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窑洞古城旅游景点介绍
米脂窑洞古城位于米脂县城东南,总占地面积达2.4平方公里。古城始建于北宋初年,后经历朝修缮扩建,是一座逾越了千年的历史文化名城。整个古城山环水抱,两山俯瞰,符合传统聚落选址的风水学说。古城以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为主骨架,儒学巷、石坡和寺口巷等十三条小巷分布于大街两侧,构成形若凤凰单展翅的“两山围三水、四街串古韵”的整体格局。中央美院靳之林教授称誉古城为“中华民族之魂宝”。
米脂窑洞古城发展建设
2008年9月16日,米脂窑洞古城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五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7月30日,《米脂县窑洞古城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经县第十六届人大第十次会议通过执行,使米脂窑洞古城保护管理逐步进入规范化管理渠道。
2012年,米脂古城老街被评为第四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2014年,米脂县被联合国地名保护组织中国组评为千年古县。
2015年,《米脂窑洞古城保护米脂窑洞古城保护规划》草案出台,同年,米脂窑洞古城保护管理所正式成立。
米脂窑洞古城历史沿革
1、米脂窑洞古城北宋初年出现小村落,名曰惠家砭,宋太宗时筑毕家寨,宋宝元二年(1039)更名米脂寨(属西夏银州管辖)。
2、宋崇宁四年·夏贞观四年(1105)宋收复银州。改米脂寨为米脂城。
3、金正大三年·蒙古太祖二十一年(1226)蒙古人设米脂县,将嗣武县并入。
4、元至元十年(1273)县主薄冯安国主持修学宫,招庠生。
5、元泰定三年(1326),县令吕东主持修葺米脂城,夯土加宽加高旧有寨墙,局部段落砌石垒门,包括今日的马号圪台、城隍庙湾等处,即所谓上城(又名小城)。
6、明洪武六年(1373)绥德卫驻米脂守御千户王纲修上城。
7、成化五年(1469),知县陈贵兴土拓城,将上城扩大至东城圪崂。随着人口增多,山下兴建许多民宅商肆,沿流金河(东沟河)北岸形成背负城郭的居民区。
8、正德、嘉靖年间,鞑靼铁骑数次犯境掳掠。百姓常遭侵扰,呼吁兴建下城。正德十一年(1516),知县袁泽筹划建筑东西关城,因故未能实现,仅构小段土基。
9、嘉靖二十三年(1544),榆林兵备使方远宜巡视米脂,深感此咽喉地带。城防过于简陋,呈请巡抚衙门批准,责成米脂知县丁让修城,由推官曾继志、千户刘龙协理督办。嘉靖二十四年(1545)正月至次年六月,官民同心协力,修筑了下城(又名关城),将东、西关至华严寺湾等全部围在城垣之内。城墙内壁用黄土层层夯筑,外部用大石垒砌,高出1丈才掺用杂石,总长500丈(1555米)、高2.5丈(7.8米)、宽1.6丈(5米)。
10、万历元年(1573),知县张仁覆进一步整治城垣,将上、下城联为一体,城墙加高到2.9丈(9米),从流金河、饮马河畔一直盘蜒到凤凰岭上,周长5里(2.5公里),建3座城门,附设瓮城、城楼。东为拱极门(迎旭门),南为化中门(捍卫门),北为柔远门。为防水患,未设西门,在西角城墙上修一方亭。至此,老城(旧城)基本形成,其东北依托大鱼山,西临无定河和川区。流金河、饮马河绕城而过。
11、崇祯九年(1636)五月李自成率军回故乡米脂,农民争相参加义军。自成传呼知县,留银委托补修文庙。
12、康熙二十年(1681)知县宁养气主持起废兴衰修整加固城垣。
13、清康熙十四年(1675)定边副将朱龙联络绥德周世民反清,米脂部分百姓追随。清将毕力克图镇压朱、周后,计划血洗米脂城。榆林中路道高光祉私访后,陈情毕力克图,使米脂免遭涂炭。后米脂绅民建高公祠(现青少年活动站)纪念他。
14、乾隆十年(1745)知县叶咏林将学宫改为成德书院。
15、乾隆二十四年(1759)、同治三年(1864)、光绪九年(1883),知县曾捷宗、张守基、骆仁3次修整加固城垣。
