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顺大云院旅游景点介绍
大云院,亦称大云寺,位于山西平顺县城西北23公里龙耳山中。创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初名仙岩院。天福五年建大佛殿,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建寺外七宝塔,至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已有殿堂一百余间。
大云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大云院分前后两进院落。现存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佛殿、三佛殿及前院东西厢房。除大佛殿、七宝塔为五代(907~960年)建外,其余大多为清代建筑。大佛殿的普拍枋,是中国木构古建中使用最早的实例,是中国木构建筑由唐朝模数制向宋代营造法式演变的活化石。
1988年1月13日,大云院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云院历史沿革
据大云院内北宋天禧四年(1020年)《敕赐双峰山大云院十方碑》记载,大云院创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至天福五年(940年)建弥陀殿及方丈诸室。后周显德元年,仙师圆寂,于寺外西南隅建造七宝塔。
宋咸平二年(999年)《敕赐大云禅院铭记》记载:“……自创以来,殿宇有一百余间,功德及五百余事。幸蒙皇王大惠,潜赐鸿恩,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年)三月七日特降刺额,改仙岩为大云禅院”。金元时期,寺院又遭兵火的毁坏,除大佛殿巍然独存外,寺内建筑大多已坍毁。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对大佛殿进行了修葺,新修了僧房和伽蓝殿,明弘治年间(1491~1496年)因在后殿内新塑佛,菩萨像。明代的两次重修,基本上恢复了寺院的昔日盛寨况。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当地的一场暴雨将“殿宇僧舍漂流无存”,唯大佛殿和七宝塔安然无恙,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开始用5年的时间对腕放寺院进行了大规模重修,全面修复了寺院。
民国九年(1920年)添建了三佛殿,始成现状。
大云院坐北朝南,二进院落,中轴线自南依次为天王殿(山门)、大佛殿、三佛殿。前院东西配殿分别为观音和地藏殿,后院东西厢房已毁。
大云院历史文化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尽管五十年的短暂历史在战火兵燹中烟消云散,但山西仍然保存下来了三座这一时期的木构建筑。平顺县的龙门寺、大云院和平遥县的镇国寺。她们在战火硝烟、风雨飘摇中坚持到了现在,成为山西这座“中国地上文物博物馆”中弥足珍贵的藏品。
大云院内保存有五代石雕香炉,大佛殿前有北宋乾德四年(963年),北宋咸平二年(994年)石经幢以及石雕罗汉一尊。院内历代碑刻甚多。
“实会村,三里长,一里一个观音堂,七十二个连环洞,九龙戏珠大云院。”这是在平顺县实会村的老百姓中口耳相传的一句话。如今,三座观音堂已随岁月流逝,荡然无存。这七十二个连环洞,相传是三国时马超避兵的地方,其遗迹仍依稀可辩。
平顺大云院其他介绍
大云院
大云院(第三批国保)
时代:五代至清
地址:平顺县城西北23公里石会村北龙耳山中
院创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原名仙岩院,亦称大云寺,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建寺外宝塔,至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已有殿堂一百余间。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奉敕改名大云禅院。后逐渐荒废。现存建筑除大佛殿与七宝塔为五代遗构外,余皆为清代所建。
寺址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山门(即天王殿)、中殿(弥陀殿,亦称大佛殿)、后殿及两庑。弥陀殿是大云院的正殿,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五年(940年),是中国仅存的三座五代木构建筑之一。大殿台基正面高1.3米,青石垒砌,其余三面台基随地势渐高而筑。殿之前檐辟门和窗,后檐亦有门道通行。殿身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平面近方形。柱头卷杀圆和,柱础为覆盆宝装覆莲式,檐柱以上阑额普柏枋叠交成丁字形,转角处阑额不出头,普柏枋斜向搭交。檐下斗栱疏朗,柱头五铺作,双抄偷心造,耍头为昂形。殿内前槽无金柱,后槽明间设金柱两根。梁架为四椽栿对后乳栿用三柱,梁栿前端刻成月梁式,栿上两个大驼峰承托平梁及平槫,平梁上叉手颇大,瓜柱颇窄。所用驼峰种类达8种,尺度不一,形制有别。殿内保存五代壁画20余平方米,壁画施以蓝、绿、赭三色,墨线勾勒,与敦煌莫高窟晚唐壁画同出一格。斗栱、栱眼壁上彩画隐约可见,风格古朴,为寺观壁画与早期彩绘之珍品。
殿内保存有五代石雕香炉,下刻铭记“仙岩禅院广顺二年岁次壬子八月十五日”。大佛殿前有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北宋咸平二年(999年)石经幢以及石雕罗汉一尊,均为艺术珍品。寺外南侧耸立七宝塔一座,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塔为石制,双层重檐八角形,高约6米。由双层须弥塔座、双层塔身和三重塔刹组成,塔身造型优美,雕饰丰富生动,尚具唐风。
景点位置
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实会村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平顺大云院”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