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水堡旅游景点介绍
位于今横山县响水乡所在地,西距县城96里。明正统2年(1437)始筑,后属绥德卫。成化2年(1466)移建黑河山并更名夷堡。成化7年该堡因泉水干涸,不利屯守,于是又迁回原址,仍称响水堡。与归德堡距40里。
响水堡发展历程
榆林自古便是边关要地,从战国开始到秦、隋和明一直在修筑长城,现在保留下来的大都是明长城遗址。明代为防御元朝残余势力和鞑靼、瓦剌诸部侵扰,于明成化十年,即公元1474年,延绥巡抚余子俊率4万军士,在原隋长城的基础上,历时4月筑起了东起府谷黄甫川,西至定边盐场堡的延绥镇长城,全长有880多公里,横穿现在的府谷、神木、榆阳、横山、靖边、定边六县区,沿线筑有40座城堡,93个墩台,890个崖寨。响水堡就是其中的一座军事城堡,位于今横山县响水镇所在地,座落在无定河边的山坡之上。是横山的五大古堡之一,其余四堡为波罗、怀远、威武、清平。西距县城96里。明正统2年(1437)始筑,后属绥德卫。成化2年(1466)移建黑河山并更名夷堡。成化7年该堡因泉水干涸,不利屯守,于是又迁回原址,仍称响水堡。
如今的响水堡虽然早已没有了昔日的军事意义,逐渐破败,残垣断壁之间仍然能发现一些以前的繁华细节,雕梁画栋犹应在,只是朱颜改,城廓分明,院落有致,庙宇森立,站在响水堡,遥望无定河川,一片沧海桑田。
从明正统初年建立时起,响水堡已经在无定河畔矗立了五百余年。五百年的沧桑变迁,气势恢弘的古堡已变得满目疮痍,喧嚣繁华的街道也已经沉寂多时,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只能从记忆里去寻找天生桥下水响如雷的场景……
先有高圪坨后有响水堡
《延绥镇志》记载:“响水堡,汉圁(无定河)阴地。明正统初巡抚郭□置,八年(1443)(尚书王复)移守平彝堡。九年余子俊撤平彝堡,仍守响水……”
84岁的曹思振老人告诉记者:“平彝堡位于响水堡以西40里的黑河山。黑河山上原有一眼泉水,是戍边将士唯一的水源地。但平彝堡位于无定河北岸,无险可守,加之后来泉水干涸,余子俊无奈之下只得将堡子迁回响水。”关于这次移城,响水当地还流传着一个传说:
戍边将士确定将平彝堡建在黑河山后,就开始忙着划定线路。但他们刚将确定方位的木牌钉好,翌日却发现木牌不见了踪迹,如此反复几次,大家都很纳闷。一天晚上,一名小卒无意间看到两只狐狸叼起木牌向东跑去。小卒赶紧报告,天明时分,大家在今日的响水堡发现了此前丢失的木牌,而这些木牌正好形成了一座城的轮廓。大家顿时醒悟过来,这是狐仙点化,要将士们在此修建城堡。
“听老辈人讲,早在响水堡建立之前,高圪坨高氏家族便已在响水居住,因此在响水当地便有了‘现有高圪坨,后有响水堡’的说法。”家住响水堡高圪坨的高兴和老人说道。
余子俊主持修建的响水堡,东、北两面临无定河,城墙依山势蜿蜒而行,周长约1700米。因为是依山而建,响水堡整体形状并不规则。堡城设有四座城门,即东门、南门、小西门、西门,并建有瓮城,城内还设有楼铺八座。万历六年(1578),驻军还对响水堡进行增修,以青砖、石块包砌城墙、垛口。
作为横山县境内建筑时间最早的军堡,有明一代响水堡曾经历了多次蒙古军队的侵扰。《横山县志》记载,从成化七年(1471)到万历四十年(1612),蒙古部落首领阿罗出、吉囊、猛克什力等曾数次掳掠响水,单是万历四十年的一次,守将张承荫就率军在响水斩首700级。
响水堡其他介绍
响水堡位于横山县响水镇响水村西南部,与镇政府的相对高度为78米,古城北临204省道。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设置响水寨,属绥德卫。位于二边线上,西北距大边22公里。成化二年(1466)巡抚王复迁往黑河山,改名平邑堡。七年(1471)平邑堡泉水干涸,用水困难,延绥巡抚余子俊又迁回响水寨,改为响水堡。城堡平面略呈长方形,明万历六、七年间重修,砖砌牌墙垛口。据榆林府记载,“响水堡有东、南、西三门,楼铺14座和砖砌牌墙垛口”,清在响水堡设都司,乾隆三十四年(1769)知县胡绍祖重修城垣,城周3里许,东门叫岳山寺门,南为望斗门,西为渊亭门,另有小西门。据《横山县志》记载;城内原有建筑祖师庙、九龙堡、城隍庙。响水堡占地14.48万平方米,现存夯筑南墙长218米,高8米,宽11.7米;西墙663米,高8米,宽7.5米。文革时期,城内庙宇被毁,明清风格,居民尚多,城北部一段1962年修榆靖公路时被铲平,其他部分砖石被毁,但墙基还在。1983年,经横山县人民政府批准响水堡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9月16日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中共横山县委党史地方志研究编纂办公室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响水堡”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