16、道光四年(1824)知县王鹄向地方富绅集资,将成德书院改为圁川书院。设“山长”主持教务。
17、同治六年(1867)关中回民起义军北上。八月,围米脂城。清陕甘总督左宗棠派兵剿回。十月初七、八,回民军到庞家山,并攻打县城。张守基指挥守城。
18、同治九年(1870)一月十八日回军进攻米脂,登北城,受城防团阻击,未能进城。
19、光绪二十八年(1902)圁川书院改为圁川小学堂。
20、民国4年(1915)县城流金河上建石拱桥连通两岸(后名翔凤桥)。
21、民国9年(1920)12月16日(农历十一月初七)地震。城关魁星楼、玉皇阁等建筑和笔尖山震损。
22、民国12年(1923)知事王登甲主持集资,用石料铺砌街道。
23、清末到民国年间,老城住户越来越密集,不断向流金河南岸发展,“建房舍,列市肆,商贾云集,居附日多。”(见民国县志)人们开始在南寺坡、凉水沟掘窑居住。高增融等建议筑南城。
24、民国23年(1934),国民党86师旅长高双成以加强防备提议修建南关城垣,官绅赞同。
25、24~26年(1935~1937),由县长楼铿声主持兴工。因经费不足,在城墙内侧修窑洞出售。这种城防、民用两便的城郭建筑方法是米脂的一件创举。新城城垣东段靠文屏山麓,北段沿流金河畔,西段面临无定河,南段对着小石砭,周围1.5公里;高9米,上宽6米,下宽8米;城门4处,较为简陋,东为倚屏门,西为永定门,南为南屏门,北为新民门。南关成为新城,与旧城隔河对应。
26、50~70年代,县城一直以新、旧城为主体。城墙失去军事防卫意义,旧城城楼塌毁,瓮城、城门和城墙逐渐拆除,南段、西段和东段南端渐被新修建筑取代。80年代,公共建筑和居民不断向南北发展,北门川、小石砭拓为居民区。旧城廓已不太明显,仅北段残留部分土夯城墙,北城门门洞尚完整保存。南关因窑而存郭,郭外布满新修建筑。
27、2008年9月16日,米脂窑洞古城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五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28、2009年7月30日,《米脂县窑洞古城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经县第十六届人大第十次会议通过执行,使米脂窑洞古城保护管理工作真正纳入县委县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逐步进入规范化管理渠道。
29、2012年,米脂古城老街被评为第四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30、2012-2013年,冯增鹏捐款200万,完成古城北门维修工程。
31、2014年,完成大成殿修复工程,同年米脂县被联合国地名保护组织中国组评为千年古县。
米脂窑洞古城民俗文化
铁水打花
干炉
驴肉、驴板肠
蒸丸子:又名“洋芋擦擦”,米脂传统米酒饭食之一。
米酒:色泽黄亮,酸甜适口,口味绵醇,可当饮料。
糜子油糕:香甜可口。
米脂窑洞古城主要景点
综述
米脂窑洞古城由最初的宋元古城,扩大到明清古城,最后又兴建了民国新城,最终形成了三套古城的总体格局。
第一套为宋元古城,俗称上城。北宋初,现城址出现小村落,之后成为寨,后由寨改城。俗传“先有惠家砭,后有毕家寨”、“先有毕家寨,后有米脂城”。遗址为观澜门南北小城畔一线,后扩大至东城圪崂。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县令吕东主持修葺米脂城。夯土加宽加高旧有寨墙,局部段落砌石垒门。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知县陈贵进一步扩大城廓范围。
第二套为明清古城,俗称下城。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知县丁让修筑下城。将东、西关至华严寺湾等全部围在城垣之内。万历六年,公元1573年,知县张仁覆将上下城联为一体,城墙加高到9米,从流金河、饮马河畔一直盘蜒到凤凰岭上,周长2.5公里,建3座城门,附设瓮城、城楼。东为迎旭门,南为化中门,北为柔远门。为防水患,未设西门,在西角城墙上修一方亭。至此,古城格局基本形成。
