“将士安则陛下安”的劝说下,赐贵妃三尺白绫,自缢于马嵬佛堂,死时年仅38岁。
杨贵妃墓陵园布局
杨贵妃陵园小巧玲珑,占地3000平方米,进门正面是一座三间仿古式献殿,穿越献殿就是墓冢,占地约一公亩,高约三米,墓家冢以青砖包砌。在墓东、西、北三面有回廊,镶嵌有大小不等的石碑,刻有历史名人的游记和题咏。
杨贵妃墓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贵妃汉白玉雕像已竖立于前期扩建的陵园之中。大门顶额横书"唐杨氏贵妃之墓"七字。进门正面是一座三间仿古式献殿,穿过献殿,就是墓冢。墓高约3米,封土周围砌以青砖。围绕墓的周围有三面回廊,上嵌大小不等的石碑,刻有历代名人游后的题咏。
墓侧有李商隐、白居易、林则徐等历代诗碑。临潼骊山北麓有华清池,传为杨贵妃“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遗迹,其中尤以“贵妃池”更为著名,传为杨贵妃专用的浴池,故又称“妃子汤”,池侧有“凉发亭”,传为贵妃浴罢凉发梳头之处。
据说当地每逢农历三月初三,成群接队的姑娘们便来到这里游玩,临走时都要在贵妃墓上抓把黄土带走,回家后与面粉搀和,名曰“贵妃粉”,擦了以后可以使皮肤变白,容貌变的更美。
杨贵妃墓其他介绍
杨贵妃墓,位于兴平市西12.5公里的马嵬坡。
杨贵妃,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后迁至蒲州永乐县(今山西芮城)。小名玉环。其父杨玄琰。玉环早年丧母,其叔父将其养大,她通晓音律,能歌善舞,原为唐玄宗李隆基十八子寿王李瑁妃。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武惠妃死。唐玄宗将其召入宫中,为女官。在初次见玄宗时穿道士服。故号太真。唐玄宗天宝四年(745)封为贵妃,受到玄宗宠爱,父、兄、姐妹皆因之显贵。堂兄杨国忠被封为宰相,操纵朝政,势倾天下,使唐政府政治腐败,国势渐微,唐天宝十五年(755)“安史之乱”爆发,叛军陷洛阳,破潼关,京师震动。玄宗带杨贵妃逃往四川。途经马嵬坡,以右彪武军大将军陈玄礼为首的随军将士,以杨贵妃和杨国忠倡乱误国,愤而杀死杨国忠,逼玄宗将杨贵妃缢死。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对这一事件有生动细致的描写:“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贵妃死后即葬于马嵬坡。
据文献记载,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唐王朝军队收复长安,玄宗回京,曾密令将杨贵妃迁葬。因此,该墓究竟是原来的墓,还是迁葬后的墓,或者是杨贵妃的衣冠冢,尚无确证。
现在的贵妃墓为一半坡上的小陵园,大门上横书“唐杨氏贵妃之墓”匾额,为国民党陕西省主席邵力子题写。园内正面是一座三间的仿古式建筑献殿,过献殿即是墓冢,高3米,封土四周砌以青砖。传说妇女用贵妃墓上的土搽脸,可去掉脸上的黑斑,使面部肌肉细腻白嫩。因此,其墓土被称为“贵妃粉”,远近妇女,争相挖取,连外地游人也要带包墓土回去,于是,墓的封土堆越来越小,因此守墓人用砖将其包砌。这样,人们就再也无法从墓上取土了。墓前有一碑楼,上刻:“唐玄宗贵妃杨氏墓”。游人至此,多留下吟诵、题刻,各抒己见。这些题刻诗作镶嵌于周围回廊上。
现在,在贵妃墓后的半坡上,修了一亭,亭中用洁白的汉白玉雕了一尊高近3米的杨贵妃站像。杨贵妃墓,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杨贵妃墓”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