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崖城址旅游景点介绍
李家崖城址位于清涧县李家崖村的无定河与黄河交汇处山梁上,体现的文化称作“李家崖文化”或“鬼方文化”,存在于商代晚期与西周初期。
1983、1986年进行发掘。城址平面呈不远规则长方形,东西长495米,南北宽122--213米,城内发现房址、窑穴、石板围砌的瓮棺葬等,出土有鬲、豆、三足瓮、罐等陶器,斧、刀、等石器。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家崖城址历史沿革
1983、1986年进行了发掘,城址平面呈不远规则长方形,东西长495米,南北宽122--213米。城垣修筑以堑山为主,少部分为土石相间夯筑或内夯、外彻石。墙残高3米余,基宽近9米。城内发现房址、窑穴、石板围砌的瓮棺葬等。出土有鬲、豆、三足瓮、罐等陶器,斧、刀、等石器,以及骨锥、卜骨、石雕人像等。石雕人像刻于残高0.42米的梯形石块上,正背两面以粗线阴刻出骷髅人体形状。还出土铜戚、铜、铜戈、陶钵、石斧等。
李家崖城址的内涵与中原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属于北方地区青铜文化,时代相当于商代晚期。
李家崖城址文化价值
其所体现的文化,称作“李家崖文化”或“鬼方文化”。这座古城存在于商代晚期与西周初期(公元前1300-800年间)。
整个城址及文物,一般认为李家崖古城址受商、周文化的影响,但是自身的特点则占居主导地位。其分布范围主要在今陕北和晋西北地区,为商周之际活跃着的鬼方、土方等众多少数民族。李家崖文化应与这些古民族有关。出土遗物表明,该文化既有农业生产,也盛行畜牧狩猎。值得注意的是,此城的土石结构在我国已发现的早期古城中尚属首见,这对于研究商周时期的城址和北方古代民族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李家崖城址其他介绍
李家崖城址位于陕西省清涧县高杰村乡。
城址在无定河东岸二、三级台地上。1983年发掘,城址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495米,南北宽122-213米。城东、西两面筑墙,南北两面堑山为障。现存东垣残墙长128米。西垣残长34.5米。墙体外层以石块层与夯土层相间构筑,内层筑法则是内夯筑、外以块石包砌。墙体横断面呈梯形。残高最高3.1米,基宽7.4-9米,顶宽1.25-1.45米。
揭露的房址平面呈梯形,面宽3.07米,进深2.95米。夯筑围墙,居住面经夯打火烤后敷以豆绿色石粉。此外还发现窖穴、石板围墙的瓮棺葬等。出土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器表除素面外,饰以绳纹,其次有云雷纹、回纹、方格乳丁纹、附加堆纹等。器形有鬲、豆、三足瓮、罐、盆、碗等。还出土石斧、刀、凿,骨锥、卜骨及石雕像等。石雕像刻于梯形石块上,残高0.42米,石块宽0.24-0.31米。正、背面以粗阴线刻出骷髅体人像,为国内首次发现。1986年在城址东侧及西侧发掘小型竖穴土坑墓21座。墓室长1.8-2.2米,宽0.6-0.9米,均为单棺、仰身直肢葬。出土有铜戚、铜钺、陶钵、石斧等。该城址反映的文化,与中原地区有明显差异,应是商代晚期鬼方等民族文化遗存。
2006年李家崖城址作为商至周代的古遗址,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A、1、城址及东城墙外墓区:东西620米,南北150米。东至东城墙外100米,西至细腰关,南、北至断崖。
2、呈里原遗址及墓区:东西300米,南北200米。以山顶为中心,东、西各150米,南、北各100米。
3、草坪场遗址及墓区:东西800米,南北500米。东、南、北至无定河,西至上窑塌。
4、坟圪堆墓区:东西150米,南北250米。以山顶为中心,东、西各75米,南、北各125米。
5、月季花墓区:东西200米,南北200米。东、西、南至山底。北至断崖。
6、圆峁圪塔墓区:东西300米,南北400米。以山顶为中心,向东100米、西200米、南250米、北150米。
7、峰家塔遗址及墓区:东西500米,南北600米。东至小路,西至河床,南至水电站窑洞,北至断崖。
B、1、城址及东城墙外墓区:A区东外延100米,北外延100米,西、南各外延10米。
2、呈里原遗址及墓区:A区四面外延100米。
3、草坪场遗址及墓区:A区西外延50米,东、南、北各外延10米。
4、坟圪堆墓区:A区东、北外延100米至断崖,西外延100米至山底,南外延150米至上窑塌。
5、月季花墓区:A区四面外延至无定河。
6、圆峁圪塔墓区:A区东外延50米至王宿里村,西、南、北外延100米。
7、峰家塔遗址及墓区:A区东外延100米,南外延100米至无定河,西、北各外延10米。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李家崖城址”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