第三套为民国新城。城垣东段靠文屏山麓,北段沿银河畔,西段面临无定河,南段对小石砭,城墙周围1.5公里,面积约0.2平方公里。1935年~1937年,由县长楼铿声主持兴工。因经费不足,在城墙内侧修窑洞出售。这一创举,成为中国城防与民用结合的城郭建筑典范。
盘龙山古建筑群
盘龙山古建筑群(大顺帝李自成行宫)座落于古城一条街最北端柔远门外盘龙山南麓,占地面积11400平方米,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它始建于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主要由乐楼、梅花亭、捧圣楼、二天门、玉皇阁、启祥殿、兆庆宫等七处主体建筑组成。整个建筑群依山造势,远处眺望,犹如巨龙腾飞,雄伟壮观。是我国西北地区保存较完整的一组明清古建筑群,也是我国现存的有关大顺帝李自成的最重要的文物历史遗迹,具有较高的文化、文物、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盘龙山古建筑群内设米脂县博物馆,2009年被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三级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935件,主要陈列以李自成纪念馆为主,同时还设有“李自成评述馆”、“东汉画像石精品展”、“米脂婆姨史迹展”。
常平仓:
常平仓位于石坡25号,是光绪十二年由知县骆仁主持修建的粮仓,(据《汉书、食货志》载:“边郡背筑仓,以谷贱时增其价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价而粜,名曰常平仓”)南北长约68米,东西宽约36米,占地面积达2300平方米,二进四合院,庭院开阔,青砖铺地。后院正厅五间,坐北向南,砖木石结构,硬山顶,五脊六兽,砖砌钱币纹正脊,筒瓦覆顶,勾头滴水,雕花雀替,鼓形柱基,八瓣莲花台阶段式柱顶石,镂空方格槛窗,砖砌槛墙,明间六抹四扇格扇门。正厅左右暗房各三间,东西厢房各5孔,即为粮仓,基础、背墙、山墙中心部分用石,窑面券顶用砖,高约5.2米,进深11米,面阔4.6米,窑内原有青石板砌筑的仓子。中间为二门,二门左右各有高2米,面阔1.2米的拱形小门沟通前后院。前院东西厢房(西厢房已毁),硬山顶,板瓦覆顶,菊花滴水。大门设计精巧,工艺精湛,硬山顶,筒瓦覆顶兽面勾头滴水,木望板,雕花雀替,灯笼墀头青砖细雕,饰“麒麟送子”、“五福捧寿”、“官阙寿星”,花草宝瓶等。距大门4米有水磨青砖照壁(已毁),院墙用石块而砌,与整体建筑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常平仓始设于元代,明代改为预备仓,到清代复设常平仓,民国改为征收粮赋院。1912—1939年为国民政府(第二科财政所)驻地,1940—1942年为共产党和国民政府联合政府驻地,1943—1958年为米脂县人民政府驻地,后来先后为人武部、县卫校驻地,1979年至今为米脂县委党校。2007年6月被榆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柔远门:
柔远门位于北大街北端,南距十字街约340米,为米脂古城北门,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修筑,是至今仅存的城门。城门用錾刻直条纹块石包砌,内用黄土夯筑,总面阔14米,总进深8.6米,高7.5米,门洞宽3.5米,占地120平方米。南北为拱券通道,以三券三拱高低不同的拱券洞连接而成,中拱东西墙面上各有直径约为18厘米的穿孔,是为关刹城门之用,北拱门额上石匾镌刻“柔远”二字。城门顶原建二层歇山楼阁,毁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建硬山式城楼,2001年坍塌。
大成殿:
东街小学院内的文庙(孔庙)大成殿建于明弘治九年(1496年),由上城文庙(建于元皇庆二年即1313年)迁至下城东街时重建。大成殿是文庙的主建筑,梁上记有“乾隆三十二年、五十年、嘉庆十八年重修”字样,为歇山顶四阿殿庑式建筑,占地194.4平方米,面阔5间10米,进深2间5.5米,七步架大木梁柱,柱高2.4米,殿前月台长12.5米,宽7.65米,四周有石雕围栏,垂带踏步之间是石雕龙纹御路。“五四”运动以后,反孔宣日甚,文庙改为学校用地,大成殿一度用作会议室。文革时期,脊兽都捣毁,经维修现恢复原貌。
文屏山钟楼:
文屏山为榆林奇观,其上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建有钟楼,四角攒光式,高6米,边宽2.4米。内悬高1.4米、口径1米,重450公斤铁钟一口,铸造于万历十七年(1590)。近年又复建文昌楼一座,成为新的旅游景点。
杜斌丞故居:
杜斌丞故居位于米脂县城皇庙湾3号,整个建筑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属于宽展型院落,正面六孔结口土窑,砖砌窑脸和十字花栏女儿墙,拱方格大窗,方格玻璃槛窗,砖砌槛墙,有格扇门,板门。大门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重新维修(未按原貌修复)。倒座马棚,草房已塌,现修成砖砌围墙。1994年,杜斌丞的女儿杜瑞兰将旧居捐献给榆林中学,后来,榆林中学又将旧居捐给米脂县教育局,现为教育局家属院。2006年7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斌丞图书馆:
米脂县斌丞图书馆位于陕西省米脂县银州镇南大街45号,是1948年为纪念杜斌丞先生,经周恩来副主席提议,陕甘宁边区政府批准而建立的。
1947年10月7日,民盟中央常委、民盟西北总支部主委杜斌丞先生被国民党特务枪杀于西安玉祥门外。1948年2月,周恩来同志在陕北接见杜斌丞故乡——米脂县县长姬伯勋时专门谈到了建立杜斌丞图书馆的问题。他说:“斌丞嘛,是一位坚贞的革命战士,是鲁迅式的共产党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奋不顾身地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那激昂慷慨的维护民主的言论,临危不惧的大无畏精神,蒋介石害怕他,人民需要他。他生的伟大,死的伟大,正气磅礴,足可千秋。”同年10月,米脂县建成斌丞图书馆,作为永久纪念。陕甘宁边区政府林伯渠主席亲笔题写了“斌丞图书馆”馆名。毛泽东称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朋友”,并亲笔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生”。
1984年重建新馆,新馆主体建筑有书库四层,阅览室三个,以及斌丞纪念馆、办公楼等其它附属建筑,占地面积3000m2,建筑面积2200m2,现藏书10万余册(件),报刊杂志200种,古籍4000余册,珍贵字画200余幅,清代瓷器等一、二、三级珍贵文物10余件。斌丞图书馆内设杜斌丞纪念室,系1984年重建斌图书馆时新建,纪念室主要介绍了先生生平业绩和重要社会活动,陈列着先生部分遗存及社会各界写给烈士的挽联、挽词等。
1997年10月,民盟陕西省委召开纪念杜斌丞烈士殉难50周年大会,在米脂斌丞图书馆举行了杜斌丞烈士铜像揭幕仪式。
图书馆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1月被民盟陕西省委命名为“民盟(陕西)传统教育基地”,2013年12月21日挂牌。
小石砭“古银州”石刻:
古银州摩崖石刻位于县城南200米处,无定河南岸石崖之上,有“古银州”三字的摩崖石刻,宽8.3米,高3米,每字宽1.5米,高1.8米,字距为1米。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时任县长严建章主持勒石,阴刻楷书,刚健雄宏,蔚为壮观。由本县清末进士高增爵邀请段祺瑞政府总统徐世昌所书。
米脂窑洞古城地理环境
米脂窑洞古城位于千年古县米脂县城东南。
米脂窑洞古城属中温带半干旱性气候区,全年雨量不足,气候干燥,冬长夏短,四季分明,日照充沛,春季多风。昼夜温差大,适宜农作物生长。年平均气温8.5℃,极端最高气温38.2℃,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5.5℃,无霜期162天。年平均降雨量451.6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最大年降雨量704.8毫米,最小年降雨量186.1毫米。
米脂窑洞古城建筑布局
古城内石铺街巷,商业古街店铺林立,街区内民居以“明五、暗四、六厢窑”式窑洞四合院为主格局,其中以高将军宅、高家、杜家、常家、冯家、艾家为代表的明清窑洞四合院、套院,布局巧妙、工艺精湛,装饰考究,每个院落的照壁、抱鼓石、月亮门、垂花门样样精彩,虽历经世事变迁,保存完好,在全国最具典型性。
米脂窑洞古城其他介绍
米脂古城主要以东大街、北大街为主骨架,其它巷道呈不规则网状分布于大街两侧,形制保存基本完好。其中东大街由十字口至东门长约480米,两侧店铺林立,是风貌保存最为完整的古街;北大街由十字口至北门长约340米,两侧建筑多以住宅为主。全城设有东、南、北3座城门,现仅存北门。
古城的窑洞开凿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元代,多数建于明、清两朝。窑洞四合院的形式据称由当地大户人家首创,后来普通百姓争相模仿,最终形成了当今世界绝无仅有的窑洞古城。
在这些或奢华、或普通、或简陋的窑洞四合院里,世世代代的人们在这里辛勤劳作,休养生息。当地人不知道的是,在默默生活的同时,无意中他们已经将中华民族的一个优秀文化成果传承了下来。
窑洞古城这一独特的中国生土建筑模式,首先引起了西安美院建筑环艺系师生们的浓厚兴趣。系主任吴昊教授指出,当代建筑普遍缺少地域文化色彩,忽略创作研究,设计过于商业化,结果导致很多城市建设千篇一律。而充分发挥本地自然材料特性的窑洞古城,具有低成本、低能耗、低污染的特点,具有很强的生态意义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最符合我们当代社会所倡导的生态建筑文化范畴的典范。
大成殿,位于米脂老城东大街,是县里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元皇庆二年(1313)年。现在,它是东街小学的仓库,殿里遍布灰尘,塞满杂物。李自成行宫博物馆原馆长申长明老人指着地上一块字迹虽已模糊、但仍能辨认,被用来当做台阶的石碑遗憾地说,“这块碑记录了清朝康熙大帝平定准噶尔叛乱的历史事件,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现在竟然被当成了台阶石,真让人心酸啊牎”
站在殿外,原本可以毫不费力地仰望到远处葱茏的文屏山。然而,现在殿外不远处一座尚未完工的六层高楼将仰望的视线阻挡得严严实实。据县文体事业局局长乔雄波介绍,这块土地原本属于县自来水公司,后来被拍卖给一个房地产开发商建设商品房,即将竣工。他说:“我们也知道这样会严重破坏窑洞古城的整体风貌,可是我们没有法律依据去阻止施工。”
现在的窑洞古城,时不时有现代楼房拔地而起,瓷砖贴面随处可见,三条大街的沿街门面建筑及百年窑洞院落大门、影壁、脊兽、花草等脆弱部位破损严重。西安美院在米脂古城详查细测了70多个院落,发现已有7处瓷砖贴面和14处大的破损。
据了解,窑洞古城遭破坏由来已久。其中,在文革开始以后至改革开放之前的破坏,是纯粹性破坏,现在很多窑洞人家门口的残破石鼓就是那时的“杰作”。而改革开放之后的破坏则以“建设性破坏”为主,名为建设,实为破坏,最为可惜。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老城
乘车线路:米脂县乘出租或步行至东大街可达。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米脂窑洞古城”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